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ECO中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ECO中文网 门户 优秀译文推荐 展望 查看内容

[2011.11.17] 大科学的大纪元

2011-12-23 19:20| 发布者: Somers| 查看: 6952| 评论: 6|原作者: hollisyu

摘要: “全球科学将成为2012年世界新闻的头条”,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主任罗尔夫•霍耶尔(Rolf Heuer)如此预测。
科学

大科学的大纪元

“全球科学将成为2012年世界新闻的头条”,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主任罗尔夫•霍耶尔(Rolf Heuer)如此预测。

2011年11月17日|《放眼世界2012》印刷版



2012年,我们将从此改变对所在宇宙的理解。这听起来可能不着边际,但实事上,自打我记事起我就能做出这个预言。原因正是科学发展在过去几十年前所未有的速度。随着科学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加上1993年CERN歪打正着地送给世界的礼物——网络,科学新闻传播速度是更上几层楼了,科学家无论身处何处,都可以选择一个课题开始研究。这对科学来说可谓一大福音,不必担心知识被哪个国家或地区所垄断。科学全球化也让世界各地的天才发挥其聪明才智。

同时,社会从中也得到了无与伦比的切实利益。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少不了科学的支撑,从医学到信息技术,从农业到能源。即使是最深奥的物理学分支、量子力学或是相对论,也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虽然没多少手机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用户会意识到科学的存在,但他们爱不释手的电子设备无不是基于20 世纪初诸如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人提出的科学。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构成全球社会的我们越依赖科学,反而越对科学视而不见。这可不是良性事态,但还必须靠科学自身来解决。科学既要进一步融入广阔的世界,也要更积极地追求自身的全球化。

我们都需要做出重要的科学选择,我们也需要具备一定能力让选择更加理性。是否要给孩子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是高举可再生能源的旗帜,还是紧密团结在核能周围?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但作为个体和社会,我们给出的答案却有着深远的意义。

科学与社会的再度触碰将在明年上演,是场重头戏。但探究其原因前,请教下历史总是大有裨益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就是一个有益的研究案例。当初,LHC是欧洲地区性的科研设施,但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世界的科研机器——欧洲本地竣工,资金四面涌来。人们奔着相同目标齐聚于此,不必在乎文化背景差异,就能干出一番事业。成就事业的同时,还捕获了普通大众的想象,这种能力只有上世纪60年代的几张月球照片能与之媲美了。

毫不夸张的说,LHC是同时代国际科研项目中最成功的案例,这也是历史要教给我们的。LHC主实验室CERN从最初成立就定位为一个国际组织,具备久经考验的管理机制,这让非CERN成员国也能信心百倍地对其投资。其他科学领域在遵循自己的道路走向全球化时,若能参考下CERN的模式,可以发展得不错。

2011年,世界所有顶尖粒子物理实验室主任一致同意,制定该领域未来发展的全球愿景。该愿景指出,只要条件允许,就应确保科研能在国家或地区层面开展,同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并保障科学家设备使用的自由;也应确保资源密集型的科研能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全球层面。2012年,欧洲将通过粒子物理学的欧洲战略,践行此项愿景。上述战略则将于秋季递交至布鲁塞尔进行审议。

世界一直在等待的答案

此时的大西洋彼岸,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正为下一个大型项目请求政府审批,美国粒子物理学家即将进入一个关键阶段。如果成功获批,国际支援必不可少,费米实验室也将经历CERN同样的演变进程——从地区走向国际。这不会是美国粒子物理学头一次寻求国际资金支援,欲知原因不妨再次请教历史。如果美国要运作国际性科研设施,那就要建立适合长期科研、取信于参与人的融资结构。

总之, 2012年LHC注定改变我们对宇宙的认识。这项实验要么证明,要么证伪希格斯粒子(Higgs particle)的存在。若希格斯粒子确实存在,跑不了世界新闻的头版头条。深奥的科学能如此捕获普通大众的想象是件好事。或许,这项实验能鼓励人们探究下他们每天所依赖的科学,以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定,这种决定也是他们在实际应用科学时所需的。在正当各国政府纠结于科学全球化深入所带来的挑战之时,这项实验或许还能促使他们看一眼CERN的模式。

