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断演变的外交政策 在利比亚进退维谷 中国实力渐增 “不干预”玉律待破 Sep 10th 2011 | BEIJING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在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唯一还未承认的黎波里新政府的成员国。近来阿拉伯世界的剧变着实给这个在事关他国事务上大肆吹嘘不干预政策的国家带来了非比寻常的压力,利比亚所发生就是一例。在遥远的海外地区,对日益增长的经济利益和愈来愈多海外国民的担忧,使得中国的决策者正调整着他们的策略。一个正常的——也就是说,不容易冲动的大国通常在决策过程中比较谨慎。 在修辞方面,“不干预”原则依旧神圣。9月6日,中国发布了关于“和平发展”(即增长)的白皮书,中国从2005年来开始发布关于此主题的白皮书。首次发布之时,摧毁西方经济信心的金融危机还未发生,而那时中国则已被推到世界的前台。该白皮书指出中国将继续坚持不干涉原则,并尊重他国“自主选择其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通常来说,这意味着中国支持他国现有政权,无论其统治如何残暴,不得民心。虽然在利比亚问题上,这个原则被动摇了。 中国原本可以像应付早些阿拉伯革命时那样:在一边候着,等到独裁者下台后,再承认反对派运动的合法性。奈何利比亚局势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非比寻常的挑战。包括来自国内要求其采取行动,保证35000多名在利比亚工作的中国公民的安全的呼声;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关系友好)普遍支持对卡扎菲采取严厉措施;还有支持错误一方所带来的对其在利比亚经济利益的威胁。 中国对今年初发生在埃及的剧变的反应依旧是典型的老套路。其国有媒体迅速将开罗的反政府示威者塑造成不法闹事者,并淡化了其影响。共产党不希望国内的民众得到任何启发。当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于2月份辞职后,网上散播开了一个进行中国的“茉莉花革命”的号召,于是许多警察被部署在了大城市中以防止类似运动带来动荡。中国显得高度戒备和不安。 但是其对利比亚动荡局面所采取的对策则有所不同。首先,中国赞成了针对卡扎菲的制裁决定。紧接着它进行了一个庞大的安置行动,通过租用其他航班和四架军机将中国公民撤离(中国还派了一艘在索马里附近海域执勤的护卫舰给通过地中海的运送难民的船只提供保卫)。中国官方媒体称这是自共产党1949年执政以来最大的海外撤侨行动。据欧洲外交关系理事会(一个智库)最近的一篇文章称这些行动反映了中国意识到不干预的姿态已经“越来越和其全球的经济存在不相称”。 三月份,中国又有所后退,在联合国安理会一项授权采取“任何必要措施”来保护利比亚平民的决议上投了弃权票。但它知道结果会怎样:一个由北约主导的行动(一个饱含中国民族主义者厌恶帝国主义的字眼)旨在加速卡扎菲倒台。为避免被民族主义者抨击,中国政府谴责了北约的空袭行动,并避免任何暗示其支持反对派的动机。 然后在六月份,中国政府有将其脚趾头伸进了冲突中,首先是在卡塔尔和反对派进行了会谈,接着又自己派了一名外交官去班加西和反对派会面(表面上是讨论人道主义局势和中国在利的商业安全)。六月末,反对派国家过渡委员会的一名高级官员在北京和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举行了会谈。接着在七月,一名中国外交高官又再次访问了班加西。虽然中国还未正式承认八月底国家过渡委员会在的黎波里拟立的政权,但9月1日,中国还是派遣了一名外交部副部长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利比亚之友峰会,会上他会见了国家过渡委员会的主席默罕默德•吉卜里勒。 然而,中国还未抛弃卡扎菲。六月,中国还接见了卡扎菲的外交部长。本周它还承认卡扎菲的代表曾于七月访问北京,来执行购买武器的任务(报道来自一家加拿大报纸,根据的黎波里发现的文件)。但中国外交部否认有任何武器装船,并称此次访问中国政府并不知情。而国家过渡委员会官员称,他们相信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在安理会于二月份通过了武器禁运的决议后,依然向卡扎菲政府提供了武器。 现在中国担心利比亚新当局将通过歧视、反对中国的商业协议来使中国为其支持旧政权付出代价,包括和石油工业相关的有利可图的部分。在卡扎菲执政期间,中国在利比亚有重大的经济利益。中国媒体称冲突爆发时,有价值超过180亿美元的投资项目卷入其中,大部分是建筑项目。去年利比亚石油只占中国原油进口的3%,但中国石油公司渴望得到更大的份额。 对石油和其他资源的需求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国在非洲的外交政策。长期以来支持苏丹(一个石油供给大户)政府对反对派分离主义分子的战斗的中国却最终西方政府为伍了。在7月石油丰富的南苏丹脱离出来后,中国马上承认其独立,还派去了观察员监督其关于独立的全民公决。 然而,中国将依旧异常谨慎。它不希望向国内传递异见暴动可以是合理的信号。尽管今年早些时候,警方进行了打击镇压,包括针对异见分子的一轮打击,然而还是时有类似文章出现在网上,甚至官方媒体还要求政府从阿拉伯世界剧变中吸取教训。在当局还未来得及删除的情况下,一家上海报纸在网上的一篇评论中给出警告,除非政府“逐渐地但须坚决地”给予它的人民以更多的政治选择,否则每个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相同的暴力动乱“噩梦”。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5 15:52 , Processed in 0.0675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