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业专题报道:维基解密网站和其他新秀机构 朱利安·阿桑奇卷起新浪潮 众多非盈利机构进军新闻产业界,模糊了新闻事业跟行动主义的界限 099 Special report - WikiLeaks and other newcomers.mp3 Jul 7th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一辆破旧的红色轿车嘎吱嘎吱的开上了车道,在一座英伦庄园外停了下来。一位身材高大、怪怪的驼背女人下了车,借着11月夜色的掩盖,匆匆进了庄园。事实上,他就是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他从伦敦到诺福克的安全藏身处途中,戴上假发把自己装扮成了一个女人。这也许有些戏剧化,但在加入晚近刚出现的这个新闻产业的这群打破陈规旧俗的新人中间,阿桑奇无疑是鹤立鸡群的翘楚。 。 这些非营利性机构发布各种不同形式的调查性新闻报道。由于传统媒体类似报道的经费被削减,它们只有借助基于数码技术的新运营方式来弥补资金不足。一些传统媒体通过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化,促进公开透明制度,加强全民参与;另一些负责收集和发布有关侵犯人权的信息;还有一些专门负责传统调查性报道,并由慈善机构提供经费。 维基解密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诞生了。该网站成立于2006年底,立志成为“一家不受审查的维基百科, 提供不受追查的大规模文件泄露和分析”,目标是“揭露亚洲、前苏联地区、非洲撒哈拉以南以及中东地区的暴虐政权。”这个灵感来自于由网民自编的网络百科全书维基百科,以及丹尼尔·艾尔斯伯格在越南战争期间,泄露给《纽约时报》的五角大楼文件。这份文件最终导致法院判决“只有自由不受限制的媒体才能有效的揭露政府腐败行为。”维基泄密欢迎告密者的文件并为匿名者提供文件投递箱。该网站由捐助维持运营,志愿者组成。 在该网站成立的最初三年,维基解密发布了一系列各种主题的泄密文件,包括肯尼亚腐败问题、山达基教会、萨拉·佩林(Sarah Palin,阿拉斯加州州长)的邮件、英国国家政党的党员信息以及秘鲁石油门事件。然而,2010年该网站摒弃了维基风格,采用了一种新社论论调。同年七月,该网站与三个主流新闻媒体合作——美国《纽约时报》、德国《明镜周刊》和英国《卫报》。它们联合发布了存有的75,000份有关阿富汗战争的文件。阿桑奇那时接受了《经济学人》采访,说到这种伙伴合作与仅仅将泄密材料发布在网上等待人们发掘相比,更具影响力。“事实上我们看到,专业的新闻媒体很善于发现什么是值得报道的事件——一旦值得报道的事件被报道了,公众就会广泛参与,自告奋勇的帮忙挖掘材料。” 十月份,该网站发布了存有的400,000份有关伊拉克战争的文件。同年十一月份,五家报业集团开始发布美国大使发往世界各地的外交电报。但此时,维基解密和与其合作媒体的关系已经破裂,自身也陷入了混乱中。阿桑奇此时也在等待英国法庭对瑞典引渡要求的裁决。瑞典要求就两起涉嫌性骚扰的案件,以及因阿桑奇的日益傲慢的行为造成的几家主要合作伙伴的散伙事件进行盘问。讽刺的是,维基解密自身难保,网站内部资料被竞争对手掌握,这就让对手觉得没有与阿桑奇合作的必要了。 尽管维基解密举步维艰,它的运作模式仍然为人们所效仿。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增设了一个维基风格的匿名投稿栏目“透明单元”。五月份,《华尔街日报》也设置了自己的投稿专栏,但由于没有为泄密者做好保密工作,受到了批评。“人人都觉得这个想法很好,”英国《卫报》主编拉斯布里杰(Alan Rusbridger)说道,“但如果你决定这样做,就要切切实实把保密工作做好。” 阴谋论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部分取决于阿桑奇和布拉德利·曼宁(Bradley Manning)的命运。曼宁是一名美国士兵,曾被指控泄露机密信息给维基解密。如果美方检察官能证明阿桑奇曾鼓动曼宁泄露材料,他们可能会指控阿桑奇为同谋。这就使新闻界普遍产生忧虑,因为他们认为新闻工作者应该与机密来源建立联系而不用害怕被指控,现在这个观点受到了重创。 维基解密似乎希望通过自称为新闻机构,而受到美国第一修正案的庇护。过去,在维基网站“关于我们”这一板块,该机构描述自己为“绝佳的新闻来源”。现在,网站的活动变成了新闻活动,网站职员变成了记者,阿桑奇成了总编辑。是否阿桑奇应该被视为新闻工作者,仍有很大争议;《卫报》主编布里奇把他称为“新时代是中间发布人”。纽约大学杰·罗森(Jay Rosen )认为这样的争议说明了在数字时代,“新闻界的界限正在被破坏”。维基解密绝不是仅有的例证。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阳光基金会,也以一种与维基解密不同的方式,努力的促进政府的开放透明制度。它的目标是给记者和普通民众提供更加公开化的政府数据。以它的透明数据网站为例,就是集20年内联邦与州竞选资金、联邦政府拨款和合约、游说信息披露于一体的数据库;《党刊》随时追踪政党巡回动态;“考查影响力”是一个竞选资金和公司游说活动的数据库。所有这些材料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信息源,但也有些经过编辑和润色直接撰稿成新闻。 这类机构的创始人之一埃伦米勒(Ellen Miller)援引《阳光直播》——网页上直播政府会议视频的同时,以阳光数据库中的信息介绍事件背景。