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ECO中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ECO中文网 门户 优秀译文推荐 文艺 查看内容

[2010.10.14] 大屠杀: 历史及其悲哀之处

2010-10-21 11:36| 发布者: lilywizardry| 查看: 9806| 评论: 36|原作者: daimon

摘要: 斯大林和希特勒如何纵容彼此犯下大罪
 
大屠杀
历史及其悲哀之处
斯大林和希特勒如何纵容彼此犯下大罪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 2010年10月14日文章



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By Timothy Snyder. Basic Books; 524 pages; $29.95. Bodley Head; £20. Buy from Amazon.com, Amazon.co.uk
血染之地:希特勒和斯大林之间的欧洲,作者Timothy Snyder


在20世纪中期,欧洲大陆的两大集权帝国,纳粹德国和斯大林治下的苏联,在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杀死了1400万非战斗人员。这些大屠杀所涉及的人,屠杀的原因、时间、地点以及过程就是耶鲁大学的Timothy Snyder的这本引人而内容全面的新书的主题。

本书题目中所造的词语是其主题的浓缩。“血染之地”就是指从北海至波罗的海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欧洲最杀人如麻的政权犯下了最为残暴的恶行。这片血染之地夹在两个恶魔般的计划之间:阿道夫-希特勒的种族优越思想和东扩的念头,以及苏联按共产主义模式再造世界的强烈欲望。这就意味着对于那些与这两个计划的格格不入的人,就要被枪毙、饿死或用毒气毒死。就像斯大林将社会主义集体化的失败归咎于农民身上那样,希特勒把在东方的军事失败归咎于犹太人。正如Snyder所说,“故斯大林和希特勒的暴政是有着某些共同之处的,他们都带来灾难,怪罪他们的敌人的选择,然后用数百万人死亡的代价来证明他们的政策是必要或理想的。每项政策都是变种的乌托邦,当发现政策根本不现实时,就归咎于一群人,然后就可以把大屠杀政策宣称为一场虚假的胜利了。”

Snyder的书是一本最好的修正史:用少量的、论证严密的笔法,加上对统计数据的精妙运用,本书使读者对欧洲现代史上最著名的一些章节作了一番再思考。对于那些已经接受了单纯的教科书观点(即希特勒一方是大屠杀的凶手,苏联人是解放者,或者屠杀始于1939年,结束于1945年)的人来说,作者所述之事将是发人深思、震人心魄的。就算那些以自己的历史知识为傲的读者也会一再地为作者的广博见识、鲜明比照和比喻手法而受益匪浅。一些苍白可怖但广为人知的历史片段逐渐模糊,另一些片段从阴影中开始浮现。

有时,记忆的褪色是因为没有几个人能活到现在。那些历经苦难但活下来的人,他们讲的故事自然比那数百万无名冢所述更有受众。Snyder的大作理清了曲直,只为那些已无法出声或已被忘却的冤魂。

作者从1933年造成330万人死亡的乌克兰饥荒写起,接着写到斯大林残酷而毁灭性的集体化运动。然后又写到25万余苏联公民,主要是波兰人,在1937-38年的大清洗中被杀害,只因为他们的种族。有时内务人民委员会只在电话号码簿上挑一些发音像是波兰人的名字,或是大规模逮捕去参加波兰教堂礼拜的人。

有些故事仍然未见天日,因为不便讲出。1939年德国对华沙的轰炸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盟军在1945年轰炸德累斯顿造成的死亡人数不相上下。这一牺牲,战后的波兰从未正式获得承认。纳粹和苏联在1939年8月的结盟是“歃血盟誓”,斯大林赞许地说道。没几个人愿意记起,两年后,德国就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西方盟国对大屠杀几乎未加阻止。没几个人愿意提起,唯一一个对犹太人直接给予帮助的政府恰恰是波兰政府。在地下的波兰国民军所组织的前八次行动中,有七次得到了犹太区的起义响应支持。(战后,苏联统治者将曾经帮助过犹太人的波兰士兵当做“法西斯分子”予以处决。)

斯大林把所有苏联战俘都当成叛徒。俘获他们的德军将他们上百万地饿死,没有人敢为他们哀悼。大屠杀也不合苏联的官修史要求,在战后反犹运动日益激烈之后更是如此。(斯大林在1952年曾说道:“每个犹太人都是民族主义者和美国情报人员”),被屠杀犹太人的墓碑上不是大卫星,而是苏联的五角星,他们被淡淡地归为“苏联公民”或“法西斯主义的受害者”。

