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ECO中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ECO中文网 门户 优秀译文推荐 人物 查看内容

[2004.11.25]张纯如

2012-1-12 21:05| 发布者: migmig| 查看: 24493| 评论: 34|原作者: migmig

摘要: 南京大屠杀记录者张纯如11月9日逝世,年仅36岁
讣闻

张纯如


大屠杀记录者张纯如于11月9日逝世,年仅36岁


Nov 25th 2004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iris.jpeg

在造成中日两国关系困局的诸多问题中,最为棘手的发生在近70年前。1937年,约5万日军突袭并占领了中国前首都南京。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一直存在争议。中国方面说有超过30万平民被杀,8万名女性遭到强奸。日本方面则因意见不同分为不同派别。其中的一个极端派别——“大假象”派认为几乎没有平民被杀,且杀死的大多数是穿着便装的士兵,是合法的;另一个极端派别——“大屠杀”派则认为多达20万中国人被杀。两派学者们不断恶语相向,称对方为“专门攻击日本的家伙”和“帝国主义的辩护者”。

在日本,南京“事件”(依然极富争议,以至于竟无法为之定名)是日本学校历史教学
争论的焦点。在中国,这一“事件”对于国家现代身份认同至关重要。战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被淡化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被夷为平地,本来是侵略者的日本反而被当成了受害者;美国人也急于扶植日本,用以跟危险的红色中国抗衡。因此,否认中国版的南京历史,就是结伙攻击中国、竭力掩盖中国历史记载。

上世纪90年代,29岁的华裔张纯如卷入了这个关乎民族尊严和苦痛的漩涡。她并非历史科班出身,先是在伊利诺斯大学学习新闻
学,然后取得科技写作的硕士学位,并在《芝加哥论坛报》工作过一段时间。偶然间听到祖父母的谈起南京,这激发了她的兴趣。像许多人一样,张纯如的祖父母在日本人进攻南京之前就逃离了那里。他们了解的一些东西也是道听途说。张纯如在一天的时间里“踱来踱去,震惊不已”,因为祖父母说的那些东西实在是太可怕了。然后她决定致力于将大屠杀的历史公之于众。

在中国,张纯如遍搜档案、
走访大屠杀幸存者,做了两年的调查研究。她在书房的墙壁上钉上南京的地图,在那些曾经发生过拷问和杀戮的地方附上图片。一些平民被破碎的啤酒瓶切断手足,一些人则被竹子刺穿。妇女的乳房被切掉然后钉在墙上。日本人杀人多了,发现将人排成一排进行刺杀要比砍头更快。

随着她收集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实越来越多,张纯如的体重开始下降、精神崩溃。但她不畏疲倦,一如既往。1997年,当她关于南京的书问世后,她花了一年的时间四处奔走为其宣传,单是美国就卖出了50万册。她成了名人。一个微笑着的美丽女孩竟能描述那么多恐怖的场景,读者们无不表示震惊。张纯如说,即便无法从中赚取分毫,她毫不在意。她所要的,就是把这段历史告诉大家。

直面大使


由于某种原因,“真正的”历史学家对她的书吹毛求疵。许多人说她的书
抨击意味太浓,充斥许多她拒绝更正的错误。说她依靠口述历史——尤其是中国见证者日渐衰退的记忆——并不明智。甚至她使用外国“目击者们”极其珍贵的日记也饱受质疑——因为那些为外国人和中国人建立“安全区”的“目击者”们对受害者的确切数字也不清楚。当这本书被翻译为日文时,“大屠杀”派的支持者发现他们无法为张纯如的数据辩护,因为这些数字甚至比中国声称的还高。

张纯如对这种挑剔无法容忍。天大的不公曾经发生了,
却几乎被掩盖了,但毫无疑问事情发生了——无数生灵涂炭。她没有时间去咬文嚼字:什么包括不包括城墙外的死亡人数啊,什么穿便装的士兵们混在平民中啊,等等。她所想要的,最起码就是日本的官方道歉。在与到访美国的日本大使面对面的电视节目上,她作出了这样的要求。当日本大使咕哝说历史上“可能有一些不幸的事件”时,她出离愤怒。

在她离世之时——似乎是在加州乡间公路上朝头部开枪自杀——她已开始着手写一本关于巴丹死亡行军和日本人虐待美国战俘的书。那些故事再一次影响了她:
她因患上抑郁症而被送往医院。