“不同人物发表讲话时,我们会介绍他们的背景,例如他们有多少竞选资金,是否参与了游说活动,”埃伦米勒说道,“那很明显就是新闻了。”《阳光直播》去年获得新闻界创新作品奖,且它的技术即将应用于其他组织。该机构会在公开听证会拍照,以获得游说者的信息。那也是做新闻,米勒说:“我们希望以媒体为中介,让政府敞开信息大门。” 企业活动与新闻工作的界限总是有些模糊,进入在数字时代,模糊的趋势就更明显了。阳光基金会一直在积极努力,只为争取让美国政府提供更多内部运营信息。于是data.gov网站在2009年成立了(尽管现在面临资金不足的威胁)。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一些美国的州和市已率先成立了类似的机构,致使从采购合同到交通事故的各类信息公开化。公布这些数据的网站层出不穷,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如“英国公民在线民主”机构的“他们为你工作”网站,提供英国政客信息,以及对政客活动的简要总结。那些是新闻吗?“英国公民在线民主”发言人米弗·尼克松(Myf Nixon)认为不是,因为网站只是收集了众人皆知的事实材料。像阳光基金会也可以发布这样的信息。 在发展中国家,反腐败者们正在推动援助流程和自然资源管理公开化,反腐团队的有关侵犯人权的信息通常是最可靠的来源。过去,要使这样的信息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就要与新机构合作发布信息。现在多亏了网络,非政府机构也能独立发布资料。“同样是网络,使媒体预算开支产生缺口的同时,亦促成了非政府团体与观众的直接互动。”世界反腐组织“卡罗尔·博格特看人权”在一月发表的一篇报告中写到。然而,这要求非营利性机构改变现有的运作方式。 变革在逐渐产生。现在,“卡罗尔·博格特看人权”派遣摄像师和节目制作人员与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一同工作。国际特赦组织正在创建一个由五个新闻记者组成的“新闻单元”,“医生无国界”组织也在制作救援工作的照片和视频。“我们开始意识到,有更多有资格、有能力、廉正的人和机构值得被报道,非政府组织就是其中之一,”人权组织应用技术顾问Sameer Padania说道,“但是无论多么艰苦,报道工作要为特定的宗旨服务。所以能核实资料的来源和精确程度十分重要。” 丹·吉尔默(Dan Gillmor)是一位现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沃尔特克朗凯特新闻学院教授的资深记者,他留意到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撰写了一些关塔那摩湾(古巴东南岸加勒比海的海湾)环境的顶尖报道,人权观察组也撰写了一篇有关沙特阿拉伯地区虐待家政人员的优秀报道。但是他指出,倡导团体的报道与新闻报道通常仅有一步之遥。因为这样的组织可能不会给反对意见足够的声音,或者说没有完全反映主题的细微差别。吉尔默表示,最终,重要的不是特定的群体是否有资格成为记者,而在于他们的报道是否足够彻底、精确、公正、透明,从而成为合格的新闻。 弥补市场失灵 尤其在美国,调查性新闻机构以非盈利性模式运作越来越受青睐。总部设立于加州伯克利市的新闻调查中心成立于1977年,自称是“全国历史最悠久的非营利性新闻调查机构”。自2008年以来,该机构就不断扩张,在前《费城询问报》总编辑R·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的领导下,将自身重新打造成了一个多媒体新闻生产者。公正廉洁中心成立于1989年。ProPublica是最新进入这个领域的,在前《华尔街日报》总编辑斯泰格尔(Paul Steiger)的领导下,于2008年正式成立。 这三家机构在全美的报纸、电视、广播台和网站同时发表文章。在州和市,这样的非盈利性新闻机构也是层出不穷。ProPublica总经理迪克·托福(Dick Tofel)认为,他们满足市场需求,因为类似调查性报道这样内容的撰写存在市场失灵。他领导的组织的目标就是弥补那些不足。ProPublica的作品曾二度获得普利策奖,分别是金融危机调查和卡特里娜飓风灾后的医疗保健条例(与《纽约时报》杂志共同撰写)。尽管这三家机构在未来的几年里经费充足,但是否有长期慈善基金供应仍是未知数。 所有这些机构与各类媒体同台献艺,使文章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这其中也不乏创新之处。ProPublica与新闻系学生合作了一部音乐剧“追踪溯源歌”,作为一个有关页岩天然气提取所造成的影响的调查片段。新闻调查中心曝光了一个冠名为“摇晃的大地”的工程项目,在为加州学校施工过程中违反了地震安全法,致使学生不得不借助一系列文章、音频、视频、互动地图、数据库和已翻译成五种语言的彩版书学习地震安全保护。“我管理一个规模为630人的报业集团,掌管7500万元的预算开支,却从未想过这样做,”罗森塔尔说道。这项工程也逐渐采取行动,联系当地官员。“你可以为人们提供信息,引导人们采取行动。但让更多的人发现问题,媒体可以做的还有更多。” 非营利性新闻机构和非营利机构撰写的新闻的界限如何划分,相关的讨论还在进行中。但很明确的是,当传统新闻业江河日下之时,五花八门的非营利机构就开始弥补这个缺口了。 from the print edition | Special reports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5 02:31 , Processed in 0.07618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