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ECO中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ECO中文网 门户 优秀译文推荐 文艺 查看内容

[2011.06.02] 老佛爷百货,美国人来了!

2011-6-10 19:01| 发布者: Somers| 查看: 7871| 评论: 21|原作者: echo.chan

摘要: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戴维.麦卡洛著,西蒙&舒斯特出版社,544页,37.5美元
美国人在巴黎

老佛爷百货,美国人来了!

 巴黎是他们的目标
Jun 2nd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在这幅卢森堡花园的画中,萨金特对巴黎的喜爱一览无余

The Greater Journey: Americans in Paris. By David McCullough. Simon & Schuster; 544 pages; $37.50. Buy from Amazon.com
《伟大的历程:美国人在巴黎》,戴维.麦卡洛著,西蒙&舒斯特出版社,544页,37.5美元

“当美国的善者去世时,他的灵魂升入了巴黎”,19世纪的波士顿智者托马斯.戈尔德.阿普顿曾如是说。戴维.麦卡洛的新作不断勾起人们的回忆:美国人对巴黎的热爱,早于一些文坛巨子—比如海明威、詹姆士.鲍德温--抵达这座“光明之城”前的一个世纪便已开始,阿普顿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角色。从创作《最后的莫西干人》的詹姆士.费尼莫尔.库珀,到因发明电报而广为人知的画家塞缪尔.莫尔斯,凡是游学巴黎的美国人无一不被其魅力所俘虏,“穷其一生,美国人也从未看过这般的公园和宫殿,也从未尝领略过如此繁多、如此隽美的桥梁。”

相比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巴黎在艺术、科学和医药方面都走在前沿。莫尔斯是蜚声美国的艺术家,28岁,在接到为门罗总统绘制一幅肖像画的任务时,他表示必须前往法国,称“没有去过巴黎,我作为一个画家的教育是未竟之业”。渴望改进,正是促使麦卡洛先生写下此文标题“伟大的历程”的由来。因横穿大西洋,需先乘帆船,而后才坐上轮船,路途中往往险象环生。

麦卡洛先生曾2度问鼎普利策奖,故事处理手法娴熟。其中一章描写了巴黎的医学院校和医院,从他写的内容上看,先进美国许多。访法的美国学生获得了充足的机会,得以像检查男性病人一样检查女性病人,可谓意外之福音。在美国,情况并不是这样,很多女人宁愿死也不愿意让男内科医生检查她们的身体。

还有一章提起了现在矗立在纽约的海军上将大卫.法拉格的巨型雕像,当时奥古斯都.圣.高登斯(别被名字给欺骗了,他可是货真价实的美国人)在巴黎工作室创作它时是如何的细致入微。约翰.辛格.萨金特及其他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以求完善技巧,对他们的画作,麦卡洛先生都报以似曾相似、动人至深的理解。

但麦卡洛先生更是个历史学家而不是艺术批评家——考虑到他的书一直从1820年延续到19世纪末,这一点更是明显,因为正是法国实行君主制和爆发革命的动荡期。关于1870-71年围攻巴黎和接踵而至的巴黎公社梦魇的描写尤为精妙。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段报告文学的真正英雄既不是艺术家,也不是作家,而是Elihu Washburne,这位在1869-1877年间担任美国驻法大使的前共和党议员。Washburne从未接受过如何当外交官之类的培训,但事实证明他是美国利益的坚定守护者:巴黎遭到围攻时他为美国人的逃离准备护照;巴黎公社横行的两个月内他表现出了勇敢刚毅。麦卡洛先生幸运的找到了Washburne那个期间的日记,此书中最精彩的两个章节都是基于它栩栩如生的记述。

麦卡洛先生让他的故事只写到20世纪初,即使美国人对巴黎恋慕如旧。但是美国人只要生活在巴黎就能变成真正的巴黎人吗?似乎不太可能。如圣.高登斯所写:“来到此地,是一场奇妙的境遇。惊奇,身边常在,最奇之处在于我发现自己骨子里还是一个多么纯粹的美国人”。

from the print edition | Books and Arts

 
 
本文由译者 echo.chan 提供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2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echo.chan 2011-6-9 15:07
有两个疑问:
1.despite不知道有没有翻译错误,还是有其他意思

2.But Mr McCullough is more historian than art critic—which is just as well given that his book goes from 1820 to the end of the century, a period in France’s turbulent history that embraced both monarchy and revolution
这一句which 是修饰什么?that又是哪个词的从句?
引用 echo.chan 2011-6-9 15:08
本帖最后由 echo.chan 于 2011-6-9 15:11 编辑