她也曾计划出版明妮·魏特琳的日记。明妮·魏特琳在大屠杀期间是南京的一位美国传教士,与张纯如同毕业于伊利诺斯大学,她从日本人手中解救了无数中国平民,有时把自己最后的口粮都给了他们。然而就在1941年,也就是魏特琳离开南京后的一年,她自杀了——为自己在屠杀期间力不从心而自责。


朋友们怀疑张纯如与明妮·魏特琳有着相似的感受。的确有这种可能。不过她也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已正中大屠杀否认者们的下怀。她可能不只是做的太少了,还有可能是抗议太多了。

from the print edition | Obituary

感谢译者 migmig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36

鲜花
2

握手

雷人
1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9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migmig 2011-12-14 01:34
本帖最后由 migmig 于 2011-12-14 09:06 编辑

“纯如”这两个字来源于《论语·八佾》。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我大概是在06年从The Economist过期书刊上(也就是这篇文章)开始了解张纯如的。

翻译这篇文章,是因为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则:

她写下英文专著《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她的遗愿是拍摄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她曾受到日本极右势力威胁。她是一个人战斗。她抑郁。她用手枪结束生命。她长眠于加州洛斯阿托斯市天堂之门墓园。她是真正的美女。张纯如(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她永远36岁。


iris chang http://www.irischang.nethttp://www.irischang.org以前是中文网,现在貌似成了日文网站。
张纯如的妈妈后来也写了本书《无法忘记的女子—张纯如母亲回忆录》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 ... 39701371568600.html
http://www.torontoalpha.org/inde ... d=117&Itemid=54
http://www.uglychinesecanadian.com/?p=3413
http://www.library.sh.cn/dzyd/spxc/list.asp?spid=5063

中新网10月7日电 据加拿大《星岛日报》报道,应多伦多史维会邀请来多出席“活着的历史,被遗忘的声音”国际教育会议的已故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父母张绍进、张盈盈,接受了该报专访。

    张盈盈透露,自己耗时五年完成的一部张纯如传记“无法忘记的女子—张纯如母亲回忆录”(The Woman Who Could Not Forget – A Memoir by Ying-Ying Chang)将于明年5月正式出版。书中除回忆张纯如36年短暂而光芒四射的一生之外,亦首次就外界关心的张纯如自杀原因等作出说明。

    张纯如于2004年11月9日猝然结束自己的生命。当时她正在为第四部书稿进行研究。这是一部以二战期间美军战俘在菲律宾的遭遇为题材的作品,对她而言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工作与精神世界的双重压力之下,她罹患严重忧郁症。张妈妈表示,她去世前经历了半年严重的病痛折磨,最终选择结束生命。

    外传张纯如的自杀与“南京大屠杀”的题材过于沉重有关。张盈盈指这种说法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张纯如去世时距“南京大屠杀”一书出版已7年时间。张纯如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所以“南京大屠杀”不是造成她自杀的主因。

    对于外间关于张纯如自杀原因的种种揣测,张盈盈将在自己即将于明年五月出版的书中首次打破沉默,作出详细说明。张妈妈表示,由于与出版社之间的合作协议,不能透露书中细节,但总体而言,张纯如在生命的最后半年,忧郁症恶化,加上忘我工作,以及药物副作用的影响,才令悲剧猝然发生。

    再次触碰伤心往事,并把它们集结成书,对于年迈的张家父母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张纯如离世最初两年,二老投身于“张纯如纪念基金会”及湾区世界抗日战争史维会的工作,希望籍由工作继续女儿未完成的理想,也忘却失去亲人的创伤。在内心略略平复之后,张盈盈最终拿出勇气,决定完成这部书稿。

    “写书的过程,亦是抚平自己内心伤疗的过程。同时也希望藉由张纯如短暂、传奇、不懈追求的一生,给更多人以激励。”张盈盈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整理研究了张纯如生前的信件、演说稿、研究及创作手稿,电邮通联等数据,完成了这部绝无仅有的由母亲替女儿写成的回忆录。

    全书以英文写成,共20章,14万字,300多页。将于明年5月出版。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作家罗德斯(Richard Rhodes)为该书写序。该书的中文版亦在计划中。张绍进和张盈盈表示,希望在明年再来多伦多,可以亲自向本地读者推荐这本书。▲中国新闻网
引用 kool 2011-12-14 07:04
play into someone's hands