书中很多故事都已作为国家或民族惨案而为人知晓。波兰人关注华沙起义;犹太人关注奥斯维辛,俄罗斯人关注列宁格勒围城战,乌克兰人关注那次大饥荒。本书将这些事穿插起来一起记述,解释了恐惧是如何相互影响和逐步扎根的。希特勒从斯大林那里学到了不少,二人彼此彼此。

作者将地理上的关注点从传统的两个罪恶国家,转移到了两国初次勾结而后又发生冲突的地方(即波兰)。德国和俄罗斯大都在这里获得了比两国之间其他欧洲地区更肥的给养,德国人和俄罗斯人也是如此,(在波兰城市罗兹的犹太人比柏林和维也纳加在一起还多)。现在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全境的每个角落都无一幸免。 而德国的很多地方和俄罗斯的更多地方都未遭受战争的伤害,至少未受有形的伤害。

作者同样纠正了一些对历史的夸大、误解和简单化现象。在对纳粹迫害的记述概要中,经常可以看到集中营对奴隶劳工非人的虐待和毒气室的使用。但德国人在采用上述手段的同时,也枪杀和饿死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仅在1941年的几天内,纳粹在东线枪杀的犹太人数量,就比所有集中营的囚犯人数还要多。

“血染之地”已经激起了一些人的激烈批评,这些人认为苏联即使有千般缺点,也比不上第三帝国的罪恶,后者是种族屠杀的先锋。批评者认为,这种做法将使东欧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合法化,这些极端分子漠视大屠杀,夸大自身遭受的苦难---而不愿直面他们与希特勒的刽子手们勾结的罪行。

这理由很有力却不公平。很多人都对历史胡说八道,但作者不是其中之一。他既没有挑战大屠杀在20世纪历史中的中心地位,也没有无视苏联在希特勒的铁蹄下所受的苦难,以及摧毁第三帝国的士兵们的英勇。作者提出了的观点亟需声援,尤其是在俄罗斯这样一个国家,大众舆论和官方仍然对斯大林的战时领导心怀仰慕。苏联的种族屠杀要早于纳粹德国。斯大林对屠杀是没有直接责任,但他和纳粹的结盟为希特勒在东方屠杀犹太人铺平了道路。

Snyder先生的这本严谨而微妙的著作,绕开了那些无意义的口号式的相互攻击,诸如斯大林是否和希特勒一样坏,或苏联在乌克兰或其他地方的大屠杀是不是和希特勒灭绝犹太人一样的道德犯罪。令人敬佩的是,这本书所给出的是解释和记录。这两个集权帝国都把活生生人变成了统计数字,把这些人的死亡变成了实现国家美好未来的必要步骤。Snyder的这本书怀着同情,正直而富有洞察力地解释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发生在了谁的头上。 只是不要在睡觉前读。
1

鲜花

握手
3

雷人
4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sinno123 2010-10-21 15:23
略需调整的地方:
1、en masse 这个就是全部吧,你说对不对?
2、Germany and Russia (and Germans and Russians) mostly fared better, or less horribly, than the places in between (there were more Jews in the Polish city of Lodz alone than in Berlin and Vienna combined). No corner of what are now Belarus and Ukraine was spared.
楼主的原译:德国和俄罗斯大都在这里获得了比两国之间其他欧洲地区更肥的给养,德国人和俄罗斯人也是如此,(在波兰城市罗兹的犹太人比柏林和维也纳加在一起还多)。现在的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全境的每个角落都无一幸免。

我的理解与楼主有些出入,二战里的两个perpetrator countries ---德,苏,发生的种种,死伤了多少人,一提到二战有多么的惨烈,人们通常有geographical focus ,认为说死伤无数就是指德国人死了多少,苏联人死了多少,就好象是大多时候是这两个国家的人在死在伤,事实上,真正死伤最多的是夹在两国中间的这块bloodlands土地上的人。Germany and Russia (楼主你看这里用的是Russia,不是苏联)(and Germans and Russians) mostly fared better, or less horribly, than the places in between---就是说比起the places in between的人来说德国人和俄罗斯人就要幸运多了,或是遭遇没有那么恐怖了。所以下文才有No corner of what are now Belarus and Ukraine was spared。
历史上说苏联在二战中死了多少,其实是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人死得多,真正的俄罗斯人死得不是如人们focus的那么多。我想这是作者要表示的意思。
引用 daimon 2010-10-21 15:57
回复 sinno123 的帖子

