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技术
化险为夷的超声波技术
Oct 18th 2011, 14:00 by The Economist online
手术就意味着开刀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现代医学使医生有了大量可以对患者进行体内诊疗的微创设备。常见的一个方法是将细长柔软的导管插入体内,并通过其进行治疗。与开刀手术相比,接受此类手术的患者恢复速度更快。其缺点是使用导管的医生对患处的观察范围有限。不过,荷兰工业巨头飞利浦公司新近研制的微型扫描仪或许可以扩大此类观察范围。
心脏消融术通常是通过导管实施,用于治疗房颤等类型的心率失常。手术是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将导管插入血管并引导其进入心脏,然后通过探针顶端发出的高频无线电波对造成病患的细胞组织加热。手术产生的瘢痕组织可以阻止因异常流动而造成心率失常的电信号。
尽管此类手术有很多优点,但手术时间却长达4到6小时。重要的是,1/3的患者需要接受重复治疗,因为尽管X光等组合成像设备可以帮助医生将导管置于正确位置,却无法准确测量导管加热所产生的瘢痕组织大小。瘢痕组织过小,就无法阻止异常信号;而过大的话,则会严重损害周围器官。
飞利浦的研究人员已研制出大小仅为1毫米的超声波传感器,并将其置于消融导管的顶端,使医生可以更清除地观察瘢痕组织。当然,超声波很早就已用于医疗成像,其应用的依据是声波在密度更大的组织中传播速度更快。因此,如果用电流通过时发生振动的材料制造传感器,那么当该传感器发射的声波穿过人体时,声波反射回传感器的时间便可用于构建不同组织器官的图像。
超声波扫描仪正变得越来越小,一些自带图像显示屏的设备也不过手机一般大小。探针也已用于体内诊疗,比如插入食道检查异常组织生长或更清楚地观察心脏。不过这些探针体积过大,只能通过宽大的体腔。
相比之下,飞利浦的新设备体积很小,足以通过血管进入心脏内部进行检查;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飞利浦公司不愿透露制造这种微型超声波传感器的技术细节;但无论如何,将此类传感器置入导管顶端后,其所产生的精确测量数据就可以帮助医生实时监控瘢痕组织的扩展过程。
该系统势必可以用于其它医疗成像设备(或许还有其它领域),但目前尚在实验阶段,还需进行多年临床试验。不过如果一切都按计划进行,那么心脏消融术重复的次数就可以减少,从而降低再次入院的次数和治疗费用。无论对患者还是医院而言,这肯定都是福音。
感谢译者 chengius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