To act or respond in manner someone else was expecting you to.
Context : Business
Category: Idiom
Semantic: manipulate, trick
Usage of “play into someone's hands”
Bill played into my hands when he emailed the team after our disagreement. Now everyone knows how wrong his viewpoint is.
Don't play into his hands. Be sure to analyze what he says so you don't do what he wants.
引用 林木木 2011-12-14 08:54
且合法杀死的大多数是穿着便装的士兵;
且杀死的大多数是穿着便装的士兵,是合法的;

引用 0o。 2011-12-14 09:12
girls and women
女童和妇女

引用 林木木 2011-12-14 09:35
发现将人排成队进行刺杀要比砍头更有效率。
排成一排

说她依靠口述历史——尤其是中国见证者日渐衰退的记忆——此举并不明智。
说她依靠口述历史——尤其是中国见证者日渐衰退的记忆——并不明智。

“bystanders”
旁观者?

在与到访美国的日本大使面对面的电视上
在电视节目中?
引用 migmig 2011-12-14 09:41
林木木 发表于 2011-12-14 09:35
发现将人排成队进行刺杀要比砍头更有效率。
排成一排

bystander  
noun
a person who sees sth that is happening but is not involved
Synonym: ONLOOKER
innocent bystanders at the scene of the accident
旁观者这个意思我也是首先想到的,不过
我取的是Quick E-C Dictionary
bystander  
n.  旁观者, 目击者
[法] 候补陪审员, 旁观者   中目击者的这个意思。
引用 lord_loro 2011-12-14 12:40
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实不断地被搜集起来的同时,否则似乎两个分句间为因果关系
引用 contrary 2011-12-14 13:09
is to continue to gang up on China  日本人组团攻击中国
组团...
日本人对中国群起而攻之

As the grim stories accumulated, Miss Chang lost weight and broke down.
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实不断地被搜集起来,张纯如则开始体重减轻,身体告急。、
一般不是说“病情告急”么...有身体告急一说?
张纯如不断收集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实,其体重却开始下降、身体变得衰弱。

leaving audiences astonished that this pretty, smiling girl could tell such tales of horror.
何以如此之美、微笑着的女孩竟能讲这样一个恐怖的故事,读者们无不表示震惊。
一个微笑着的美丽女孩竟能讲述这样一个恐怖的故事,读者无不感到震惊。

But she did not care, she said, whether she made a cent from it.
张纯如说,能否从这本书中赚到一分钱,她毫不在意。
张纯如说,即便无法从中赚取分毫,她也毫不在意。

she had been taken to hospital,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
她被带到医院,她患上抑郁症。
她因患上抑郁症而被送往医院。

But she was also aware that her writings had played into the hands of the massacre's deniers:不过她也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已落入大屠杀否认者们的手中
played into the hands of是对...有利的意思吧
引用 migmig 2011-12-14 13:30
contrary 发表于 2011-12-14 13:09
is to continue to gang up on China  日本人组团攻击中国
组团...
日本人对中国群起而攻之

最后个,对……有利似乎逻辑上行不通。因为作者暗示那些否认大屠杀的人可能对iris Chang不利,所以前文有个apparently by shooting herself in the head,个人理解。
引用 contrary 2011-12-14 14:10
最后一段第一句不是想知道,而是朋友们怀疑纯如是因和魏一样觉得自己做得太少而自杀的
引用 migmig 2011-12-14 14:20
contrary 发表于 2011-12-14 14:10
最后一段第一句不是想知道,而是朋友们怀疑纯如是因和魏一样觉得自己做得太少而自杀的 ...

v.tr.(及物动词)
To feel curiosity or be in doubt about:
感到好奇或怀疑:
wondered what was going on.
想知道正在干什么
意思差不多啊。
引用 contrary 2011-12-14 14:32
呃…就算差不多,表达上也有些问题。

前面说想知道是否,后面说可能性大,那这种可能性对应的是"是"还是"否"呢?

其状况有点像"我怀疑他是否正确"这类语病…
引用 migmig 2011-12-14 14:39
本帖最后由 migmig 于 2011-12-14 14:49 编辑
contrary 发表于 2011-12-14 14:32
呃…就算差不多,表达上也有些问题。

前面说想知道是否,后面说可能性大,那这种可能性对应的是"是"还是"否" ...


