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货币
中国,正在增值 Oct 16th 2011, 19:54 by R.A. | WASHINGTON
随着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针对中国货币的法案,关于美国是否应该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措施的争论再一次被点燃。在我看来,美国采取强硬措施的做法依旧起不了多大作用。一些作者认为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情况对其出口的竞争力上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实际调整数字比预期的名义汇率要多的多。Kash Mansori 在一片文章中对这种影响做出了评论,引起了很多的关注。他对比了美国和中国的CPI数据,指出自从2005年起,中国的物价水平比美国的物价水平多增长了6.7%,换句话说,比预期的由调增带来的贡献要少。
这次评估在我看来是非常的低。翻开看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消费者价格”和GDP缩减指数的数据,在2005年到2011年间,根据之前的统计通货膨胀的差异为7%,随后的统计为20%。本刊将实际的人民币与美元兑换汇率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发现人民币实际的增值幅度要远高于名义上的增值幅度。从2009年到今年早些时候,分析得出人民币在名义上只增值4%,在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后,实际达到了17%。但在薪酬增长方面却表现十分平稳。根据劳动统计局今年早期发布的报告看,2002与2008年间,美国制造业的工资上涨了20%,在中国则是它的两倍。
同时,其他一些作者并不认为这项协定已经通过。Noah Smith 暗示到对于采取强硬措施的批评主要是因为人民币的升值没有一点好处。我非常同意人民币的升值对于中美双方都是有益的。但是很难去证实我们到底从中得到了多大的利益。Smith引用经济学家Menzie Chinn的观点来支持人民币的升值对中美双方是双赢的之一观点。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Chinn先生同时也写到购买力更强的人民币不一定会给中国的出口方面带来多大的增长幅度,同样也不一定会对普遍的亚洲国家货币没有升值这一现象产生多大影响。Smith还引用Eswar Prasad的观点,人民币的升值对于美国的就业情况只会有很小的影响。从中获益是肯定的,但是肯定不会有多大。
与此同时,人民币在名义上的升值已经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层面上,意义将更为深远。对中国采取强硬的措施,是要冒一系列潜在的风险,比如在目前这样一个全球处在动荡并且工业出口量普遍下降的时期,中美两个经济大实体可能产生严重的贸易纠纷。
所以问题就在于我们对中国采取强硬措施所期待得到的回报是什么,美国给中国施加压力希望引起多快的升值速度?目前很难判断中国能容忍多快的升值幅度。所以我们应当选择在政策上的改变带来小幅度的人民币升值,从中获取适当收益,而不是在目前这样一个糟糕的时期,冒着于中国产生重大贸易纠纷的风险而追求更高的利益。
问题不在于人民币的升值有无好处,而是这样的强硬措施在现有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代价的汇率下似乎不可能带来更多的利益。那些支持采取强硬措施的人们的责任是拿出证据表明这项协定值得冒险,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并没有找到。
感谢译者 prodliu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