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X-将来
“买涨”就能赚钱?除非你有千里眼
May 19th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快速的经济增长可以带来较大的证券收益”,这似乎是一条显而易见的常识。所以,当学者们在几年前揭示这条“常识”并没有在20世纪的发达国家中实现时,着实让人感到很失落。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也是一样的。
这个研究结果让那些新兴市场的狂热者们感到措手不及,这些人往往借用那些国家出众的增长前景作为在那里投资的理由。针对这项研究结果的反攻,自然在Jim O’Neill(吉姆.奥尼尔)的领导下展开,作为高盛资产管理部的头头,正是他杜撰出了那个成功的流行词——BRIC(金砖四国),分别取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英文首字母组成(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奥尼尔阵营不但反应慢了好几拍,而且他们也似乎拿不出几个有力的反面例证。
在高盛的报告里,他们承认目前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当年的证券投资回报与该国同年的GDP增长有密切联系。但是报告同时坚称:“证券市场是GDP增长的领先指标而且和市场预期有很强的联动性。”
然而这个观点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股票市场的波动本来就是经济学中领先指标的基本要素。而这种联动关系对投资者来说根本没用,投资者探寻的其实是证券市场自身的领先指标。
高盛主张投资者可以利用经济增长预测里的上升趋势来预判,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里,这样的趋势预示了更好的投资回报预期。不过他们给出的例证的说服力却很有限(比如,相关数据只是跟踪了巴西和墨西哥短短10年间的表现)。但如果观察美国市场在过去40年间的经济数据,我们发现增长预期和投资回报之间其实是成反比的。
这样,高盛的报告又一次受到外界质疑。在报告中,高盛对于伦敦商学院(LBS)的Elroy Dimson, Paul Marsh 和 Mike Staunton于2005年公布的一份由他们收集整理的“长期股市回报”数据报表,表现得相当不屑一顾。高盛的报告写道:像这样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数据求平均,掩盖了潜在的经济和市场运作中的重大结构性突破和变革。然而数据就是数据,忽略大量摆在那里的事实绝不是科学的做法。
那么如果假设强劲的GDP增长并不是立即在股票市场的投资回报中体现出来,而是有一定的延时效应有如何呢?LBS的学者们在2010年对这个假设也给出了研究结论——“瑞士信贷全球投资回报年鉴”。他们采集了83个国家在1972到2009年间的经济数据(这是目前可获得的最全面的数据集合),然后按照前五年的GDP增长的综合表现给每个国家排名。在那些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里,年平均投资回报率是18.4%,而在增长最慢的国家里,这个数字是25.1%。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又是另一个有趣的课题。有一种解释认为投资者们蜂拥进入那些快速增长国家的股票市场,最后导致股票市值被明显高估。而这种“羊群行为”使股票升值速度减缓,最后的收益当然也就不尽如人意了。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因为经济增长并没有完全体现在股票市场里。一些快速成长的公司往往都是非上市公司,比如在新兴市场里,有很多家族企业或国有企业。即使是那些上市公司,也可以通过增发再融资,而这种扩张方式并不会给持股人带来任何直接收益。有一份研究报告认为这种行为每年将会拉低投资回报2个百分点。
虽然分析家们经常预报年均收益增长将达到或超过10%,然而LBS的学者们发现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第一梯队),从1900到2009年间,股票红利实际跟不上GDP的增长。而股息再投资,对于长期证券收益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投资者有能力预测未来的经济增长,那么高盛的观点有可能是正确的,且丰厚的投资回报也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样的“先知”、“千里眼”毕竟是凤毛麟角。而大量压倒性的事实证明:历史经济增长数据对投资来说,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本文由译者 brucehsi 提供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