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回音 又开始了 欧洲人正将全球银行系统推向绝境 Oct 8th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在恐怖电影中,如果一个人大半夜决定到森林走走,你知道灾难很快就发生了。在金融界,类似的情况就是当银行总裁信口旦旦他的公司固若金汤。 欧洲的银行家表示目前状况良好好久了,即使被曝无法从负债累累的欧元区政府获得资金援助。银行同业间不再发贷,以致ECB(欧洲中央银行)存款总额达到15个月内高位。欧洲的恐慌也传递到了美国。受银行业拖累,S指数正式进入熊市,与四月份的高点比较曾一度下跌超过20%。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也深受重创,以致总裁给员工发备忘信鼓舞士气,说公司现在的财务状况大大好过2008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产时。 当然,欧洲的问题不是西方银行唯一要面对的问题。一连串忧虑还包括经济增长乏力,新规则堆积如山以及来自美国房贷破产的诉讼余波。在经济措施方面,美国也乏善可陈,不经细虑,提出惩罚中国操纵汇率的国会议案,可见一斑。但欧元区依旧最令人担忧:欧洲政府若相继违约将释放巨大破坏力,对持有政府国债的银行造成巨大损失,然后威胁银行债务持有人。 在年初,另一个雷曼时刻似乎遥遥无期。但从那时候起,欧洲领导人不幸地决策失误,使得目前与2008年的情况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相似。政府不得不再次出手挽救银行。法国和比利时在本周联合声明将为德克夏银行(Dexia)提供担保。这间贷款银行三年前就曾被政府救援过,但如今又被大量的欧洲周边债务压垮。在提供担保的另一方面,两国政府还计划为德克夏银行的坏账设立“坏账银行”。对冲银行违约的代价大增:摩根和高盛的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swap)的价差在本周达到2008年以来的高位。流言四起:商业银行不能在中央银行质押担保品,而对冲基金正从主要经纪提出存款。 问今是何世 2001年的恐惧会演变成像2008年那样的恐慌吗?所有有理智的国家都说不会。决策者绝不会重蹈当年覆辙放任银行倒闭不管。与上次引发金融危机的次贷证券相比,这一次风险的核心国债更容易评估。尽管美国银行需要更清楚披露自身与欧洲的关联,哪些地方有承担不稳国家国债的风险现在要清楚得多。 更重要的是,本刊一直提倡的解决当前欧债危机的每一条方法都得到充分认可。首先,建筑防火墙,保护像意大利和西班牙这种有偿还能力只需要融资帮助的欧元区成员;第二对银行系统资产重新配置,加强银行的防御力,从2008年来欧洲在这一方面远不如美国;第三,允许像希腊这种没有偿还能力的国家有序地违约。 对外界来说,这个方案只能寄望欧洲人来处理。债务危机走到现在已经18个月了,欧洲领导人极不称职,走得让人头晕目眩。这种情况还在继续,一些政客本周承认一份努力重组希腊债务的计划还在讨论,但是其他则毫无动静。这种结果对所有人都极为糟糕:持有希腊国债的银行不确定性更大,更多毫无意义的紧缩政策继续打击希腊经济。 欧洲银行同时还亟需一份清晰的资产重整计划。传言这份计划出台,市场最近在10月4日出现回升。各种各样的理由谴责政府再次动用纳税人的钱来支撑银行。在过去的三年中政府如果能采取更多措施,增大银行资本和流动性,并设立一套机制将损失限制于借债人而不是转嫁给纳税人,局面将比如今的要好得多。年初欧洲银行“压力测试”的结果被粉饰,没有人对包括德克夏在内的银行提出异议,现在欧洲每个财政被要求作出解释。当然目前最重要的是防止整个银行系统崩溃,而不是追究原则问题令它加速恶化。 但是再通过分散的,一国一国的方法来重整银行资本这次行不通。法国和比利时这次可能能拯救德克夏,但对于整个系统来说单个国家的力量远远不够。作为欧元区的拯救基金,欧洲金融稳定机构(EFSF)必须尽快向欧洲注入资金。中央银行也必须进入全力灭火模式。这点尤指欧洲中央银行需要两年内提供没有限制的流动性,本刊下面将给出原因。 管理作为共同体的欧洲 首先,如果欧元区出现大规模的违约,任何的资本重整都不能保护银行业。最重要的是筑起高墙来保护像意大利和西班牙那样的国家。这一点上的消息都不让人振奋。即将卸任欧洲央行行长谢里特(Jean-Claude Trichet)认为当前是欧洲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但他管理的机构却不愿做出相应的回应。欧洲央行自身不愿购买欧洲国债,而且对借款给EFSF不感兴趣,虽然有人认为借款给EFSF能提高其救火能力。政客却自以为是,不通过欧洲央行来提高EFSF的能力。 2008年,政府是银行可靠的后盾,处在危机中心的美联储为了提振信心歇尽所能。现在国家有难而欧洲央行却出力不多而且还都附带条件。这真是一部恐怖片。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4 06:30 , Processed in 0.14017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