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ECO中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ECO中文网 门户 优秀译文推荐 博客 查看内容

[2011.06.04] 宏观政策以及复苏

2011-6-14 09:17| 发布者: Somers| 查看: 3997| 评论: 21|原作者: economistplayer

摘要: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常常对日本方面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们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总是带有固有的惰性。他们为什么至少不尝试一些可行的方法呢 ...
宏观政策以及复苏

有心却无力


Jun 4th 2011, WASHINGTON ,DC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常常对日本方面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们在应对经济危机时总是带有固有的惰性。他们为什么至少不尝试一些可行的方法呢,反而总是很沮丧的求助。 在1998年,那时还是一名大学老师的本-伯南克,将日本的例子称作是“自我瘫痪”。他说:“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日本货币当局对于任何方法只要不能保证绝对有效一概都不愿意尝试。”

传统意义上来说,美国人一贯信奉开明行动主义。如果一个小行星朝地球飞来,那么他们就会对是否要先发制人采取财政以及货币政策来消除其影响进行辩论。但显而见,面对一些经济事件就如同面对小行星一样,哪怕是最恰当实际政策手段也是无能为力的。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就是其中一项。当然我们知道美国至少在尝试解决问题,三年来,他们实施了财政政策刺激,金融市场干预,以及美联储一些激进的常规和非常规的经济刺激,对于这些我们还是表示宽慰的。

然而,随着最近几周经济前景突然变坏,我察觉到政策制定者中出现了一种不太熟悉的情绪:施政乏力,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官方承认去年的一幕重演了,在经历了一个春季的经济扩张向好之后,在夏季逐渐失去了动力。但是这一次,他们却无法肯定,像去年那样再次实施财政和货币刺激还是否可行或者还是否有效。

周五的薪资报告没什么新意 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奥斯-坦古尔斯对此做出了回应,他列举了美国政府一些减税刺激生产和投资供应方面的经济计划。至于谈到刺激内需,他说:“我们将继续与国会一起负起责任减少财政赤字,量入为出。”华盛顿的官员们都担心生怕我们如果不提高债务上限会使债券的收益率上升,但却没意识到由于收益率正平稳下跌而使得形式不容乐观。

对于财政方面缺乏灵活性我表示理解,现在有一种观点(虽然我还没有人证实)认为为了能过在今后避免发生财政危机现在的财政方面的一些限制是必须的。而且,哪怕奥巴马政府倾向于有所行动,也可能无法在国会得到通过。

美联储现在令人更加的困惑,鹰派人士认为美联储已经做的够多了,正如达拉斯的联储主席理查德-菲舍尔在本周再次表述的那样。我对听到这些已经习以为常了。但从其他联储主席口中我却不常听到这样的表述。我现在的同事R.A.引用了我以前的同事Jon Hilsenrath所在的《华尔街日报》上关于伯南克先生在其就职记者招待会上的表述。伯南克认为在2次量化宽松结束之后,再要实施更大规模的量化宽松将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在现在这个时点权衡利弊实施量化宽松不再那么合适”伯南克说,同时提到了更高的通货膨胀风险以及更高通货膨胀预期。

尽管美联储官员不愿意承认,但2次量化宽松所带来的来自海外以及国会山(更不用说美联储内部派别)的政治阻力,使美联储面临最艰难的抉择。

伯南克先生不得不顾及一下政治上的事情。毕竟,在某种程度上货币政策是一种信心游戏:刺激政策得以奏效,一部分是因为人们相信它会起作用。换言之如果人们认为刺激政策只会推升物价以及通货膨胀率而不会促进需求,那么无论经济学家说什么,这样的政策都将不会起作用。

虽然新兴市场经济体所实施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物价上涨,当然现在其货币政策正在逐步收紧 。所以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快速的下降了,但是就像人们常常将物价上涨归咎于2次量化宽松一样,其确实稍许助推了通货膨胀预期,在我看来3次量化宽松也会同样加剧通胀预期。

3次量化宽松应该是不必要的。基本理由就是现在经济不景气这一困难时期只是暂时的。石油价格无需为了促进消费者的购买力而下跌,只需要像现在这样不在上涨就行了。由于商品价格下跌,中国似乎正朝着软着陆方向发展,如果这样的话对于现在美国以及全球经济都是一件最好的事情。相比之下5月美国就业岗位增加的比较少,但工资在增加,对于增加收入来说是好事。由于有滞后性,工资在未来几个月应该还会继续增长。

最近仍然有经历了日本失落的十年的人提醒我说美国如果不实行量化宽松本质上也会和日本一样,那就意味着我们常常想得到的在经济超常规增长开始之后的结局,就是经济崩溃,陷入泡沫破灭之后不可挽回的去扛杆过程。日本又是另一个需要引起我们警醒的例子:它的政治上权力之争严重限制了其政策的灵活性。今天的美国也和往日的日本一样奉行经济紧急救助,财政赤字,量化宽松。日本可能出于礼貌不会对美国说:“我早就提醒过你。”但实际上,它完全可以这么说。

 
 
本文由译者 economistplayer 提供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BTnuts 2011-6-14 21:19
Why wouldn’t they at least try some of the tools available to them, they would demand in frustration.  此处第二个they是american policymakers吧?
引用 BTnuts 2011-6-14 21:27
If an asteroid were headed for earth, they would argue for pre-emptive and aggressive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to neutralize the impact.
argue for就是“支持,主张”的意思,不是“辩论”的意思。
引用 economistplayer 2011-6-15 00:10
回复 BTnuts 的帖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时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政府一直只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越到后面越没有效果,美国政府质疑为什么日本不用一下自己可以采取的其他办法,而只是经济求助,they这里不是指的美国政府而是日本政府。

argue for 指的就是辩论的意思,可以看前面半句,说美国是enlightened activism,enlightened指的是开明 也就是比较民主的意思,联系实际来说美国任何一项议案都需要经参众两院辩论投票通过才能生效。这里应该翻译成辩论。