 
 
 
感谢译者 hollisyu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pauloking 2011-12-23 19:39
大科学只出现在物理学领域么?
引用 悠悠万事97 2011-12-23 20:04
but in reality it is a prediction I could have made just about any year for as far back as I can remember. 但实事上,自打我记事起我就能做出这个预言。(作者两三岁的时候就能做出这样的预言?)
但实际上,对我可以记得的任何一年我或许都会做出这样的预言。(窃以为这里的“任何一年”并非做预言的那一年,而是预言中说到的那一年)


Scientific globalisation allows us to tap into genius wherever it may be. 科学全球化也让世界各地的天才发挥其聪明才智。
allows us应该如何解释?
窃以为:科学全球化也让我们可以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发掘天才。

Although few users of mobile phones and GPS systems may realise it, their favourite gadgets rely on the early-20th-century science of the likes of Niels Bohr and Albert Einstein.
虽然没多少手机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用户会意识到科学的存在,但他们爱不释手的电子设备无不是基于20 世纪初诸如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人提出的科学。
窃以为和这里的it并不是“科学的存在”,而是后面的那段话:“他们爱不释手的电子设备无不是基于20 世纪初诸如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人提出的科学。”因此:
虽然没几个手机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用户会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爱不释手的电子设备无不是基于20 世纪初诸如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人提出的科学。


or is nuclear the way to go? 还是紧密团结在核能周围?
或者说发展核电才是可行之路?
引用 悠悠万事97 2011-12-23 21:10
回复 hollisyu 的帖子

Originally conceived as a regional facility for Europe, the LHC has evolved into a research machine for the world, built in Europe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countries around the globe. 当初,LHC是欧洲地区性的科研设施,但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世界的科研机器——欧洲本地竣工,资金四面涌来。
最初把LHC设想为是欧洲地区性的科研设施,但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世界的科研机器——设在欧洲,得到来自全球各国的贡献。(感觉“贡献”可以不局限于金钱,特别是还有人力——后面就提到了)

It has shown what can be done when people from divergent cultures come together to pursue a common goal, and along the way it has captured the popular imagination like no science project since the moon shots of the 1960s. 人们奔着相同目标齐聚于此,不必在乎文化背景差异,就能干出一番事业。成就事业的同时,还捕获了普通大众的想象,这种能力只有上世纪60年代的几张月球照片能与之媲美了。
这告诉人们,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自各异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会聚一堂的时候能够成就些什么——自上世纪60年代的登月项目以来,还没有哪个科学项目能像他们的研究进程那样吸引公众的想象力。

is among the most successful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projects of its age, LHC是同时代国际科研项目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The LHC’s host lab, LHC主实验室CERN
LHC所在的实验室(或者“拥有LHC的实验室”)

be presented to decision-makers in Brussels in the autumn. 上述战略则将于秋季递交至布鲁塞尔进行审议。
decision-makers漏译

To conclude where I began总之,
以我开头的话作为总结

and when they do it will make headlines around the world. 若希格斯粒子确实存在,跑不了世界新闻的头版头条。
窃以为这里的they说的是前面的experiments,而不是希格斯粒子。
引用 悠悠万事97 2011-12-23 21:20
感觉year译为“纪元”不妥。
引用 hollisyu 2012-1-1 22:43
回复 悠悠万事97 的帖子

首先,感谢你的热情拍砖,并祝新年快乐!其次,对未能及时回复你的留言表示道歉。我译文中确实出现语气把握不恰当和明显误译的地方,比如你指出的“or is nuclear the way to go?”、“contribution”和“host lab”的译法。但下面是一些可商榷的地方:

1. but in reality it is a prediction I could have made just about any year for as far back as I can remember. 但实事上,自打我记事起我就能做出这个预言。(作者两三岁的时候就能做出这样的预言?)
但实际上,对我可以记得的任何一年我或许都会做出这样的预言。(窃以为这里的“任何一年”并非做预言的那一年,而是预言中说到的那一年)

