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趋势
赢家输家
差距正在加大
Sep 10th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今年内,全世界就业人数将超过31亿,这个数字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大,但工作岗位方面却有些许危机的味道。危机的感觉不仅是因为全球有2.05亿人正式失了业——这一数字比几年前多得多,也不仅仅是因为年轻人受创尤其严重,而还因为现有的工作的质量似乎正在下降,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那些白领岗位。
最新的盖洛普失业指数显示失业人员占全球劳动力的19%,包括7%的失业人群和12%有兼职但愿意做更多工作的人。根据全球劳动组织的数据,在2009年差不多有15.3亿人处于脆弱的就业状态,这将近是全球劳动力的一半,这部分人要么自我雇佣、要么做着极差的住家工作。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人们普遍认为全世界正处于“大平稳”阶段。在聪明独立的中央银行家、财务精明的发达国家政府以及愈发灵活的劳动力市场的联合作用下,过去造成高失业反复发作的经济周期仿佛被消除了。G20国家联合进行着巨大的财政和货币刺激以避免“大平稳”变成“大萧条”。现在失业率还未恢复到危机前的低位,但几乎没有哪个政府还有进一步刺激经济的能力。
在许多国家,长期失业人群的绝对数和占失业总人口的比例都出现了急剧的上升。在美国,长期失业人数占总失业人口比例已经从2007年的10%上升到了30%(见图1),这一事实也让专家们感到很吃惊,他们本以为美国出名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会避免欧洲式的长期失业率水平的出现。
年轻人已经成了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在2007年,经合组织国家的年轻人失业率是14.2%,年长工人的是4.9%;而今年第一季度二者分别是19.7%和7.3%。但其中一些国家比另外的国家严重得多:在西班牙,同期年轻人的失业率从17.6%上升到了惊人的44%。(出现这样情况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劳动力市场对新进者引入了让解雇更方便的灵活条款,而对有工作的人则没有(引入类似条款),所以当公司要削减成本时就会主要拿年轻工人开刀。或许最让人吃惊的就是经合组织国家中被归为“NEETS“(无工作、不上学、也没在接受培训)一族的人数上升到了1670万人——占到了15-24岁人群的12.5%。
年轻人受损更重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相比在之前的经济低谷期年长的人现在更不愿意退出劳动力市场,因为那时候还有丰厚的早退福利,而现在这种福利已经很少了;随着雇佣时反年龄歧视相关法律的推行,越来越多的人工作年限更长了。
在某些国家,政府的政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德国就采取了各项措施来阻止失业率上升和年轻人失业攀升的趋势,其中一项措施就是给短期雇佣者提供政府补贴(这项政策出得较晚)。在美国,奥巴马总统将失业救济金发放期限从26周增加到99周的决议小幅提高了长期失业率(根据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的估计,长期失业率因此增加了大约0.5个百分点),但同时也减缓了贫困人群的增加。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詹姆斯.马尼卡所说,长期社会趋势可能也是一个因素;他提到美国人越来越不愿意离开家乡去找工作,这一现象很可能是由于双职工家庭的增加;而且许多人拥有的房产价值都为负。(译者按:负的房产价值阻碍了迁移)
在许多国家,失业救济金越来越难申请到,由此也使得申请残障福利的人数有所增加。在2010年,美国、英国和挪威的残障福利领取者占劳动人口的比例从1980年的3.6%、2.2%和6.5%分别上升到了5.9%、6.2%和10%以上。
这存在一些严峻的问题。年轻人在职业起步时长期失业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甚至可能永远都回不到正常的轨道。任何年龄段的人失业时间越长,找到工作的可能性都会越小。曾任克林顿政府劳工部长的伯克利经济学家罗伯特.赖希说,“一旦一个人在领取残障福利,实际上他已经玩完了”。
不要浪费危机带来的好机会
其实,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目前恼人的趋势在金融危机很久前就已经很明显了,只不过危机前的泡沫掩盖了这一趋势,而危机后的衰退使之加剧。“危机给了雇主借口来做之前无法做的事“,赖希先生说 ,“许多公司都在用科技替代人力。许多人都在寻找数年前就该被高科技替代了的职位,并发现这一替代进程并没有加快,因为在就业市场不好时雇主也不想背负裁员的名声”。
公司越来越依赖于更灵活的兼职工、合同工和临时工。美国兼职工人的数量在2010年达到了全部雇佣人员的19.7%这一历史新高。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对美国公司做的最新调查,58%的美国公司在接下来五年间打算使用更多的兼职工、临时工或合同工,22%的美国公司预计将会外包更多的岗位。
对万宝盛华这样提供临时职员的雇佣服务公司的需求在不断上升,虽然有报告说某些职位正在向本国回迁,但工作外包和海外转移仍在持续增加。日常法律服务是最近开始从欧美向班加尔罗转移的一类工作。而且有了oDesk和freelancer.com这样的在线市场,把工作交给远处的人来做正在不断变得更容易。
赖希先生提到,“这种趋势不一定会影响工作的数量,但肯定会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包括工作的安稳性、工作的薪水和福利”。麻省理工的经济学家大卫.奥特尔把这一现象叫做中等职位的“空心化”,由此导致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中好工作与商品化工作的两极化。在良好教育和高收入及低失业风险(虽然这风险不能忽略)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从2007年的2%上升到了2010年的5%,但同期非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从5%上升到了11%以上。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马尼卡称,即使在危机前,美国的工作岗位创造情况正向半个世纪内最差的状况发展。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看来,存在三种工作:改造性的(一般与体力劳动有关,比如建筑)、事务性的(比如呼叫中心和银行的常规工作,这类工作一般仍由人力来做但已经可以自动化)和交互性的(依赖于彼此的知识、技能及合作,比如投资银行和管理咨询)。在发达国家,改造性的工作长期日渐衰落,并正在向尤其是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转移,即便现在中国工厂的工资水平也在大幅上扬。
现在,劳动力套利和科技对人力的替代正在席卷事务性的工作,消灭了发达国家的许多白领工作岗位。但是马尼卡先生认为,交互性的工作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因为这类工作本质上是很难标准化的,而对于这类工作科技会增进人的能力,并常常制造出“赢家通吃”的结果,即表现最好的人得到极大的回报。改造性和事务性的工作领域将会遭受激烈的竞争、微薄的利润率和低收入水平,而最好的交互性的脑力劳动公司仍会持续获得丰厚的利润。
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二十年间,所有经合组织国家的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都有增加。在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最富有的10%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最穷的10%的家庭,贫富差距也由此扩大。将全部经合组织国家合在一起看,2008年最富有的10%的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几乎是最穷的10%的9倍。(译者按:到中国看下,就会发现OECD这算啥贫富差距啊)
全球而言,脱贫人数的上升已经降低了收入的不平等,虽然许多非正式或非法的工人并没有受益其中。但是根据基尼系数来衡量,大多数国家的贫富差距在最近几十年内都有所增加(如图2)。许多发达国家还出现了社会阶层流动的下滑,说明收入差距引发了日增的机会不平等。
在大多数国家,这一不平等的情况看来肯定会持续上升。即使在眼前这种经济困难时期,人才仍然短缺,而世界顶尖的公司正在为他们争得头破血流。在美国,虽然失业率高企,但过去几年内空缺的工作岗位也有所上升。根据万宝盛华的年调,全球有34%的雇主表示他们在招聘上遇到了困难,其中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熟练的营业人员和工程师是最难招聘到的(见图3)。所以(问题是),个人应该怎么办才能让自己被追捧?
感谢译者 chessieqy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