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生产商 重返美利坚 在海外建厂的吸引力正渐渐褪去 May 12th 2011 | NEW YORK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当客户打算在中国再开办一家工厂的时候,我会劝他们考虑一下别的地方,”波士顿咨询顾问集团(BCG)的Hal Sirkin说,“比如越南?或者干脆试一下‘美国制造’?”当面向本土消费者的美国企业有建厂的意向时,Sirkin越来越倾向于提出让他们在本地安家的建议,这并不是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而是因为全球化之下的经济格局瞬息万变。 利用境外国家,尤其是贫困国家低工资的优势降低人工成本被称作“劳动力套利”,虽然它并非驱使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办厂的唯一动力,但显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如今,随着新兴国家的经济崛起,那里的工资水平也水涨船高。举例来说,2005年至2010年,中国工人的平均薪酬就暴增了69%。根据BCG新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劳动力套利”的利润空间已开始萎缩,有的时候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到2015年左右,生产美国本土消费品的厂商会觉得工厂设址在美国还是中国没有什么不同,”Sirkin这样说到。这种推断假定中国的工资收入年增长率将继续保持在17%上下,同时美国的工资水平将以较慢的速度增长,且两个国家的生产率将以当前的势头持续上升。人民币兑美元适度升值也是假定的条件之一。 2015年并不遥远。修建工厂需要时间,而且生产能力短期内很难提高。因此,注重产品从研发到投入生产的速度的企业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紧迫。BCG列举出了几个已经回归美国的公司。Caterpillar是一家生产挖掘机、拖拉机和农耕机的企业,目前正在把其挖掘机的业务从国外移回德克萨斯州。Sauder是一家美国的家俱厂商,也把生产线从低工资国家撤了回来。NCR将其提款机产品业务迁回了佐治亚州(Georgia这里指美国的州,不是那个动不动就被俄罗斯侵略的国家)。Wham-O去年将其一半的飞盘和呼啦圈业务从中国和墨西哥收回,转而在美国本土生产。 BCG预测美国会出现“制造业复兴”,但这种说法值得商榷。过去一年里制造业产能骤升的原因主要是在经济低迷时下降的产量反弹后又收复了失地。另外,一些在美国新建的工厂所获得的政府补贴将很快到期。尽管如此,劳动力套利变化的经济意义仍将使局面有所不同。 与其说境外企业都一股脑的回流,不如换个角度说,就像来自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加里皮萨诺所言:“中国劳动力价格上升会使一些准备缩小在美国投资的企业决定继续在美国办厂,他们给自己留了条退路”。通用汽车(GM)在5月10日宣布将投入20亿美元用于给美国境内的17家工厂增加4000个就业岗位,这恰好验证了皮萨诺的观点。也许通用汽车这么做并没有创造新的岗位,但却实实在在把就业机会留给了美国人,否则这些工作就由外国的工人代劳了。 皮萨诺提出,即使中国的薪酬水平暴涨,一些跨国公司想把业务大规模地带回美国也相当困难。在某些领域,比如电子消费品,美国已不具备必需的基本条件和生产设施。皮萨诺说,当企业将业务转移到低工资国家时,他们没有意识到有些变化“几乎是不可逆的”。 许多跨国公司会继续把大多数的新厂设在新兴市场国家,而且还不把产品运回国内,因为当地的消费需求正在飞速增长。Sirkin说,来自其他发达国家的公司可能会比美国公司从劳动力套利中获得更长时间的好处。它们的劳动力成本比美国高,而且会一直保持下去,除非欧元对人民币大幅下跌。 本土优势无可比拟 在基础制造业,在中国,劳动力套利带来的机遇正在迅速消失。其他行业和其他国家受到的影响较小一些。就像《世界3.0》一书的作者Pankaj Ghemawat指出的那样,虽然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也在快速提高,但其软件业和离岸后勤服务业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是很有可能继续保持价格上优势的,尤其因为印度的生产效率提高得非常之快。 尽管如此,仍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特别是那些来自发达国家的,开始看到在本土附近安家的种种好处了。对于很多产品来说,人工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越来越小。冗长繁琐的供应链带来的风险比很多公司意识到的要大。当油价飙升时,运输费用会更高。当像非典一样的流行性疾病在亚洲爆发或地震袭击日本时,供应链就发生了断裂。Ghemawat说,“毫无疑问,供应链需要简化,尤其是那些包含30或40多个处理环节的。” 各家公司同时还在想办法降低库存成本。从中国进口货物到美国需要贸易公司持有货物100天的时间。如果货物的产地靠近消费国(虽然产地有可能是墨西哥而非美国),那么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减少库存成本。 对于供应链的问题,各家公司正在深思熟虑着。老板们不再认为产品就应该在低工资国家生产。让产地多元化,包括在美国生产,已变得越来越有说服力。 来自《经济学人》打印版|商业
|
There are reasons to be sceptical. The surge of manufacturing output in the past year or so has largely been about recovering ground lost during the downturn.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2 03:56 , Processed in 0.11130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