注释一:(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美国肖像画家。除油画肖像及水彩画外,也为美国波士顿图书馆做装饰画。作品有《列布尔斯台尔爵士像》、《温汉姐妹图》等。
  以肖像画著称于世的写实主义画家萨金特,生于佛罗伦萨,父母都是美国人,但萨金特是在欧洲长大,1874 年从意大利到巴黎美术学校学习,由于他本人的才华出众,在肖像画上更为突出,因此被编入卡洛拉斯杜伦的特别班,接受特殊的绘画训练。
  1881年萨金特荣获沙龙银奖,1884 年他的肖像画《 X 夫人》在法国遭到强烈的抨击,一怒之下,他离开了巴黎,定居伦敦 。 1897 年他成为皇家美术院院士,1907 年他拒受爵士位,因为他自称是美国人,因之在英国水彩画史和美国的画家介绍中都有萨金特。
  萨金特一生热衷于绘画艺术事业,终身未娶 ,无视世俗的浮荣,一心一意沿着自己的艺术道路前进。萨金特的水彩画肖像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色调明亮,用笔高度洗练,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在面部表情上清晰可见,他除肖像画之外,常画水彩风景,他的水彩风景画,多即兴速写,特点突出,水份淋漓,色彩凝重而悦目,在表现光色效果上有独到之处,他从不描绘某些细节,画水中的帆船,简练概括,水色交融,富动荡感觉;红、黄、蓝、绿似直接使用,艳丽而不燥,浑厚之下反而透明,这是他晚期作品的特点,—— 从客观的描绘代之以主观的表现,可见对于光、色、形的表达,已达到了更高更美的境界。
  早年跟随卡罗勒•杜兰习画,所画人像酷似真实,曾被英王誉为世上最卓越的人像画家;在水彩画方面,对色彩光影表现,更是超越群论而备受赞扬。
  萨金特画的技巧吸收了当时印象派的“印象化”,即不再拘泥于细致完整的形体刻划。这样,他的笔触就“放松”多了,这种放松的笔触给人非常活泼灵动潇洒的感觉。同时,他又不象印象派那样走得太远:如让形体的边线完全松弛,甚至被光分解,化解。这些特点,使得他的画很“讨好”,人都爱看。他在欧洲和美国都出过风头,但在当时,就已经有人认为他的艺术很“表面”。在他过世之后,“表面”成为对他艺术的定论。然而,现在又另有说法,觉得,他的“表面”正是那个时代的特点,他的作品正可以给一个华而不实的时代做注脚。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艺术成了另一种深刻。
引用 echo.chan 2011-6-9 15:39
本帖最后由 echo.chan 于 2011-6-9 15:40 编辑

塞缪尔.莫尔斯
       生平
  摩尔斯,生于麻省查尔斯镇,是美国“地理学之父”兼基督教公理会牧师迦地大·摩尔斯及Elizabeth Ann Breese Morse的长子。 迦地大·摩尔斯是一个喀尔文主义的传道者,也是一个美国联邦党的拥护者。他不但保存了清教徒严格遵守安息日的传统,也相信强大的中央政府以英语建立的联盟。他相信联邦内的教育能够把喀尔文主义的美德、道德及祷告灌输给他的儿子。当到访麻省菲腊学院后,萨缪尔·摩尔斯便到耶鲁学院修读宗教哲学、数学及有关马匹的科学。当时他曾经出席本杰明·西利曼及Jeremiah Day有关电的课堂。他最后在1810年毕业。
  塞缪尔·莫尔斯是一名享有盛誉的美国画家。1791年4月27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顿,Morse最初的职业是位油漆工。1839年他发布了他的第一项发明“莫尔斯”码。他的同行发明的电报就是运用“莫尔斯”码来传递信号的,1844年莫尔斯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拍发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 在座无虚席的国会大厦里,莫尔斯用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双手,操纵着他倾十余年心血研制成功的电报机。1872年于纽约逝世。
  摩尔斯的绘画风格很明显的在他的绘画《降落的朝圣者》(Landing of the Pilgrims)表现:简单的衣着和朴素的面部特征。美南北战争时期联邦党拥护者的心理特征,加尔文教徒们从英格兰带到美国的宗教思想,和政府以此不断地连接两国家。更重要的是,这幅独特的作品吸引了著名艺术家华盛顿·奥尔斯顿(Washington Allston),奥尔斯顿想让摩尔斯去陪同自己到英格兰去见艺术家本杰明·委斯特(Benjamin West)。摩尔斯在吕底亚待了三年。在1811年6月14日,和奥尔斯顿乘坐Lydia出航英格兰。到达英国后摩尔斯在委斯特的留意下,摩尔斯努力地完善绘画技法。在1811年年底,被英国皇家学院录取。
引用 echo.chan 2011-6-9 15:49
蒙哥马利美术博物馆现展出爱尔兰裔美国雕塑家奥古斯都·圣·高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s ,1848-1907),是第一个举办巡回展的美国雕塑黄金时期一流雕刻家,因历史人物塑像而著名,作品包括矗立于芝加哥的亚伯拉罕·林肯站立雕像(1887年)和纽约的威廉·T·谢尔曼将军骑马雕像(1903年)
引用 Hermia 2011-6-9 17:13
an American despite his name
名字不像美国名字,但是是美国人
引用 echo.chan 2011-6-10 08:52
本帖最后由 echo.chan 于 2011-6-10 13:38 编辑