1 看见masse ,直接以为是mass的意思
2 说的太对了,原文就是您说的这个意思。
主要是我对这个“fare”完全理解错误,不是“给养”而是“付出的代价”。
引用 oicw0738 2010-10-22 00:31
本帖最后由 oicw0738 于 2010-10-22 01:30 编辑

the Nazi-Soviet alliance of August 1939 was “cemented in blood”, Stalin said approvingly.
纳粹和苏联在1939年8月的结盟是“歃血盟誓”,斯大林赞许地说道。

cemented in blood:建议译为”鲜血凝成的“,我们也有这样的说法,比如我们经常说中朝友谊是”鲜血凝成的“,强调的是这种关系牢不可破。原文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因为下文接着就提到仅仅两年以后这个所谓”鲜血凝成的“牢不可破的联盟就因德国入侵苏联而土崩瓦解。

引用 daimon 2010-10-22 00:43
回复 oicw0738 的帖子

我觉得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思上没有差别,都是相容联盟的坚强牢固。
另外又想了想,“鲜血凝成的”多是因为两国并肩作战,曾经共同付出过重大牺牲。比如你说的“中朝友谊” ,而苏联和德国的结盟不存在这一基础,完全是双方出于缓兵之计。结盟时二战还未爆发。
呵呵,话痨了,话痨了~
引用 oicw0738 2010-10-22 01:01
本帖最后由 oicw0738 于 2010-10-22 01:42 编辑

回复 daimon 的帖子

歃血盟誓这个成语中的”歃血“是结盟过程中的一个仪式,可以用来强调双方结盟的郑重其事,或者是诚意,但没有强调结盟的牢固程度的意思。

还有,别忘了一战中,俄国和德国也同属于协约国一方,两国并肩作战过,所以说”鲜血凝成的“也并不为过。

我这个人有点爱较真,老毛病了,改不了,希望你不要见怪。

引用 daimon 2010-10-22 01:30
本帖最后由 daimon 于 2010-10-22 01:32 编辑

点错了
引用 daimon 2010-10-22 01:31
回复 oicw0738 的帖子

德国和沙皇俄国一战时期同处协约国?这个玩笑开大了。建议谷歌一下《布列斯特和约》,嘿嘿,估计德国恨老毛子恨得牙根都痒痒!
“歃血盟誓”这么重大高规格的礼仪,肯定强调了牢固程度的。
“歃血”为了什么?就是表示以后咱们兄弟就是同一腔血的铁哥们了,最牢固的象征莫过于此了,对吧?
咱俩一样,我也爱较真,也改不了,而且说话硬,愁人啊~~
引用 oicw0738 2010-10-22 01:32
本帖最后由 oicw0738 于 2010-10-22 02:02 编辑

回复 daimon 的帖子

歃血的百度解释:

读音:【shà xuè】
  释义:歃,形声,从欠,杀声。从“欠”表示与口、出气有关。本义:饮,微吸。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德国和俄国一战确实不是一个阵营,是我搞错了。
但是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附件规定,苏德两国确实共同出兵,入侵并且瓜分了波兰。
这也算是并肩战斗过、”鲜血凝成的”友谊吧?

又百度了一下,斯大林还真说过这样的话:

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附件规定苏联红军和德国国防军共同出兵打击罪恶的波兰地主阶级政府,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9月17日,苏联红军也从东部开始侵入波兰。

9月17日凌晨,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分别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率领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向西退推进。两面受敌的波兰军队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只得向纳粹德军和苏联红军投降。9月18日,从东西两面分别入侵的苏德两国军队在波兰城市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会师。

为庆祝两国军队的会师,9月23日,纳粹德国装甲军司令古德里安和前来会师的苏联红军第29轻型装甲旅旅长克里瓦什宁一起检阅了苏德两军联合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联合阅兵式甫一结束,迫不及待的苏联和德国立即在波兰领土上开始了划界谈判。由于框架早就在里宾特洛甫访问苏联时与斯大林谈妥,所以苏联和德国对波兰的分割工作在热情友好的气氛中进展顺利。联合阅兵一周后的9月28日,苏德签订边界友好条约,东部划给苏联,西部归于德国,而波兰则在划分后的欧洲地图上消失。

1939年12月,德国总理希特勒致电斯大林祝六十大寿:“表达对友好苏联的幸福和繁荣最良好的祝愿。”斯大林立即复电感谢:“用鲜血凝聚起来的德国和苏联人民的友谊将会继续保持下去并得到巩固。
引用 daimon 2010-10-22 01:40
本帖最后由 daimon 于 2010-10-22 01:46 编辑

回复 oicw0738 的帖子

呵呵,不用加红,我看到了的。
你说这个定义,这种仪式没有强调“牢固程度”的意思?我觉得是有的。既然已有成译,改了。
话说回来,我觉得两种译文表达的意思实在是没啥大区别啊.... 过于细枝末节了。
引用 oicw0738 2010-10-22 01:58
本帖最后由 oicw0738 于 2010-10-22 02:10 编辑

