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鹅肝
多少是个度
为什么有的鹅肝是珍馐,有的却让人恶心
Dec 3rd 2011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鹅肝是这世上最富争议的食物之一。支持鹅肝的人说它是最美的珍馐;而反对者则认为制作鹅肝与犯罪无异。鸭鹅被过度灌食后,肝脏将变为正常水平的6至10倍并呈现出美食家所推崇的黄油状,肝脏贮存脂肪的能力被充分挖掘。鸭鹅的祖先需要定期长途迁徙,而这些脂肪可以为其提供充足的能量。制作鹅肝*(用管子或漏斗对鸭鹅灌饲谷物)涉及一个道德问题:这种做法究竟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将动物自身的功能发挥至极致,还是一种虐待行为。有意思的是,最近发表的一篇关于制作鹅肝的研究认为,鹅肝的质量取决于这一问题。 *“鸭肝”与“鹅肝”在本文中同指一个事物,故在此替换使用。
在厨师看来,鹅肝的麻烦事之一是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肝脏烹饪后还保留着脂肪、油腻感十足。有些肝脏在加热后脂肪就没了,相当难吃。为了搞清楚其中缘由,法国图卢兹大学(University of Toulouse)的生物学家Caroline Molette进行了实验,并将结果发表于《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她认为其中差别在于所用肝脏健康与否。
Molette博士与其同事将150只雄性杂交鸭(北京鸭与疣鼻栖鸭的杂交种,常用于生产鹅肝)在家禽饲养场标准条件下养殖13周,然后转入单独的笼子中。在之后的12天,用谷物和面粉的混合物灌饲鸭子——这是让肝脏变大的常用步骤。然后处死鸭子,取肝脏,快速剔除血管,冷藏六小时。
到此阶段,一切正常。然而Molette 博士并没有使用整个肝脏,而是从每份肝脏(均重550克)中取200克作为样品,其余冷藏。她将每个样品分别放置在罐子中,加入少许盐和胡椒,烹饪半小时。正如她所料,烹饪时有些肝脏释放出大量脂肪,而有些却不是。获得这一信息后,她就将目光转向至还没处理的那部分肝脏,她想知道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系统性化学差异。
Molette 博士使用电泳(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和电荷差异,将蛋白质分离)和质谱(根据分子量将蛋白碎片分离)测定来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保留脂肪的蛋白质富含多种有助于人体消化和贮存食物的蛋白质。相比之下,她在没有脂肪的肝脏中发现了一种名为脂肪酸-结合蛋白4的蛋白质,且浓度很高。在人类肝脏中,这种蛋白是一种疾病指示物。简单的说,保留脂肪的肝脏是健康肝脏,而没有脂肪的肝脏不健康。
所以,讨论双方说的都对。生产鹅肝可以是一种虐待行为,但也可以不是,因为超大肝脏仍然可以是健康的。问题在于,分界线在哪里?
Molette博士的鸭子,处理方法相似,肝脏大小差不多一样(当然,没有脂肪的肝脏总体来说不会更重)。所以,这项研究可以从某种角度提前告诉我们:哪些动物对过度喂食反应良好,哪些不是。这一点也可帮助农民、美食家、以及动物爱好者。
感谢译者 pharmacist007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