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金融城
言语和债券
这幅图景值得百万字眼
2011年12月17
《伦敦金融城的历史》 大卫•纳斯顿,Chatto & Windus出版 694页
金融城的银行家和贸易家们印证了黑格尔的名言,即:我们从历史学到了什么?无非是什么都没学到。银行家当然有一段历史,只是大多都随心所欲,忽视历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名颇有才华的年轻人,历史学家大卫•纳斯顿着手撰写银行家的历史,并以书写伦敦金融城1815年至2000年的历史赢得声誉。他的本意是想要写得简单点,一册足以,结果却写了四大本,字数达到一百万以上。
纳斯顿笔下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著名的大财阀内森•罗斯柴尔德,于1825年,英格兰银行黄金弹尽之时,凭一人之力营救;又如蒙塔古•诺曼爵士,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针峰相对,极力维护黄金标准;还有西格蒙德•华宝,他克服了反犹太主义,克服了根深蒂固的风俗,在引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济爆炸性增长的欧洲非美国银行的美元市场,立身扬名,成为一名杰出的商业银行家。纳斯顿细致地描写了金融城的建筑布置,比如,在这些商业银行里,用洪都拉斯桃花心木做的楼梯,用最好的英国橡木做的镶板,波特兰石砌的窗沿。他还注意到这些银行家习惯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合伙人各自有张桌子,这是开放式设计办公室的前身。
尽管全书2641页,要读完它那可是非常大的工程,可是它已经有了越来越大的粉丝群。如果能再加编辑,做一些删减,聚成一本书,读者会更多。这样一本书很值得推荐,尤其是因为它能警示银行家和贸易家们,防止重蹈覆辙,让他们学会识别泡沫,并铭记繁荣过后往往就是萧条。
作为本书编辑,大卫•米尔纳必须对素材进行一些挑选和改动,让纳斯顿在晦涩的信件和日记是挖掘出来的一些有趣事情更加显眼,对有些素材进行取舍。但在这种老式的结构下,全文故事还是能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有一些章节未加改动,比如关于本刊最杰出的编辑活尔特•白芝浩的那一部分,白芝浩的《隆巴特街》明确提出了最后贷款者的概念。有一些章节则全部删掉了,如关于1957年轰动一时的英格兰银行一名主管泄漏银行利率调整信息诉讼案的那一章。唯一过时的信息可能就是金融城酒吧名单吧。
在篇幅较短的前言当中,纳斯顿说明,他的意图是要揭开金融城的神秘面纱。金融城曾自视为这样一个村庄,里面,每个人的言语即是他的债券,而英格兰银行老大的一点头一眨眼都在执行律法。书中这样说道,“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眼中的金融城虽然古板、枯燥、无趣,但是本质上却是诚实能干的。”到第四卷最后几章,作者对金融城不再抱有幻想,他公开宣布,伦敦金融城的道德高标准已经一去不返,而且自2000年之后,金融城越加贪婪了,它已为猛兽,须得立即驯服。
感谢译者 clover_h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