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贫困线
天朝底层的生活
Dec 2nd 2011, 5:22 by S.C. | HONG KONG
本周中国将农村贫困线上调到年收入2300元人民币。差不多也是时候了。中国的官方贫困定义一直以来都定得很小气。2008年世界银行的陈少华和马丁·拉瓦雷的一篇论文提到中国的农村贫困线是“发展中国家里定得最低的贫困线之一”。
那按国际标准来看这2300元到底有多大方呢?
一些新闻报道(点击)指出中国的新标准仍然低于世界银行的全球贫困标准,即1.25美元每日。这看上去显而易见:年收入2300元人民币等于日收入6.3元人民币,以今天的汇率换算,要比1美元还略低一点。
但是世界银行的贫困线不是以市场汇率设定的。设定基准是2005年的1.25购买力平价(PPP)美元。根据这个定义,如果你每天的购买力(即你可以购买物品和服务的能力)要比2005年一个每天消费1.25美元的美国人低,才能算是贫困。
以上解释稍稍过于简化了,因为要在国际上比较购买力是很困难的。例如,鱼在靠海国家里是一种供应充沛的主食,而在内陆多山国家则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品。如果你看到一个玻利维亚人食用的鱼数量和一个智利人一样多,你无法得出两人生活条件相似的结论。类似的,在孟加拉国鲥鱼是中产阶级的最爱,但是在美国鲥鱼是一种缺货的特种食品。在美国只有富人才能有条件像孟加拉国一个中产阶级一样吃到那么多的鲥鱼。尽管如此,理论上国际上的穷人消费力还是和2005年每日消费1.25美元的一个美国人相当。
这正是我觉得大家还没有好好理解的地方。当人们听到说还有将近14亿(13亿7400万)人日消费力不足1.25美元时,他们会自我安慰,认为同样1美元在贫穷国家的用处比在美国大多了。他们可能回忆起年轻时在印度或危地马拉省吃俭用背包旅行的经历。但这样的自我安慰是错误的。世界银行完全理解1美元在贫穷国家更有价值。如果它说某人日消费力1.25美元,就是指那个人只能买到2005年在美国花1.25美元所能买到的东西,而不是说1.25美元在危地马拉,印度或中国可以买到多少东西。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再来看看中国的新贫困线和别的标准相比如何?为了进行比较,你必须算入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购买力差异。中国的贫困线是以2010年的物价设下的。由于通货膨胀,2010年6.3元人民币的购买力只相当于2005年的5.46元人民币。
这样就考虑了时间因素,那么地点因素呢?根据世界银行,2005年5.46元人民币在中国的购买力相当于同年1.33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这是用2005年的消费力PPP汇率4.089算出来的)这么一算,中国的新贫困线还比世界银行的标准高出8美分。
但是,中国是根据日收入低于1.33美元(按2005年PPP计算)来判断一个人贫穷的。世界银行则是以日消费低于1.25美元来判断的。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差额就是储蓄。所以如果一个人每天消费1.24美元,省下9美分,按世界银行的定义他是贫困户,而根据中国的定义则不是。这可能会让中国的贫困定义比世界银行的定义更严格一些。
但这不是全部。在中国,PPP估计值是有偏差的。该估计值是以由世界银行监督的国际物价比较为基础的,但是这些物价比较的实际执行者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它会考虑11个中国城市的物价。而中国城市物价要比农村高一大截。目前已有努力要改进物价统计上的这一缺点,但是还不足够。陈少华和马丁·拉瓦雷认为国家统计局报告的物价水平要比中国农村的物价水平高37%。
这么说的话,中国的新贫困线按2005PPP美元计算就不是1.33美元每日,而是1.83美元每日(1.334增加37%)。这要比世界银行的国际标准高得多了。不过这个水平仍然是苦日子啊。
感谢译者 nayilus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