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ECO中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ECO中文网 门户 优秀译文推荐 每日图表 查看内容

[2011.06.30] 过热的新兴市场

2011-7-2 07:21| 发布者: Somers| 查看: 4616| 评论: 6|原作者: migmig

摘要: 温度测量
过热的新兴市场

温度测量


Jun 30th 2011, 12:02 by The Economist online

哪一个新兴经济体过热的风险最大?


根据《经济学家》的分析,该表将27个经济体按照失控风险排了座次。在测量各个经济体的热度时,一共用到6个不同的指标:通货膨胀率、(某年)失业率与10年平均失业率之比、(某年)GDP增长率与GDP趋势增长率之比、超额信贷(银行借贷的增长率和名义上GDP增长率之差)、实际利率以及2011年经常账户余额变化的预期值。

根据由每一指标表明的过热风险,国家首先被评分(2分表示高风险,1分表示中等风险,0分表示低风险)。举例来说,如果超额信贷的增长率超过5%,它得2分;增长率在0-5%之间,得1分;增长率为负,得0分。随后,把每一个指标的分数进行加总,并转化成总体指数;100分表明经济在所有六项测量中属于炽热状态。

有七个热点地方,大多数指标闪烁红色。它们是:阿根廷、巴西、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和越南。特别是,这几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呈现出极热状态。阿根廷是唯一六个指标全线飘红的经济体,不过巴西和印度紧随其后。中国总是经济过热的焦点,不过部分由于更积极的货币紧缩政策,它的排名降到中间琥珀色区域。俄罗斯、墨西哥、南非在绿色区域,表明它们的经济没有丝毫过热的风险。


点击图表上方的标签,可看到它们六个指标的分别排名

完整文章在这儿
emer.JPG

 
 
 
本文由译者 migmig 提供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migmig 2011-7-1 00:40
引用 yannanchen 2011-7-1 10:36
THIS chart, based on an analysis by The Economist, ranks 27 economies according to their risk of boiling over. We take each economy’s temperature using six different indicators: the inflation rate, the unemployment rate relative to its ten-year average, GDP growth relative to trend, excess credit (the growth in bank lending minus the growth in nominal GDP), real interest rates, and the forecast change in the current-account balance in 2011. 该表基于《经济学家》的分析,根据失控风险,将27个经济体排了座次。测量每一个经济温度,我们使用了6种不同的指标:通货膨胀率、10年平均失业率、GDP增长趋势、超额信贷(银行借贷的增长减去名义上的GDP增长)、实际利率以及2011年经常账户收支的预测变化。
评论: 这六种指标中有不少需要重新审视。
1.        the inflation rate通货膨胀率 (对)
2.        the unemployment rate relative to its ten-year average, 10年平均失业率 (不对)
这是某年的失业率(比如说今年美国失业率10%)除以10年来的平均失业率(比如说是5%)所得的比率, 即2, 或200%。
3.        GDP growth relative to trend, GDP增长趋势 (不对)
这是某年的GDP增长率除以GDP趋势增长率。 (意义类似2.)要求出trend, 可将几十年的GDP增长率对时间做回归
4.        excess credit (the growth in bank lending minus the growth in nominal GDP), 超额信贷(银行借贷的增长减去名义上的GDP增长)(基本对)
银行信贷增长率和名义GDP增长率之差。
5.        real interest rates, 实际利率 (又译成真实利率, 或实质利率)
6.        the forecast change in the current-account balance in 2011. 2011年经常账户收支的预测变化。(不对)
2011 年经常帐户余额变化的预测值。

引用 blueblue 2011-7-1 15:53
本帖最后由 blueblue 于 2011-7-1 16:00 编辑

1. THIS chart, based on an analysis by The Economist, ranks 27 economies according to their risk of boiling over. 该表基于《经济学家》的分析,根据失控风险,将27个经济体排了座次。

句意没有问题,就是这种排列方式我怎么读起来不顺哈~
试译: 根据《经济学家》的分析,该图表将27个经济体国家按其经济过热风险进行了排名。

2.We take each economy’s temperature using six different indicators测量每一个经济温度,我们使用了6种不同的指标:

其实这个地方,WE 是不是可以不翻出来呢,因为通篇文章再没有出现过WE,这里跑出来一个“我们”然后没有下文就有点突兀~~
试译:在测量各个经济体的热度时,一共用到6个不同的指标。(Indicator 译为指标,还有没有更好的译法??)

3.the forecast change in the current-account balance in 2011 2011年经常账户收支的预测变化

balance 这里意思应该是指“余额”
试译:以及2011年经常账户余额变化的预测。

4.Countries are first graded according to the risk of overheating suggested by each indicator (2=high risk, 1=moderate, 0=low).根据由每一指标表明的过热风险,国家首先被评级(2表示高风险,1表示中等风险,0表示低风险)。

这里的grade应该就翻成“评分”,因为后面还要算高中低是2,1,0,还要再算总分嘛~
试译: 首先,按照每一项经济过热指标,对各个国家进行评分。(高风险——2分,中等——1分,低风险——0分)

5.then summed and turned into an overall index随后,把每一个指标的分数进行汇总,并转化成总体指数

这里的sum(up) 是“加总”,“汇总”的意思更偏向于收集信息再汇报的感觉~~,
试译:然后将每一项指标的分数加总,就得到一个整体指数。

6.China, often the focus of overheating concerns, is well down the rankings in the middle of the amber zone, partly thanks to more aggressive monetary tightening中国通常是经济过热关注的焦点,不过部分由于更积极的货币紧缩政策,它的排名降到中间琥珀色区域。

the focus of overheating concerns, LZ的说法稍显啰嗦,不如大刀一下,中国总是经济过热的焦点。(本身“焦点”也就是受到关注的);或者,中国总是人们关注经济过热的焦点。


交流一下哈~~~






引用 migmig 2011-7-1 20:04
yannanchen 发表于 2011-7-1 10:36
THIS chart, based on an analysis by The Economist, ranks 27 economies according to their risk of boi ...

relative to理解失误,当时呢,也查处了“除以”的意思,但是看到

the unemployment rate relative to its ten-year average, GDP growth relative to trend

average 和trend后面没有rate,于是理解错了。
引用 2009bianzhi 2011-7-2 09:30
In particular, the growth in credit is sizzling in all seven. 特别是,这几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呈现出极热状态。
这里好象有点错误,the growth in credit 不是经济增长吧?我觉得应该是信贷增长。
引用 王呆呆 2011-7-2 15:14
回复 yannanchen 的帖子

我第一遍读时,也全理解错啦。谢谢老师!

查看全部评论(6)

QQ|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GMT+8, 2024-11-22 03:10 , Processed in 0.06784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