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焦点 不受认同的解决办法 欧元债券或许可以振兴市场,但必须付出代价 Aug 20th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今年夏天,欧洲债务危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像希腊这样的欧元区边缘小国扩展至像意大利这样的核心大国。欧洲央行通过大量购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债务,已经让两国的政府债券市场暂时稳定了下来。但这种债券买法治标不治本。如今多方力量呼吁为解决危机应采取更加彻底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发行“欧元债券”,以便为震荡的欧元区奠定更加坚实的财政基础。 可不要把这里所指的欧元债券与60年代早期发行的欧元债券相混淆,当时的银行家作为货币以及债券发行国之间的纽带,帮国际借款人在伦敦出售美元面值的债券。而新型欧元债券将会对欧元区成员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发行国希望这些债券能够成为连接国家信用等级和借贷成本的纽带。欧元区的17个成员国将通过购买由欧洲债务中介发行的债券来进行融资。这些债券将由所有欧元区国家共同担保,因此自然由信用等级最高的国家承担违约责任。尤其是德国,因为它不但具有强大的经济影响力,而且享有一流的信用等级。 推出欧元债券的内在原因是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公共财政状况尚佳,至少与某些发达大国相比是这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欧元区的政府债务总和将高达其GDP的88%,比美国(98%)要低很多,比英国(83%)也没高出多少。欧元区设定的预算赤字稍高于GDP的4%,比美国的10% 以及英国的8.5%都要低一些。即使近来美国债务信用度被评级机构降级,美国和英国的市场信心也都没有受创。这表明分担债务这个办法的确能够解决欧元危机。 多国货币联盟体系生来脆弱,像部分成员国以往那样只关心自身的债务,通过贬值通胀等手段逃过难关的做法已经不可行,如今这些国家接二连三受到市场冲击。如果投资人对一个国家的财政前景失去信心,杯弓蛇影的心态会把债券收益率推高到难以持续的水平。欧洲央行可以通过购买债券来安抚市场,但超过一定尺度后这样的购买手段会影响到它的独立性。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经济学家Paul De Grauwe表示,通过分担风险,欧元债券可能成为应对这种不稳定流通性危机更具耐力的反击工具。 发行欧洲债券的另一个原因是目前采取的危机处理办法出现了不够强硬的苗头。去年设立的欧洲经融稳定救助基金到今年秋季按照计划应该会有价值4400亿欧元(6340亿美元)的资金到位。照救助希腊,爱尔兰以及葡萄牙的情形来看,倘若西班牙和意大利持续出现市场崩盘的情况,这些资金光是救助西班牙就已经十分困难,更别说意大利了。显然应该增加基金数量,但这份基金有着自身的弱点。跟通过联合担保而发行的欧元债券不同,欧洲金融稳定基金背后的国家担保机制让每个国家只承担一小部分担保责任,责任大小跟这些欧元区国家的经济体大小成正比。这就意味着法国如果像近来市场所担心的那样没有了一流的信用等级,欧洲金融稳定基金就会失去很大一部分借款能力(或者说失去3A信用等级)。 到目前为止,欧元区核心成员(即那些公共财政强国,特别是德国)对欧元债券仍持抵触态度。这些国家主要持两个反对的理由。第一,由17个成员国分担公共债务将会推高高信用度国家所支付的利率,另一方面降低高负债国家的利率。慕尼黑伊弗经济研究所的Kai Carstensen表示,德国纳税人每年要承受的额外借贷成本最终或高达德国GDP的1.9%。第二,欧元债券会消除缺乏远见的那些政府理顺公共财政的压力。比方说意大利,如果不是受市场所迫,意大利是否会推进最近的紧缩预算计划呢? 冰火两重天 欧元债券的拥护者对这两个反对意见都能做出巧妙的应答。一个叫Bruegel的智囊团去年曾经发布一份政策建议书,称每个国家都应该确保债务不超过GDP 60%的限度(欧元区初期曾提出的最大债务GDP比率)。再加上欧元债券的市场比各国主权债务市场大的多,因而会产生的更高的流动性风险溢价,这个限制将使人们所担心的借贷成本上升的程度大大降低。成员国将各自对超过这个上限以外的债务负责,Bruegel的建议书里把超过的这部分债务说成是“红色”,以区别“蓝色”的欧元债券。这将督促成员国自律慎行,因为红色债券的借贷成本要高一些。 但这个建议有两个不足之处。第一,把主权债务划分开来的话,蓝色债券的确更加保险,但代价却是让红色债券承担更大的风险,规避风险的投资人一定会争先恐后疯买红色债券。如果投资人的需求推高了红色债务这块的收益率,高债务国家的处境则会变得更加窘困。第二,这个建议假设60%这个限制是一直不变的。可是将来发生债务危机时,它也许会变。 欧元债券对于欧元区的高信用成员国来说意味着做出很大的牺牲。特别对德国来说,问题是为拯救欧元付出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而对欧元区其他成员国来说,问题在于是否能够接受德国提出的将财政政策进一步集中化的要求。作为同意发行欧元债券的条件,德国势必这么要求,把更加集中化的财政政策作为克制新预算缺乏约束性的防御手段。 from the print edition | Finance and Economics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2-22 13:56 , Processed in 0.07359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