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
中国僵化的金融体系不仅不能有效实行资产配置,它的脆弱还危及该国的持续发展和稳定 Mar 18th 2004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还在等待改革
如果金钱在一个良性的经济体里像血液在一个健康身体里那样循环,那外表活力四射的中国却有一颗黑洞般的内心。其邓小平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造成的金融系统固有的矛盾显而易见:银行部门无节制的向财富坟墓般的国有企业借贷却对更应获得钱款的私人借贷者置之不理,由此堆积了巨大的不良贷款;死气沉沉的股票市场无法有效实现资产配置和创造长期财富;公司债券市场规模微小;风投行业作用寥寥;政府通过潜在不稳定性风险日益增加的公共债务实现财政增长。
但至少中国的领导者已经开始认真的进行金融改革了。一个迹象是提拔了一些具有西方思维模式的官员,如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和中国人民银行既央行行长周小川。当前的首要重点在提供了中国商业90%的资金,总贷款额相当于GDP的145%的银行系统。由于常年的政策性放贷,银行坏债已高达4万亿元。
不过继1998和1999两次失败的尝试后,对四大国有银行(它们占银行总资产的60%)的又一次注资行动已经展开。最近的这次彻底改造对各银行单独进行,并且巧妙运用了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以推高其资本额。除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动作,不过到明年建行和中行,四家里相对较好的两家,将会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市。
不过这些按Nicholas Lardy,华盛顿的一位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中国金融系统专家和高级研究员的话说是“太少、太快”了。他认为注入的资金不够充分,时机也太早。他说:“除非证明它们能用商业化的基础运营否则银行不应该得到外部资金”。这事还得好几年呢。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中国的银行们体积庞大,作风官僚,充满了浓厚的政治文化气息。在2001年底,单单四大行就有140万员工、116000个分支。分行的经理们一般相较其领导而言与当地官员和商人关系更紧密,这滋生了腐败。
世界银行私人贷款部门IFC东亚区的负责人Javed Hamid这样描述上海银行的状况,作为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银行里情况相对良好的一家银行,当2001年IFC和汇丰银行入股时:“董事会议的时间需要在会前事先写好,决策的做出基于(银行贷款)的增长,不管这是否会改善回报。分行经理如同国王一般。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人力资源。人们的奖励不是基于市场标准而是他们对党如何的忠诚”
监管者的声音
对银行最近行为的一次观察表明并没有多少改变。由于政府试图保护经济免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影响,2002年第四季度的新增贷款大幅飙升,使2003年新增贷款额达到3万亿元(见表6),同比增加了56%。去年第四季度官员们缩减了放贷量,尤其是对固定资产的贷款,以避免经济过热。无论是加速还是收紧都由中央主导。中国的银行仍在执行命令而不是运用市场规则。
银监会的刘主席保证不仅会在高管和战略伙伴中引入外国人,还要改善高层管理、公司监管和风险管控。就央行自身而言,已开始逐步放开利率:从今年1月起,银行可根据借款人的偿债风险,在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自行上调最多70%(而不是30%)。但这些改革措施的见效需要时间。而且没人知道在最新一轮的放贷风潮中又增加了多少不良贷款。除非搞清这个问题,否则很难吸引外国投资人充当战略伙伴。
如果有哪家西方银行把中国视为其领土的话,无疑是汇丰。但其亚洲区主席David Eldon对投资这些账目难以取信,而且明摆着他无法掌控的机构深表疑虑。他说:“一旦你对某家中国银行的控股超过20%而不到30%,你自身的资产平衡表就有风险了”。目前中国的银行们最有可能的投资者是花旗和瑞士第一波士顿信贷银行这样的国际投行,作为入股的回报,他们将有机会获准成为这些客户首次公开募股的承销商,这将获利颇丰。
这些投行已从帮助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中大赚一笔,那些股票的投资者也是如此:香港H股中大陆企业的指数在2003年已经翻了一番。这肯定让国内的投资者眼红不已,自2001年6月以来,他们眼睁睁看着上海和深圳的A股市场下跌了大约30%。
这种表现反映了中国只有14年历史经验的股票市场的可悲境遇。大部分的下跌可以归咎于股份的巨量倒挂:政府仍旧拥有1287家上市公司2/3的份额,其阶段性的出售尝试或者这种可能性的传言,都会使价格下跌。此外,市场被证券行业操纵,该行业由130家严重腐败的掮客组成,其中大部分都挣扎在破产边缘,向投资者们承诺着他们达不到的保障性回报。
但最大的问题还在于上市公司不良资质。绝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他们获准IPO源于政治命令而不是来自独立的承销商。2002年证监会一次调查发现1/10的上市公司对招股说明书做了手脚,财政部1月份的报告称其调查的152家公司虚报利润总计290亿元。“股票市场被用于支撑国家的产业政策,补贴国有企业的重组,而不允许私营企业募集资金”国际事务皇家研究院的Stephen Green如是说。
证监会正在试图阻止最受诟病的一项行为:将资产从上市公司和其未上市的国有母公司之间转移到处境不佳的小部分股东那里。未来它还将调查“关联方”交易,即公司用偏离独立估值20%以上的价格买卖资产的行为。更令人关注的是,因其腐败和经营不力,证监会和深圳市政府1月份控制了南方证券,这个中国第五大券商。
但在政府眼中,股票市场改革的优先级不及抢救银行。部分是由于这个市场很小,大约5000亿美金的市值只占GDP的36%(见表7),而可自由交易的部分只有1750亿,规模更小。有点讽刺的是还因为股票市场的改革有极大的危险:涉及到500到1500万集中在一些中心城市的活跃股民,新规则使股价进一步下跌的话可能会其中大部分人蒙受损失,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银行系统的坏账和不能为广大群众创造长期财富的股票市场都是中国公共财政的负担。表面上看问题不大。到2002年底,中国的外部公债只占GDP的7%,内债占23%也相对较少。但相较于1997年的数值已3倍有余.这肯定增加了相应的负债:据Lardy估计,今后几年内向整个银行系统注资将花费3.3万亿元,合GDP的30%。建立起合适的公共养老金和福利系统将需要另外的70%的GDP或更多,虽然这会分摊在一个长期的时间跨度内。即便按保守估计,中国的债务总额将会至少占到GDP的60%。
当前,中国应对这些绰绰有余。过去十年税收从GDP的12%上升到18%。更重要的是利率处于历史最低点,因此在2002年支付内债的支出还不到政府开支的5%。但一旦税收再次减少或者利率上升了呢?Lardy说“中国的财政稳定性有很严重的问题”。短期不大可能有财政危机,但也不能因此忽视——而且作为金融体系瘫痪的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可能的外部冲击,如台湾战争,心存疑虑。最起码,中国要立即节制其鲁莽的财政输血,还要停止对国企重组和农村移民的补贴
那预示着经济减速,而这是中国领导人最担心的事之一。它会带来大量工人失业和社会巨变的风险,重现1989年天安门事件的岁月。这种事件可能导致政治更替甚至是——无论现在多么的难以想象——共产党掌权的终结。尽管没多少人会对共党的下台感到惋惜,但一段时期内这对经济而言无疑是个坏事。
感谢译者 lord_loro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