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和中国商业 中国特色私有化 国家资本主义的潜在成本 Sep 3rd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七月份浙江严重动车相撞事故之后,政府当局命令推土机掩埋动车残骸。这场事故让中国政府颜面尽失,同时也提醒着人们中国在政府主导型现代化进程中,要警惕已出现的抄近路、安全标准低下以及贪污猖獗等现象。这些现象却与中国官方故事线相矛盾,在官方的叙述里,中国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对于这些矛盾,中共并非力图推翻这些拙劣的反面证据而是试图掩埋证据。 难怪要评判中国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如此之难。政府的行为掩藏在成千上万的机密下,难以估量。但是正如我们本周简报中清楚报道的,中国的半私有化公司比起普遍所认为的那样,一面变得更加多样化,一面却又变得不再那么让人敬佩了。 放在毛泽东时代,这些事情很简单。政府掌控一切,然后搞砸一切。然而时过境迁。自1993年以来,北京一直鼓励国有企业“改制”。1995年至2001年期间,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数量下降了近三分之二,从120万家降到46.8万家。国营部门聘用的城镇工人比例也缩水了近一半,从59%降到32%。然而改制不单单是“私有化”的委婉说法,它也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公私“杂交品种”。 处在金字塔尖的是政府眼中的“战略性”行业里的大型国有企业,比如说银行业、通信或交通。这类企业一般只会出售少数股份给私人投资者,而他们或多或少地像政府部门一样运行着。像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赞助商——中国建设银行,以及大型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都是这样的例子。 接下来一层就是私人公司(通常是外企)和以中国政府为后盾的实体间的合资企业。一般而言,外企提供技术,中方伙伴则提供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这类合资企业在汽车制造业、物流业和农业很普遍。 第三集团的企业则看起来是完全私有的,政府没有直接参股。这些企业的老板不是政治势力任命的,商业成就激励着他们前进而不是政治目标。然而,他们仍然常常遭受干预。如果他们受到政府偏爱,国有银行就会向他们提供低利率贷款,而且政府官僚会帮着蒙骗他们的外国竞争者。这样的干预在能源和互联网等领域很常见。 第四类中国企业是地方政府投资的,其资金通常来源于市政风险资本或私募股权基金。这些资金通常支持企业涉猎清洁能源领域或为当地人创造岗位。 这些受政府影响不同的企业有着各自不同的力量。他们或耐心投资,静心应对股市短期需求;他们或帮助政府完成长期目标,如寻找化石燃料替代品;他们或兴建道路、桥梁、大坝、港口、铁路,以支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排挤真正的中国式资本主义 但是国家主义也是成本巨大。首先是腐败。一旦地方权贵可以将承包合同奖励给他们自己控制的企业,贪污就会像禽流感一样蔓延开。有的时候,关系到位的壳公司在抽取大笔利润后,将真正的工作交给第二承包商,并且很少去管工程标准。第二个问题是大型国有企业挤压小型企业。他们鲸吞资本(真正的私营企业反而能更有效率的使用这些资本),积累坏账,最终会致使中国陷入大麻烦。他们也利用其他办法操纵着游戏规则,从而享受土地和许可证方面的特权。这样使得小型私有企业往往不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地方政府风险基金的增加也会导致滥用资本的机会更多。一些资金投资得很精明,但许多资金投入是为了追求非商业目标,或者是为了创造岗位,或者是为了拉近关系。 这一切都不能阻止中国急速发展。但是发展的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浙江中产阶级的抗议声中看出。中国的领导应当警惕国家资本主义隐藏在背后的成本。 from the print edition | Leaders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5 13:44 , Processed in 0.06689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