说实话,当初我也是按你给出的译文译的。但我发现这会让人很费解,因为源语读者在没有原文参考的情况下,无法直接感受到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反而让人因为语句复杂而感到费解,不信你可以抛开原文或者让一个不懂英语的读者,读一下你给出的译法。
或许我比较晚熟,现在真正能记得的事都不早于初中,要到十多岁吧。我把这句话译成“自打我记事起”,或许有些夸张,也肯定有更好的译法,但我觉得目前的译法是凸显了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即“预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2. Scientific globalisation allows us to tap into genius wherever it may be. 科学全球化也让世界各地的天才发挥其聪明才智。
allows us应该如何解释?
窃以为:科学全球化也让我们可以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发掘天才。

"allow us"的翻译和你下文指出的“decision-makers漏译”、“To conclude where I began总之,以我开头的话作为总结” 其实都是一个问题,到底是字字翻译还是意译。我选择了后者,因为意译既最小化原意损失,又能让中文读者读得顺畅。
个人觉得,“让我们...发掘天才”还是“让天才发挥聪明才智”区别不是太大,作者想表达的是科学全球化让重要意义,即各地的天才都有用武之地了,嗯,或许我应该这样译“科学全球化让各地的天才都有了用武之地”,这样还避免了我译文中重复“才”的弊端。
如果非把“allow us”译出,则“wherever it may be”只能译为状语“在任何可能的地方”,这似乎使得整个句子不是那么流畅。
另外,“decision-makers”并非我的漏译,该词不译并无大碍,试问“进行审议”的不是“decision-makers”还会是谁?
最后,我觉得“To conclude where I began”还是译“总之”为好,因为作者的意图只是说“有始有终”,即做个wrap-up。相反,“以我开头的话作为总结”反而使得整篇文章“死”了,试想,哪个读者在读到文末时愿意再重读一遍“开头的话”?


3. Although few users of mobile phones and GPS systems may realise it, their favourite gadgets rely on the early-20th-century science of the likes of Niels Bohr and Albert Einstein.
虽然没多少手机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用户会意识到科学的存在,但他们爱不释手的电子设备无不是基于20 世纪初诸如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人提出的科学。
窃以为和这里的it并不是“科学的存在”,而是后面的那段话:“他们爱不释手的电子设备无不是基于20 世纪初诸如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人提出的科学。”因此:
虽然没几个手机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用户会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爱不释手的电子设备无不是基于20 世纪初诸如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人提出的科学。

我能理解你的想法,但如果从语法上分析,你会发现“it”一词其实是指“科学”。
首先,原文这句话是由“although”连接的两个分句,表达的是转折的意思。也就是说,两个分句是各自有独立的意思,只是存在转折的关系。那么,“it”必然不能指代后面整个分句。如果作者真想让"it"指代后面的分钟,或许会选择这样的从句表达:“...may realise it that their favourite...”
再来看,"it"到底指代什么。两个句表意虽是转折,但结构上是并列的。无疑,"it"所指代的肯定能在后面一个分句中找到。重点看后面这句的核心:gadget+rely on+science。这样就清楚了前面一个分句核心“人+(没)意识到+it”中的it指的是“science”。


4.and when they do it will make headlines around the world. 若希格斯粒子确实存在,跑不了世界新闻的头版头条。
窃以为这里的they说的是前面的experiments,而不是希格斯粒子。

首先,“they”确实是指experiments,而不是希格斯粒子,你没错,我当初翻译的时候也没理解错。但请比较下面两句:
a."若实验确实证明希格斯粒子的存在,..."
b."若希格斯粒子确实存在..."
个人觉得,b句更为简洁,而且没有歪曲作者的意思。


再次感谢你能如此仔细地阅读“拙译”,还写下给力的评语。我很喜欢与论坛上和你一样的高手共同讨论,因为这样才能成长,希望今后多多关照。
引用 hollisyu 2012-1-1 22:46
回复 悠悠万事97 的帖子

对了,你说的year译“纪元”确实不太妥,但现在想来,我对year仍无计可施。。。

查看全部评论(6)

QQ|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GMT+8, 2024-11-21 22:06 , Processed in 0.06520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