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史 与敌人打交道 George Kennan 创造了美国战后对苏联的外交政策“遏制”一词。乔治.凯南传,耗时30年,个中详尽,娓娓道来。 Nov 12th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乔治.凯南:一位美国人的一生》约翰.刘易斯.盖迪斯著 企鹅出版社;全书784页 售价39.95美元(30英镑)Amazon.com, Amazon.co.uk 有售 30年前,乔治.凯南---美国前任驻莫斯科大使,多语言外交家,“遏制”概念创始人,美国对苏联外交政策核心人物---同意让美国冷战历史学家约翰.刘易斯.盖迪斯为其写传记。凯南先生从公共事务位置退出进入普林斯顿高级研修学院已愈20年,那时的他已是78岁高龄。当时他接受盖迪斯的采访,并在次年提供了大量的个人材料。他们共同认识是:此书在凯南去世之后,便可以按照预定在不久的将来面世。 数十年与凯南的接触,现如今盖斯先生也70岁,先生也开始习惯了学生的调侃:“在’我俩’谁先走的问题上偷偷的钻了空子”。凯南甚至为“可怜的约翰”感到惋惜;2003年,凯南哀惋他自己“违背自然规律的长寿”为一种“严肃的负担”。也就是在2005年,凯南辞世的消息公布了出来,享年101岁,盖斯才开始考虑出版这本期待已久的传记。 该书酝酿时间之久惊人,这就意味着在谋篇布局和出版这本书的流程上变动很大。如果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面世,背景就会是冷战僵局;如果是上世纪90年代早期面世,书的主色调就会打上“欢庆”的印记;如果是在10年前的2001年出版,那么书的背景又会带有恐怖主义担忧色彩。《乔治.F.凯南:一位美国人的一生》最终在2011这个不平坦的一年问世,而其面临的背景是:惨淡的经济和人们对未来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导地位的质疑。 盖迪斯明确突出了主题。2004年他对《纽约时报》说“美国霸主地位已经成为善行、民主与繁荣的重要力量”。他还表达了对前任总统罗纳德.里根、小布什的仰慕,这其中还包括他们“宏大战略”的不同解读。盖迪斯现今在耶鲁大学教授“大战略”这一课题。这些发展势态自然引来了众人的推测。承认自己不会外语的盖迪斯能否站在材料的大山上,领略材料的全部内涵呢?,为这样一位享誉国际学识广博的学者博得满堂喝彩呢?他的观点是否会和凯南的观点一同浮现在读者的眼前?洋洋洒洒784页对这两个问题所做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多年来,盖迪斯已经掌握了他所获得的资料,传记的效果以扣人心悬,清晰明了回报。该书前半部分涵盖的范围,几乎让人感觉像是在读小说。读者们进入了凯南的世界:凯南在德国经历了纳粹崛起;1931年,处理事情智商极低的这个年轻人在挪威约见岳父、岳母,他和妻子的婚姻走过了73个年头;1933年,他建立了第一个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在捷克斯洛伐克他又历经了希特勒对该国的入侵,同时世界又将陷入另一场战争;1945年,他重返莫斯科,约瑟夫•斯大林对他俄语水平的赞扬让人并不舒服。详尽描述凯南人生巅峰的章节尤为扣人心弦:1946年,凯南从莫斯科向华盛顿特区发了一封5000词的“长电报”,凭此一举奠定了美国的对外政策。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有了名声,我的声音才能传的更远。” 成名之前,凯南只是美国对外事务上一位优秀的年轻职员。成名后,他一跃成为美国著名战略家。他的观点使杜鲁门政府相信与俄罗斯继续保持战时合作关系是没有成效的。美国应当将苏联视为新的敌人,因为苏联蓄意摧毁“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美国需要从长远出发,坚定并持久地遏制苏联的敌对战争,而不是去打一场常规战争。美苏对抗的激增让凯南觉得,美国必须保持“我们社会的健康和活力”,而不是去成为世界警察,驻守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长电报”之后,凯南回到华盛顿,建立了美国国务院影响重大的“国务院思想库”。但是,盖迪斯认为,凯南在1948年达到了人生的顶峰。这之后,他被逐渐边缘化,原因是他认为遏制政策充斥了太多的军事化元素,并对此持反对态度。然而,终其余生,他对此依旧表示不满。 凯南对里根政府所持的态度尤为生气,他将其认定为“简直是幼稚,无法原谅的幼稚,不值得人们委以在危险的世界里主导大国事物的重任”。冷战的结束,他依旧这样认为。1992年,凯南首次提出了“谁也没有打赢冷战”的观点。冷战是一场代价巨大的长篇悲剧,“这是由双方对彼此意图和实力的不真实和夸大的估测的激增导致的” 。 盖迪斯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在结稿部分谴责凯南被这样一个现实所蒙蔽---以盖迪斯的观点来说---里根“引进了凯南的战略,并将其成功的运用到了自己的‘结论’里”。如果凯南还活着,他可能还会不赞同,这里面不无原因。如果凯南对好战对外政策花销的担忧,而不是对盖迪斯美国尝试霸权势力的热情关注,主导了上一个十年的话,那么这将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好的宏大战略。本书并不完全赞同凯南反对美国过度军事化的方式,尽管这种反对出于长远考虑,但这样的方式却使他的人生事业较之于他的遗产稍显逊色。 from the print edition | Books and arts
|
无法找到原文中提及“次年”的地方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5 09:57 , Processed in 0.08001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