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ECO中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ECO中文网 门户 优秀译文推荐 文艺 查看内容

[2011.09.24] 塞缪尔·贝克特:多话之人

2011-9-30 08:12| 发布者: Somers| 查看: 7167| 评论: 10|原作者: Bairdking

摘要: 《塞缪尔•贝克特书信集:第二卷(1941-1956)》
塞缪尔•贝克特

多话之人


致编辑和读者的信


091 Books and arts - Samuel Beckett.mp3

Sep 24th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塞缪尔•贝克特书信集:第二卷(1941-1956)》

Edited by George Craig, Martha Dow Fehsenfeld, Dan Gunn and Lois More Overbec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86 pages; $50 and £30. Buy from Amazon.com, Amazon.co.uk



塞缪尔•贝克特出名并不是因为他的幽默。这位出生于爱尔兰的戏剧作家,当漫步在他长于斯的巴黎塞纳河畔时,刻画出了一个憔悴的、贾可美蒂(译者注:瑞士超现实主义雕塑家,作品以几何抽象风格及空间感强为特点,尤以二战以后创作的细长型人物而出名)似的形象,光阴荏苒,如今这里已如他所愿,变成了一块繁华之地。基于他的的成名作《等待戈多》里那种凄冷的视角,他的作品似乎也一样的僵硬暗淡。贝克特的作品大都由这样一些形象组成:把头埋进地里的、陷进瓮中的、蹲在大箱子里缺胳膊少腿的等等。其中有一个这样说道,“什么都没有发生,没有人来,也没有人去,太荒谬了!”

乍一看,贝克特书信集第二卷并没有对他作品中虚无不实的人物形象多解释什么。从1941年到1956年(第一份信署期为1945年),本卷描述了贝克特一生中最重要的、最难过的时光。合乎常理但有点遗憾,缺少战争年代的一些信件,当时贝克特和他未来的妻子正四处奔波。藏身于(法国南部)鲁西荣地区,参加了法国地下反纳粹抵抗运动“格鲁利亚SMH”,在英国特别行动处工作,因贝克特对战争做出过贡献,战后被授予了十字勋章。与众不同的是,他在信中从来没有提及这些事或他的英勇事迹。而这段时光和贝克特本人相对沉默寡言的性格基本铸就了他的创作背景。不难看出,《等待戈多》里的人物形象波卓和他仆人幸运儿,是当时残酷的战争和血腥杀戮的写照,也是贝克特的朋友、反抗运动同伴Alfred Péron的化身,他当时被监禁在茅特豪森-古森集中营。那些年总能听到Vladimir说,就像他在等待戈多一样,“假如不加以阻止,你让我笑个不停了。”

本卷书信写于战后,当时贝克特与妻子Deschevaux-Dumesnil搬回了巴黎,他们重新回到了之前的生活,贝克特的作品因被认为“粗野无忌、晦涩难懂”可能会受到排斥,他亦仍需思考商业新闻经验是否真的很有用。但是幸运的是,这段生活没有持续很长时间。1953年底前,贝克特给他一个爱慕者Pamela Mitchell写了封信,她是巴黎Harold Oram剧院的制作人,之后于她协商了《等待戈多》在美国首映的权利问题。再出新作不久后,他告知Mitchell,“演得很好,但我现在很不喜欢这部戏。每天晚上都满座,简直有病!”

这也成了贝克特后半生的一块心病。本卷中大多数信件是写给他的出版商Jérôme Lindon的,因为贝克特拒绝采访、奖赏以及在爱尔兰书信研究院供职的机会;他也驳回《等待戈多》及爱尔兰给予他的荣誉。正如写给合他作翻译员的信一样,贝克特对Lindon的回应展现出他非常在意自己作品的细节——若有作品既相当稀少又极富智慧,那它肯定会很重要。

不过和直接写给两个确定的人的信相比较,这些信还有其它值得玩味的地方,一是Georges,他是贝克特从1948年至1952年间与之热衷探讨绘画的一个历史美学家,另一位就是Mitchell。对于Duthuit,贝克特完全就是自我放松,表面上写一些跟他人工作相关的事儿,而与此同时又好像在坦述“我是一个从来不谈论自己的人,我什么都没说。”这样的坦言与他的既定原则形成鲜明对照:“我对戏剧没什么可说的,我对此一点的不了解,我也不会去剧院。”

而对于Mitchell,他的戒备心有所降低,反之展现出温情的一面。贝克特作品里难得一见的幽默感也对她大放光彩,即使只是从他的一部厌世喜剧里某一典型人物表现出来:“我一直在读你的伟大的作品,如同大文豪波特莱尔的文章,或如圣经般讲述洪水的故事,祈求全能的上帝永远不要对诺亚有任何惩罚。”

对贝克特的这一面提之甚少是本卷的一处不足。就在他离世前,贝克特曾规定,只能出版“与他的作品相关”的书信。按他的意思,认真的编辑只得割爱从本卷删减了一半写给Mitchell及别人的信。但这么做,他们也忽略了一点,一个人的生活与他的作品、以及他对生活的想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确,正是贝克特的生活际遇促使他写出了那些“荒诞的戏剧”,而这一切恰恰比那些文学评论能更好地让读者了解他为什么想方设法地那么做。



 
 
 
感谢译者 Bairdking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Bairdking 2011-9-29 17:45
斑竹,我添加的音频怎么和你们的不一样啊,好像只能下载不能在线播放啊,求助!
引用 meranl 2011-9-29 22:07
翻译的挺好的,很通畅嘛!
引用 tuliply 2011-9-30 11:36
man of words 窃以为可能不是指多话~
引用 Bairdking 2011-10-1 18:47
回复 meranl 的帖子

呵呵,谢谢鼓励
引用 Bairdking 2011-10-1 18:49
回复 tuliply 的帖子

标题我确实想了很久,也查了很多词典,但就是拿捏不准,那以你之见该怎么翻?looking forward to your kind reply
引用 tuliply 2011-10-1 19:17
回复 Bairdking 的帖子

文字巨匠~perhaps
引用 Bairdking 2011-10-2 16:00
回复 tuliply 的帖子

嗯,是有这个意思,但感觉怪怪的,高产作家或多产作家怎么样?
引用 zada 2011-12-4 21:44
Interpreting this literally, the careful editors of this volume halve a letter to Mitchell, and exclude others. 这句话应该是说 编辑谨慎地按照贝克特的意思,将他写给Mitchell的信都删去了,只保留了其中一封信的一半内容
引用 zada 2011-12-4 21:47
By 1953, Beckett was writing to one of his many lovers, Pamela Mitchell, who worked for a theatre producer named Harold Oram and was in Paris to negotiate the rights for the American premiere of “Waiting for Godot”.
这里Mitchell是为Harold Oram 这个戏剧出品人工作 不是Harold Oram 剧院
引用 zada 2011-12-4 21:49
我觉得题目可以翻成 言之有物者
多话之人完全违背贝克特的性格啦

查看全部评论(10)

QQ|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GMT+8, 2024-5-1 16:35 , Processed in 2.51412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