回复 daimon 的帖子

仔细想想,确实有这个意思在里面。歃血表示双方都信守誓言,如果双方都遵守盟约,自然这种结盟就不会破裂。

不过,歃血这种仪式似乎是中国特有的吧,西方人好像没有这种仪式。
我记得有本翻译教程里面特意提到,英译汉时要慎用这种蕴含中国特有文化的成语。

确实有点吹毛求疵了,说实话,你的这篇译文译得真不错,既准确,语言又流畅地道。
引用 berlinda 2010-10-22 11:50
1.non-combatants 非战斗人员  
用平民会不会更好些
2. seven of the first eight operations conducted in Warsaw by the underground Polish Home Army were in support of the ghetto uprising 在地下的波兰国民军所组织的前八次行动中,有七次得到了犹太区的起义响应支持
上句说的是波兰政府帮助犹太人,所以我觉得这句翻译成 “地下波兰国民军组织在华沙发动的前八次行动中有七次是为了响应犹太聚居区的起义 ”会不会好些
引用 daimon 2010-10-22 13:02
回复 berlinda 的帖子

1 非战斗人员和平民好像不完全一样....
2 说的对 意思的确是反了。谢谢指正!
引用 berlinda 2010-10-22 14:46
1.Much of Germany and even more of Russia was unscathed, at least physically, by war. 而德国的很多地方和俄罗斯的更多地方都未遭受战争的伤害,至少未受有形的伤害。
at least physically 翻译成至少未受有形的伤害 我觉得不好理解 不明白什么是有形伤害  “至少从表面上看没有收到伤害”怎么样
2. But the Germans also shot and starved millions of people, as well as gassed and worked them to death.
as well as gassed and worked them to death 漏译了
3. which pioneered ethnic genocide 后者是种族屠杀的先锋
先锋在中文里一般都是褒义
4.the Third Reich第三帝国(指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1933-1945)) 这个建议楼主做个注释 满足下像我这样无知的人的需要
5. but his pact with the Nazis paved the way for Hitler’s killing of Jews in the east 但他和纳粹的结盟为希特勒在东方屠杀犹太人铺平了道路
乍一看在东方屠杀犹太人 还以为是在亚洲  因为 东方 西方 大家都习惯理解为亚洲国家和西方国家  这里的east应该指的是东欧吧 有点过于追求完美 楼主见谅

PS: 很佩服楼主 翻译的这么好 以后多向你学习
引用 daimon 2010-10-22 16:16
回复 berlinda 的帖子

1 这里我觉得physically不是说“表面上”,更接近于“实体上的”伤害,就是指楼房被毁,城市变为废墟这种,和“精神上的创伤”相对应。
2 看漏了,加上了
3 我觉得pioneer算是个中性词,关键看后边的词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比如“反革命的急先锋”也是可以的。我觉得现在把它当做褒义词都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影响的。
4 加个注释也行,我觉得第三帝国还是有威名的,所以会不会有点多余。不过这个要加的话,那奥斯维辛,乌克兰饥荒,华沙起义、内务人民委员会啥的是不是都要加...
5 结合语境和文章所述的内容,还不至于理解到亚洲吧...实际就是二战的西线和东线
引用 tchch143 2010-10-22 19:24
they brought about catastrophes, blamed the enemy of their choice,
…,归罪他们自己选择的敌人
Each of them had a transformative Utopia,
他们都建立了变种的乌托邦
引用 tchch143 2010-10-22 21:23
in spare, closely argued prose,spare朴实无华
He starts with the 3.3m in Soviet Ukraine who died in the famine of 1933that followed Stalin’s ruthlessly destructive collectivisation.
其中that followed…作famine定语
引用 daimon 2010-10-22 21:46
回复 tchch143 的帖子

谢谢!看了一下,全部接受!都是实质性错误,惭愧!
你指正的这些地方都是我当时翻译时模糊的地方,尤其是Each of them had a transformative Utopia这里,这个“them”我开始以为是指“policies”,现在看是指这两个人。当时的苏联和德国就是两个transformative Utopia。
引用 tchch143 2010-10-22 22:30
回复 daimon 的帖子

从你的重量级的译文中收获颇多,能接受我的建议很荣幸
引用 tchch143 2010-10-22 22:32
回复 daimon 的帖子

从你的重量级的译文中收获颇多,能接受我的建议很荣幸

查看全部评论(36)

QQ|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GMT+8, 2024-11-22 13:07 , Processed in 0.12481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