061 International - Green funerals.mp3 绿色葬礼 保守产业的创新做法 Sep 16th 2010 展示阳光的一面 “我们可以把她埋掉,烧掉,或者抛掉。”经营殡仪馆这一利润丰厚的行业很少会像英国讽刺电视节目——巨蟒剧团(Monty Python)中所描述的那般露骨,它也肯定不是一种同类相食的掩盖手段。不过在现代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中,丧葬仪式依旧袭19世纪习俗遗风,成本高昂。(该产业的)最后一大创新是火葬,如今这种做法也因其在环境方面的代价而受到攻击。2007年对澳大利亚公墓——百年园(Centennial Park)所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具遗体火葬产生的碳足迹相当于160千克二氧化碳,而土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有39千克。不过土葬的维护工作(诸如修剪草坪等)使得它最终的碳足迹大于火葬。 火葬法与土葬法往往都会无节制地使用由橡木或红木等宝贵硬木制成的棺。在美国,棺之后或将被置入笨重而昂贵的椁之中,其间充斥着令人厌恶的化学品。2008年发表于《环境卫生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Health)的一篇题为《将祖母喝下肚》的论文,已就甲醛从公墓外泄流入地下水这一公共卫生风险向人们发出了警告。火葬也不卫生。补牙材料意味着火葬所排放的汞占到英国汞排放的两成之多:规制措施要求火葬场到2012年时,将其汞排放量削减一半。 顾客(或其亲属们)希望变革。2007年,为美国高龄公民游说组织——美国退休人员协会(AARP)进行的调查发现,有超过五分之一的答复者希望葬礼更为环保,后续调查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这可意味着共用灵车,或使用自产鲜花以及由硬纸板(如图)或柳木制成的棺材,它们更易被生物降解。不过,更大的变化也在进行之中。 变化之一是更多的人希望被安葬于自然环境之中,而非在井然有序的墓地里立一块碑,或在墓穴内长眠。尽管自然墓地在远至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都有存在,但它们在英国最为普遍,这大抵是得益于宽松的法规。第一处自然墓地于1993年建成,之后又有超过200处开放。谢菲尔德大学的安迪•克莱登(Andy Clayden)指出,英国有242处自然墓地或已建成投入使用,或计划建设,它们仅略少于该国的252座火葬场。 爱尔兰的第一处自然墓地在上月获得了规划批准,并计划在10月开放。该地经营者科林•麦克阿特(Colin McAteer)表示,债务缠身的爱尔兰业主们正打来电话,希望其未被开发的土地也能作此用途。这并非一种意图明显的商业赌注:因为墓地无法被重新开发,因此银行不大可能希望以此作为抵押品。不过它们倒是可以带来一些收入,例如麦克阿特先生的这片场地也将作为人工林。 新技术也正在改变(该产业的)面貌。其中之一是“水葬”,或称碱性水解,遗体被置于经过加热的氢氧化钾水溶液中。数小时内,遗体便被分解为可被当作肥料使用的无机液体和白色灰状残渣。上月,一家名为Aquamation Industries的澳大利亚公司在昆士兰州开办了一家水葬处理机构。英国公司Resomation则将于年底前在佛罗里达州安装设备。公司创始人山迪•沙利文(Sandy Sullivan)表示,传统火葬产生的二氧化碳为这种过程的四倍之多。 另一种新生技术另辟蹊径。(在这种技术中,)遗体在液氮中被冷冻干燥,之后通过振动化为齑粉。进一步的流程则蒸发水分,去除诸如汞等物质。残余部分可被放入浅坟之中,在大约一年内转化为覆盖物。观察家们认为这一理念的开发者——瑞典公司Promessa口惠而实不至。不过,公司创始人苏珊妮•威格-马萨克(Susanne Wiigh-Masak)表示,公司已在韩、英两国获得特许经营权,而火葬场遵守削减汞排放规则的需求,也将在瑞典本国催生订单。 上述变革还未成为一场革命。在选取环保丧葬措施方面,人们还没有获得理想可靠的数据。新技术需要新法律框架,而立法者们一旦涉及死亡议题便会谨小慎微。公众也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遗体被溶解的理念。(尽管当年火葬也曾被视作天理难容之举。) 自然墓地并不能彻底避免土地稀缺的问题(但它们可有多种用途的事实则可对此有所帮助)。理论上,丧葬业应当乐于提供顾客所希望的任何一种方式。不过非盈利组织——绿葬协会(Green Burial Council)的乔•斯西(Joe Sehee)指出,至少在美国,许多丧葬承办人不愿意惹怒棺材、墓穴或诸如此类材料的供应商。即便这样,如果传统葬礼将被埋葬的话,环境方面的考虑也将是最有可能送它上路的人。 Lilywizardry译文编号057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2 02:27 , Processed in 0.16398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