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推行排碳税 昂贵的赌局 民意分歧,澳洲总理为排碳方案赌上政治生涯 Jul 14th 2011 | SYDNEY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澳大利亚总理茱莉亚.吉拉德在7月10日宣布了一项为改善气候变化而推行的排碳税方案,那一刻对她来说是无疑是罕见的伟大胜利。而澳大利亚人几乎没有为其他事产生过更严重的分歧。先前限制排碳量的方案至少让两位政治领袖下了台,其中包括吉拉德所在劳工党的前任领袖凯文.拉德。她本人也表示,不过是推倒了众人推过之后早已松动的一面墙。然而接下来,她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政治现实。排碳税案推出两天后,一项民意调查(该调查于排碳税细则公布前进行)表明劳工党政府的支持率打破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只有27%。下届选举两年后即将进行,在向对政府缺乏信任的民众重点推行排碳税案后,吉拉德如今面临着拯救政府的艰巨任务。 澳大利亚人在环保问题上并不是一向只看重个人利益。四年前,拉德答应处理环境问题的承诺助他战胜了保守派的民主党政府。投票人似乎用行动回应了一个中心论点:澳大利亚作为亚太地区清洁能源的拥护者,只有自己率先减少相对高的排碳量,才有资格成为他国之表率。 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排量占世界总排量的1.5%,主要原因是澳大利亚约80%的电能通过燃烧煤炭产生,这是最不清洁的发电方式之一。澳大利亚的污染水平和韩国,英国以及法国相当,而这些国家的人口多达澳大利亚2200万人口的两至三倍,导致澳大利亚成为发达国家人均排碳量最高的国家。澳大利亚近年来遭遇一系列极端天气,包括长达十年的旱情以及今年早些时候的洪水和飓风,并不排除气候变化正是导致而这些天气产生的原因。私有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表示,自从洪灾引发经济减速以来,澳大利亚“仍旧没有找到能够牵引经济增长的动力”。 在2007年拉德掌权时,智囊机构罗伊研究所曾展开调查,向民众询问澳大利亚最重要的外交政策目标,“处理气候问题”跃居榜首。今天,该机构又展开同样的调查,气候问题却跌至第十位,取而代之荣登榜首的是“捍卫民众的就业机会”。澳大利亚低达4.9%的失业率羡煞他国,出现这样的变化未免有点奇怪。但也许这正反映了气候政治的影响正在发生变化。 拉德以市场制方式来减少碳污染的计划差点儿就掉进了获两党支持而通过的圈套。但后来他的反对党民主党以及澳大利亚绿党私下结盟反对该法案通过,导致他最终没有达成心愿。吉拉德罢免拉德的领导权后,承诺不会征收排碳税。但去年八月的选举后,吉拉德政府势单力薄,只能靠无党派人士和绿党勉强存活。而绿党支持吉拉德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建立一个多党制议会委员会,提出新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当时的反对党联盟垄断了委员会)。吉拉德宣布的排碳税法案大体上正体现了该委员会多数人的一致意见。 从明年7月开始,澳大利亚污染最严重的500家企业将支付23澳元/吨(相当于25美元/吨)的排碳税。3年后,市场制的排碳贸易体系将取代固定的税率。税金的一半将作为污染企业将负担传递给居民导致电费和生活费上涨的赔偿金。针对本国企业与国外不交排碳税企业之间竞争的情况,这些税金的40%将用于鼓励本国企业使用更加清洁的能源,从而降低行业成本。在接下来的五年内,政府会投资大约100亿澳元于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可更新能源。劳工党之前预计在2050年之前将减少相当于2000年60%的排碳量,现在澳大利亚将这个目标提高至80%。 绿党和三位无党派人士已经与吉拉德达成约定,将于今年下半年使该方案通过议会投票成为法案。吉拉德更加担心的是,是否能在环境问题上赢回公众的信任。广播杂谈节目主持人和小报记者们同声讨伐吉拉德言而无信,反对党领导人托尼.艾伯特也随声附和,就排碳税对就业机会以及生活成本的影响向吉拉德一派提出警告。 然而政治气象变幻无常。艾伯特从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个煤矿区猎人谷开始下手打击吉拉德一派,标榜排碳税乃煤矿业未来的一大威胁。该谣言在当天就不攻自破,因为美国煤业公司Peabody Energy以及澳大利亚钢铁公司Arcelor Mittal联合向澳大利亚煤业巨头之一,为亚欧以及巴西多家炼钢厂提供煤炭的Macarthur Coal提出47亿澳元的收购价。环境大臣格瑞格.肯贝特表示,澳大利亚有19家新煤矿即将开张;排碳税能够促使它们把挖煤过程中产生的沼气搜集起来。 商界的各方反应并不一致。资源充足的企业和银行,基于决心在排碳允许量和可更新能源的新市场大显身手的立场,对排碳税方案表示支持。而已经为本国排碳量设了价的新西兰也对 隔海相望两国之间的碳市场未来持欢迎态度。 绿党议会人士克里斯汀.米尔恩认为,澳大利亚的这项方案会给正在探索市场制反碳体制的中国和韩国带来动力。为澳大利亚政府提供咨询的经济学家罗斯.伽纳特表示对此议案持怀疑态度,认为澳大利亚的做法对他国不能产生任何影响的想法“站不住脚”。但澳大利亚郊区和农村才是决定政治斗争输赢的地方。那正是吉拉德的协商技能面临最大挑战的地方。 from the print edition | Asia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2 07:32 , Processed in 0.07447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