这个错太大了,又不能删除帖子,太不好意思了
引用 chenliang8 2011-6-10 09:40
But Mr McCullough is more historian than art critic—which is just as well given that his book goes from 1820 to the end of the century,
但Mr McCullough更是个历史学家而不是艺术批评家——考虑到他的书始于1820年到19世纪末,这一点更是如此(即他更是个历史学家这一点)
引用 nikko016 2011-6-10 11:52
回复 echo.chan 的帖子

拉斐德? 美国佬看他干啥  大姐啊这里指的Lafayette  大陆叫老佛爷百货!世界顶级购物中心之一 奇怪了都没听说过?

引用 Hermia 2011-6-10 12:43
Perhaps this is why the real hero of this account is neither artist nor writer but Elihu Washburne
你的译文中why没有翻出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份报告中真正的英雄既非艺术家也非作家,而是Elihu Washburne

上文中提到了麦卡洛先生更是个历史学家而不是艺术批评家,所以对作者而言外交人员相比艺术家作家而言起到的作用更大

account,基于这篇文章,这本书的性质应为报告文学,所以我翻成了报告

Washburne从未接受过如果当外交官之类的培训   字打错了,如何当外交官
引用 Hermia 2011-6-10 12:52
回复 echo.chan 的帖子

看到我的建议你没有采纳,你的回复也与建议无关
如果作者要表达一个美国人鄙夷他的名字,你不觉得很是突兀吗

奥古斯都•圣高顿(Augustus Saint-Gaudens)是19世纪能在其作品表现出真正想像力的美国雕塑家,他是一位法国-爱尔兰后裔移民。Augustus Saint-Gaudens 这个名字对美国人来说应该是比较异域的,所以这句话可翻作:别被名字欺骗了,他是个美国人
引用 Hermia 2011-6-10 12:56
Admiral David Farragut   
Admiral 海军上将 仅翻作将军有不妥吧

P.S.昨天没认真看完,今天仔细看了看, 挑了些毛病,但我还是觉得你这篇翻译翻的挺好的,有些语句处理的很好
引用 echo.chan 2011-6-10 13:35
本帖最后由 echo.chan 于 2011-6-10 13:45 编辑

回复 nikko016 的帖子

omg
大姐我还真不知道,网上搜索,都是显示出了一个人名,惭愧。
平时不关注奢侈品和购物方面的东西
多谢多谢!
顺便请教下你一般看什么媒体来扩展信息来源?
引用 echo.chan 2011-6-10 13:50
回复 Hermia 的帖子

夏日炎炎正好眠,嘿嘿,看错了,所以回复了根本无关的内容,见笑了!
个人比较懒,看到错的地方多了才一起改
引用 denis2587 2011-6-11 00:19
一九九四端午,新婚帶著剛娶進門的太太去巴黎、維也納度蜜月,
順道逛了一下老佛爺Lafayette、春天Primetemp百貨公司,當年老佛爺百貨的服務台就有金髪的中文解說員,
可能港台旅客太多了,嚇了我一跳.....
引用 clover_h 2011-6-14 15:05
这个文章和老佛爷百货有什么关系呢?楞是没看懂~~
引用 echo.chan 2011-6-14 16:22
回复 clover_h 的帖子

老佛爷百货是巴黎最具代表性的购物场所之一,就像我们说“长城”,外国人一般会想到中国,是一个道理。
引用 wharton323 2011-6-14 23:58
WHEN good Americans die, they go to Paris
原译:当美国的善者去世时,他的灵魂升入了巴黎

评: 人还没死呢。
引用 wharton323 2011-6-15 00:04
coming here has been a wonderful experience, surprising in many respects, one of them being to find how much of an American I am.”
原译:来到此地,是一场奇妙的境遇。惊奇,身边常在,最奇之处在于我发现自己骨子里还是一个多么纯粹的美国人”。

评:
1)one of them 不等于“最奇之处”
2)how much of an American I am 不等于“自己骨子里还是一个多么纯粹的美国人”
引用 echo.chan 2011-6-15 09:19
回复 wharton323 的帖子

WHEN good Americans die, they go to Paris
我没说人死了。只是简单的一般现在时,当....时...

下面两点,完全接受,感觉自己没把那个味道翻译出来how much of an american

查看全部评论(21)

QQ|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GMT+8, 2024-5-7 16:28 , Processed in 0.874369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