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资本主义
霸主和巨头的市场
中国国有企业方兴未艾
Nov 12th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当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纷纷期待由此可以遏制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势头。十年过后,他们似乎比以前更加强大。胡锦涛主席可以在本周末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得知这一消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强烈呼吁要警惕国家资本主义的威胁。在10月26日发布的国会报告中,美国指责中国国有企业享有的优势是不公平的,同时对中国逐渐凸显的主导地位流露出悲哀。
事实的确如此。在天普大学Roselyn Hsueh的新著《中国的国家调控》中,他阐述了从纺织业到电信产业的各个市场领域中,中国政府是如何不动声色地阻碍市场动力。政府引导给予当地龙头企业低息贷款。政府有选择性地实施政策,挫败私营竞争对手的士气(给私营竞争对手好看)。像中国电信这样的国有企业允许支配地方市场,却不违背竞争法;但是当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外国企业如果想要收购地方企业,则会遭到百般刁难(尽管本周中国准许百胜餐饮集团得标收购一家中国连锁餐馆——小肥羊)。
就有十几项确定的支柱型产业来说,政府一直强行推动企业合并。结果就是国资委监管下的一个庞然大物应运而生。国资委是其中120家国有企业的控制股东,总共占有3.7万亿美元的资产(见图表)。波士顿咨询组织称之为“闻所未闻的头号强劲实体”,尽管它也并不总是一意孤行。有的国有企业拥有些强势的伙伴,而且他们很不好对付。
某种程度上来说,国资委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有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剑桥佳齐商学院Peter Williamson对钢铁工业的现状表示赞许。中国曾经遍布不景气的小型钢铁厂。在国资委的敦促下,纷纷合并,由此造就了三大霸主五大巨头。Williamson教授称这意味着中国已拥有足够多的钢铁企业来促进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这些钢铁企业也足够强大,而不必冒险到海外投资。但是政府的举措中不完善的地方在于,私有钢铁制造商可能会在中国同那些钢铁大王们一拼高下。
据国会报告称,国有企业占有中国非农业GDP的五分之二。如果那些拿着国家补贴(例如,贷款补贴)的企业都算在内,这个数字将会达到一半。而真正独立的公司甚至是一般贷款都无法企及,因此他们只能依赖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由于担心出现信贷泡沫,政府正在严厉打击取缔这种非法组织系统。这样一来,中国的民营资本家也就无计可施了。
一些人坚持国有企业正在逐步实现现代化,他们指出不断提高的收益和推动成立兼有独立顾问的董事会。官方数字显示国资委掌控中的企业在去年其收益已经增长到1290亿美元。但是这并不是说这些企业效率高,经营好。有一小撮企业享有着优惠市场准入——在通信和自然资源方面——其中一大半的收益产生于此。香港金融研究中心200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要是企业按照市场利率操作,他们那些所谓的利润也就无从谈起。
原因之一在于国有企业必须完成政府的指标,这包括收益以外的很多事情。波士顿咨询集团David Michael注意到政府强制国有企业承担形形色色的额外成本。例如,近期煤价疯涨,政府则禁止国家能源巨头将涨价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当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问及其在国有企业谋事的前校友他们最头痛的问题,很多人都抱怨官方的干涉。
作为中国移动顾问委员会中唯一的外国人士,Michael教授仍然相信国资委应得到一定的嘉许。他们开展管理培训课程,建立不符合国际标准的标杆企业,制定行为准则。随着最近涉及海外中国企业丑闻的曝光,中国政府在七月发布法令限制主要国有企业对非独创性技术的使用。同时国资委正在极力促成国有企业完成董事会的任命。
但是,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的Curtis Milhaupt坚持主张这样的改革措施算不上什么激动人心的事。在他最近一篇论文中,他对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运作方式进行考察,并最终得出了让人担忧的结论。他发现,不论这家国有企业是否在纽约上市,拥有独立的委员会,抑或是自夸其拿着哈佛MBA学位的董事长非常有市场头脑,那根弦总归还是拴着一家在国资委牢牢掌控中的核心企业。他认为只有当国有企业全部去国外风险投资,极力达到全球标准,才称得上真正的市场改革。
欧洲最近的一项裁决或许预示着情况将会有所改观。今年初,国有化工公司中化试图联合一家荷兰公司帝斯曼投资生产抗生素,此举引起欧洲委员会反垄断组织的注意。他们决定仔细审查不单是中化本身,而且包括“国资委帝国”下属的所有企业。至少这项决议最终得到获准,但这或许是关键性的先声之举。
感谢译者 Lilacknot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