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战后的北约
一场麻烦的胜利
联军在利比亚的表现让评论家很困惑还招来一些棘手的问题。
Sep 3rd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随着北约准备收起利比亚上空的战机,结束海军封锁,战果可谓满意,但也夹杂了对其暴露出的弱点的担忧。对卡扎菲的残暴政权而言,时局艰难。但如果废黜他的行动拖到冬天的话,北约成员们在利比亚承担重任的意愿将经受考验,而这次行动的批评者,尤其是美国的那些,将可说其所论非虚。正竭力寻求在未来三年内从阿富汗体面的撤军,失败的气息都会增加北约的苦难。
多年来,北约做的都还不错。联合国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授权保卫平民,但明确禁止使用地面部队。联军遵守了这一限定,有效的成为了反对派武装的空中力量。伦敦一家智库,皇家联合服务研究院的总监Michael Clarke说:支持装备落后、组织散漫的反对派乌合之众去对抗武器精良、冷酷无情的政府需要随机应变和灵活机动。
美国式的“震慑和恐吓”策略被摒弃。吸取了伊拉克的经验,北约一开始就判断反对派一旦掌权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被炸毁的民用设施。因此北约战机极其小心,只打击军事目标。除了少数的飞行员将反对派误当作卡扎菲军队的“友好的交火”,基本没有1999年科索沃战争时那些窘迫的失误。有人估计北约近8000架次的行动造成的平民死亡人数不足12人。不断的消耗,尤其是对政府补给线和指挥中心的持续打击,慢慢粉碎了卡扎菲的军队。地面的战局看起来总是纠结的。但随着政府军斗志的逐渐瓦解,反对派变得习于战事,装备也得到改善。重夺米苏拉塔三角洲的失败对政府军的士气是一次重大打击。不能在反击中使用重武器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竖起更多的旗帜
从其他方面看,评估本次行动的因素更加错综。因为一旦北约中,英法为首的果决的欧洲力量,主动发起军事行动而不是温顺地(或者说满腹牢骚地)跟从美国作战。奥巴马政府政治和军事上都可以“幕后操纵”。于此相反的是,对北约成员国履约时越来越多采取例行公事态度的趋势的担心。 穆斯林土耳其一开始的矛盾心理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但德国先是取消了对1973号决议的所有实质性支持,继而在本次行动上表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调,甚至由于撤回了其在联军空中预警和控制机的机组人员,危及了战役的初期阶段。德国前外长,约施卡·菲舍尔说这是联邦德国史上“最大的外政溃败”。波兰也没有参与此次行动,还火上浇油说北约的干预是出于意在石油。 28个北约成员国中,14个提供了军事物资,但只有8个准备实行对地轰炸。他们是:法国、英国、美国(尽管在对政府军防空力量初始的猛攻后的行动规模非常小),比利时,丹麦,挪威,意大利和加拿大。只有法、英两国出动了武装直升机。非北约成员国中,瑞典和约旦出动空中巡逻机执行禁飞任务,卡塔尔和阿联酋则参与了空袭。一些阿拉伯国家和法国无视对双方的武器禁运,向反对派走私军火——其他北约国家则未涉足。 北约内部的缺乏团结令人担忧,但在当前世界环境下,没有事关北约各成员国存亡与否的威胁,却充斥着次一级的威胁和伦理道德的借口,这一情况可能难以避免。由此而来的反应广泛。法国战略家Heisbourg指出北约已成为服务提供者,对不同的盟友在不同时期的求援提供帮助。 北约欧洲成员对美国的军事协助高度依赖。美国提供了3/4的空中加油机,没有这些家伙的协助,绝大部分从意大利空军基地起飞的战机,将无法抵达目的地。美国还提供了绝大部分巡航导弹,有效摧毁了卡扎菲的防空力量,从而快速建立起禁飞区。当精确制导武器的库存短短几月间就开始不足,美国需要补充补给。据Clarke说,没有美国电子战机充当“守护天使”,很少有任务可以执行。 今年6月,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盖茨,对其北约盟友发表了一篇尖刻的告别演说,说欧洲成员缺少“情报、监视、侦查设备”的投资妨碍了利比亚的行动。他警告说:“如果在一场全面整合的战役中没有办法鉴别、处理和打击目标,那即便是最先进的战机也一事无成。” 伦敦国王学院的Lawrence Freedman说尽管对欧洲愿意且能配置的有限资源进行了抨击,美国对结果应该满意。Clarke说,如果北约的欧洲成员要从利比亚战事中吸取经验,他们必须力求使其军队更加“独立”,要加大盖茨所谓的“助成者”和其他资源的投入,比如说在以后,空中加油机的优先级要置于告诉飞行器之上。鉴于欧洲国防预算已经缩减到危险的低水平,选用维修费高昂的现有武器时要有更严格的手段,同样的,类似去年英法防卫条约中设想的那种必要的军事设施要更多的共享。 Heisbourg说北约再也不能认为压制敌军防空力量,进行低空作战支持是美军的专利。他期望英法两国,作为欧洲60%军购的主体,要提升自身在“周边区域”指导作战的作用,而不是在远离本土的战斗中扮演小弟的角色。利比亚可能只是个小战事,但它展示了北约的价值并且暴露了其缺陷。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2 01:43 , Processed in 0.06039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