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企
电力与荣耀
印度也有了自己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Oct 22nd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出自政府,我们为帮扶而来
如果你置身印度,无论你是坐在班加罗尔印孚瑟斯(印度历史上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公司)老板的办公室里,还是郊区的人家里,招待你的人都拿着遥控器,神色焦急。但并不是你引起了这种紧张气氛。他们在等待断电,之后用手中的遥控器重新把空调打开。电力,与其他行业相比,引领着这个国家的商业界---并且与之厉害相关。私人资金已大量投入修建发电站,但其它大部分电力供应环节都由国家掌控。所以通常这样的投入建厂总是发展不下去。
当人们提到国家资本主义,首先浮现在脑海的是中国及其不透明的大型国有企业公司。印度国企也差不多,只不过相比中国少了几分能力,多了几分可爱。在印度100个上市公司中创造的利润中,国企占到了40%。在金融,能源,和自然能源领域,国企至少占到了三分之二的产量。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过去二十年里国有化并不完全,这其中嵌入了一小部分私有股权。拿最新的例子来说,印度最大的主燃料供应公司Coal India才在2010年上市。
时间流逝,大量销售公司股权以使公司更独立于政府的热情在慢慢散去。 “半路国企化”的公司发展地也不错。上一会计年度,前100名公司里24个国企公司创造了17%的股权收益,这个数字与私营企业相等同,前者的利润也在过去的五年里几乎翻了一番。私有化的存在让国企中的一些公司变得更高效。为发电厂生产工具设备的巴拉特重型电气有限公司(Bharat Heavy Electricals)并不把中国的竞争者放在眼里。印度国家银行(SBI)对其私营同行始终保持技术领先。
尽管印度政府没有吃掉所有的私有企业,但也用了其它更为微妙的方式参与私有企业的商业活动。由于私企与国企的竞争,政府渐渐从很多行业中退出。所以作为印度两个最成功的行业—航空旅游和通信业开始私企被主导,尽管最初垄断企业仍由国家支配。现今公私合作现象在比较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很普遍。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同中国,印度已经找到了政府与市场力量之间的平衡。但是那样的观点却不怎么成熟。公私合作只是一种时尚跟风,确保私企得到比较合理的收益回报才是政府需要努力的地方。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GMR公司,也参与运营德里新机场,现在却慢慢亏损。其老板G.M. Rao对政府应允该公司增加关税,扩大收费款项的解决方案“相当有信心”。但眼下明显要解决的是吸收后期工程合作伙伴的项目资金。
同时大型上市公司也受到政府干预。很多管理层人员都由政府任命。能源公司也被迫通过对某些燃油品种进行总量为几十亿美元的成本补贴来缓解零售价上升问题。Coal India 产量的分配也由政府最高层说了算。印度国家银行虽然对政府插手表示了强烈的回绝,但还是在爱国主义以的感召下在2008年到2009期间通过大量放贷缓解了私有银行信用下降的危机。2011年印度国家银行大包大揽了很多要划销的账目,消化这套大餐,难免降低了自己的信用评级。实际上,印度的经济的主线还是有政治权术(印度政府)掌控。
鉴于竞争的存在,继续私有化或完全取消原来政府的监管对一些垂死挣扎的上市公司的损失都不大。2009到2010的财务年度,Air India和通讯公司MTNL损失接近20亿美元。2010年217个国有工业企业中有57个亏损(见上图表)在这种国家控制,政府垄断的层面上,也许还存在另外850临时政府负责的公司,包括那些当地没有商业活力的电力经销商。他们的损失能够吞噬大型上市公司创造的大部分利润。
利润与损失并不值一提。印度面临冷酷的电力需求危机,这样的瓶颈让经济总增长率步履维艰。常规西式补救措施可能会是让澳大利亚采矿巨头必和必拓公司加入进来,更快的开采印度煤矿;同时向私营企业抛售等待清算的电力公司,因为私企在一些自己经营的地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如若国家并不准备让私有企业趟这趟浑水,那么印度就需要采取更为强制的中国式的方法来确保国企不失。断电的施行证明印度当前追求的不缓不急的方法不好。
感谢译者 hukangjiayou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