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特•威廉•梵高
调色板上那一抹晦暗
一本新出版的关于梵高的传记用细节讲述了他阴暗的一面 Nov 5th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Van Gogh: The Life. By Steven Naifeh and Gregory White Smith. Random House; 953 pages; $40. Profile; £30. Buy fromAmazon.com, Amazon.co.uk 《梵高:生命》;史蒂芬奈菲与格里高利怀特联合著;蓝登出版社出版;953页;40美元;在Amazon.com,Amazon.co.uk购买
梵高仿佛就是为一部五味杂陈的好莱坞传记影片而生。他画笔下的向日葵,麦田和柏树名垂艺术史,以其绚烂的色彩和有力的笔触被人们熟知与欣赏,并在拍卖会上连创拍卖纪录。显然,这部传记名字本应为“生活的渴望”,但随着一本关于梵高生命的引人入胜,鸿篇巨制自传的上市,原来梵高对矛盾的渴望才是最强烈的。
这本自传描述了一位寂寞,坏脾气的酗酒者,和一位喜欢啃咬那对养活自己双手的梅毒病患。如此的描述绝对没有使梵高的画作贬值,但是史蒂芬奈菲与格里高利怀特---这两位比较喜欢酗酒艺术家题材(他们曾以杰克逊•波洛克作为题材)的多产作家,已经将笼罩在梵高身上的艺术浪漫气息驱散殆尽。
这本自传包含了数以千计零零散散的事实,并没有为了削减长度而牺牲任何的细节,其唯一的让步就是将稿件中的附注删除(事实上,这些附注足以填满5000张打印纸,并且它们都在这本书的官网上面)。就算是这样,书中的故事也让花时间诉说故事的人充满动力,加之本书的两位作者合理地解释了梵高的离世---死于一场意外而非自杀,首先事故现场没有找到枪支;并且那颗致命子弹以错误的角度进入了梵高的身体,因为从伤口来看,子弹是从非常远的地方所发射而不是以自杀的方式发射的。有力的间接证据显示梵高的死竟归咎于一群小混混。
梵高在古皮尔艺术公司的第一份工作使他来到了海牙,并随后几经辗转,到过巴黎,伦敦工作。但他年轻时的激情主要用在了布道上面,当他第一次在泰晤士河旁的佩特香以带有浓重口音的英语向众人传道时,信众们纷纷不予理睬。当他决定不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一位牧师后,他才走上了艺术之路。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梵高竟认为自己有权分享弟弟提奥的工资,不加思考地要求他每月给自己150法郎,要知道他作为普通学校教师的弟弟月工资只有75法郎。
梵高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荷兰农民常用的黑木炭作画,“画画时我能看得更透彻”他曾这么说。提奥清楚地知道这些画是没有销路的,所以建议梵高画一些充满色彩的风景画。最终,在伦布兰特的影响下,梵高开始了在图画中使用彩色和变换创作主体(画风景)的转变,并在1886年于巴黎开始绘制亮橘和亮棕色的向日葵,希望这些画作能引起一些沉溺于酒色的意大利模特们的兴趣。这种绘画风格上的转变直到1888年梵高向南来到法国阿勒斯时才趋向成熟。
在阿勒斯时,梵高劝说保罗•高更加入他的创作队伍,他相信他们俩能激发彼此的灵感,有所裨益。但这却是个悲剧的幻想,高更,拥有更强势的性格,想在工作室作画,而梵高却倾向在室外工作;高更工作经常无精打采,拖拖拉拉。而梵高工作却雷厉风行;高更将灵感寄托于想象和回忆;而梵高将思想臣服于大自然。但阿勒斯人显然更中意高更而把梵高忽略了,随后两人大吵一架,当高更在1889年12月23日宣称自己将前往巴黎时,梵高将自己的左耳割下,伤口长至下颚,他像一个精神病患者一般将自己困在心灵的枷锁中,却没有停止作画。18个月之后,当梵高卖出了自己的第一幅画后不久,他就死于枪伤。当众人终于认识到他是一个天才时,几十年已经过去了,如果我们想完全看清他生命中悲剧的一面,或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from the print edition | Books and arts
感谢译者 Somersault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