引用 BTnuts 2011-6-15 18:12
argue for没有“辩论”的意思,只有“支持,主张,为某事据理力争”的意思。你可以自己查一查词典。
后面那一句,如果按你说的那样翻译,Why wouldn’t they at least try some of the tools available to them和they would demand in frustration就是两个分句,两个分句之间没有连词连接?我想经济学家文章的作者不会犯这样低级的语法错误吧?
引用 BTnuts 2011-6-15 18:24
如果你不愿意去查词典,给你另一个解释的角度。有小行星要撞地球,这时候应该是每个国家都有发言权的时候,而不是只有美国人的参众两院自己跟自己抬杠。美国支持的看法就是pre-emptive and aggressive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想象一下美国人在联合国唾沫星子乱飞的景象吧。这样明白没?
引用 economistplayer 2011-6-15 19:38
回复 BTnuts 的帖子

牛津英汉高阶双解词条
[I, Ipr, Tf] ~ (for/against sth) give reasons for or against sth, esp with the aim of persuading sb 说理; 争辩; 辩论: He argues convincingly. 他的辩解很有说服力. * argue for the right to strike 为争取罢工权利而辩论 * I argued that we needed a larger office. 我据理力争我们需要大些的办公室.


引用 economistplayer 2011-6-15 20:01
回复 economistplayer 的帖子

Why wouldn’t they at least try some of the tools available to them, they would demand in frustration.
why 可以做副词也可以作为连词 这里why就是连词

有问题以后还可以探讨

引用 BTnuts 2011-6-15 20:22
你找到的意思是argue的,不是argue for的。就连你自己举的例子argue for the right to strike 为争取罢工权利而辩论里,argue for的意思也是为争取……而辩论的意思。也就是说不是争论罢工权力应不应该有,而是支持应该有罢工权力,是单方面的。两方可以argue,argue for 只能是一方的事。
why没有连词词性。
why英音:[hwai]美音:[hwaɪ]  


副词 ad.

1.(用作疑问副词)为什么
Why should you be so interested in my affairs?
你为何对我的事这么感兴趣?
2.(用做关系副词)为什么
These are the reasons why we do it.
这些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事的理由。
That's why I came here.
那就是我为什么要来这里的原因。

名词 n.

1.原因,理由[P1]
Robbie always asks the whys and wherefores when he is told to do something.
如果要罗比做事,他总爱问个究竟。
2.难解的问题,谜[P1]

感叹词 int.

1.(表示惊讶、不耐烦、赞成、异议、犹豫或引出另一种想法等)咦,哎呀,哦,当然,唔
Why, this is the very book I want.
连词的缩写是conj.
引用 BTnuts 2011-6-15 20:36
demand有查问,质询的意思。
Why wouldn’t they at least try some of the tools available to them, they would demand in frustration.
美国的决策者常常气急败坏地质询,日本人为什么就是不试一试其他可行的方法呢?
引用 economistplayer 2011-6-15 20:39
argue for 是为支持什么辩论 我确实稍加了支持
但不只是支持的意思,我修改了。这个是疏忽了。

why可以做连词
朗文和科林斯都有
引用 economistplayer 2011-6-15 20:47
本帖最后由 economistplayer 于 2011-6-15 20:57 编辑

回复 BTnuts 的帖子

说的有点道理
[CONJ]
You use why at the beginning of a clause in which you talk about the reasons for something.
He still could not throw any further light on why the elevator could have become jammed...
Experts wonder why the US government is not taking similarly strong actions against AIDS in this country...
I can't understand why they don't want us.

这句我改了 从句子意思上说应该你说的对 但demand查了好几种词典到真的没查到质询的意思
引用 BTnuts 2011-6-15 20:50
牛津高阶没有。可否劳烦摘抄一个两个why做连词的句子,做增长见识之用?
引用 BTnuts 2011-6-15 21:07
及物动词 vt.

1.要求,请求[+to-v][+that][(+of)]
The boss demanded that Mary (should) finish it within a week.
老板要求玛丽在一周内完成它。
They demanded the right to vote.
他们要求选举权。
She demanded to see the headmaster.
她请求见校长。
2.需要
3.查问,盘诘
"What is that?" the policeman demanded.
"那是什么?"警察盘问道。
4.【律】传唤
写的时候没再翻词典,但是我觉得学英语不该这么死,“查问,盘诘”和“质询”没什么区别吧?

引用 economistplayer 2011-6-15 21:09
回复 BTnuts 的帖子

收获不少 以后多提意见
引用 BTnuts 2011-6-15 21:14
我去,的确不知道why有连词词性。长见识了。牛津不可迷信啊。
但是这个句子里,why不是连词。是的话连接两个句子没理由在句首啊。
引用 economistplayer 2011-6-15 21:24
回复 BTnuts 的帖子

这句话应该整理一下为 they demand in frustration why they
你说的对的
引用 iam60cemt 2011-6-15 22:55
回复 BTnuts 的帖子

第二个they明显是日本人
引用 BTnuts 2011-6-16 15:20
回复 iam60cemt 的帖子

你觉得是就是吧。继续争论没意思了。
引用 iam60cemt 2011-6-16 16:44
回复 BTnuts 的帖子

你觉得你对就你对吧,继续争论也没意思了

查看全部评论(21)

QQ|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GMT+8, 2024-4-24 01:34 , Processed in 1.55443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