Friends wondered whether Miss Chang had felt the same. This was certainly likely. But she was also aware that her writings had played into the hands of the massacre's deniers: that she had perhaps not only done too little, but protested too much.

她的朋友们很想知道张纯如是否与明妮·魏特琳感同身受,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大。
=
张纯如是否与明妮·魏特琳感同身受,她的朋友们很想知道,而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大。
=
张纯如是否与明妮·魏特琳感同身受,她的朋友们很想知道,而感同身受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
张纯如是否与明妮·魏特琳感同身受,她的朋友们很想知道是还是不是,而是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
与明妮·魏特琳感同身受,张纯如是还是不是?她的朋友们很想知道是还是不是,而是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而与
她的朋友们怀疑张纯如是否与明妮·魏特琳感同身受,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大。 是不同的,
后面这句明显有语病。
若为怀疑,
这句子应该修正为
她的朋友们怀疑张纯如与明妮·魏特琳感同身受,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大。


试问,若把是否去掉,这句话是不是也有明显的语病:

她的朋友们很想知道张纯如与明妮·魏特琳感同身受,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大。

wondered 是有想知道、怀疑的意思,但造句起来还是有所区别的,不能完全对等。
引用 Lilacknot 2011-12-14 15:55
本帖最后由 Lilacknot 于 2011-12-14 16:01 编辑

回复 migmig 的帖子

”两派学者们不断相互辱骂,称对方为‘专门攻击日本的家伙’或‘帝国主义的辩护者’”。
这句话后半部分不用“或”会不会好些?
两派学者不断恶言相向,互相称对方是‘专门攻击日本的家伙’,和‘帝国主义的辩护者’。

play down:you try to make people believe that it is not particularly important.
这里翻译成“被掩盖”是不是不大一样啊?“日本的暴行被淡化”?

“日本人对中国群起而攻之……”
这里的主语就是日本人吗?前面提到美国的扶植,是不是也有他们的份啊?这里是不是就说大家联合起来对抗中国啊?

“祖父母的谈起南京”
祖父母谈起南京“事件”?这样是不是更具体些。。

“依然故我”:形容自己一切跟从前一样,没有变得更好
感情色彩是不是不大对啊?“一如既往”呢?

“她因患上抑郁症而被送往医院。”
这里是不是因该加上个时间“此前”啊,要不感觉和前面自杀有点混。。

引用 Lilacknot 2011-12-14 16:21
migmig 发表于 2011-12-14 14:39
Friends wondered whether Miss Chang had felt the same. This was certainly likely. But she was also ...

这个。。头好大。。
原句“她的朋友们很想知道张纯如是否与明妮·魏特琳感同身受,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大。”前半段应该没有问题的,后半段的this具体说清楚是哪种情况就好了啊。。第二个等号前后的句子应该不能完全对等吧,这就已经在扩充了啊。。

另外,关于“感同身受”应该指的是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和亲身经历的感受一样。。这里。。是这个意思吗?(PS.因为高中老师经常强调这个,有点小敏感。。)
引用 migmig 2011-12-14 16:54
Lilacknot 发表于 2011-12-14 15:55
回复 migmig 的帖子

”两派学者们不断相互辱骂,称对方为‘专门攻击日本的家伙’或‘帝国主义的辩护者’” ...

In Japan, the Nanking “Incident”—still too controversial even to have a settled name—is central to a wider debate about history teaching in Japanese schools. In China, it is crucial to the nation's modern identity. After the war, the atrocity was played down: Japan, seared by Hiroshima and Nagasaki, was seen as a victim nation, not as an aggressor, and the Americans were keen to cultivate it as a counterweight to dangerous Red China. To deny the Chinese version of Nanking, therefore, is to continue to gang up on China and to stifle its account of history.
加粗这句只是为了说明为何 the atrocity was played down。群起而攻的还是japan。我的理解。


Her interest in Nanking was aroused incidentally, by hearing her grandparents talk about it.
it应该指代NanKing.
引用 Dezazer 2011-12-14 21:15
       我是学工科的,对于历史政治之类的话题不会特别关注,所以对张女士不是太熟悉。但是平时有空经常看新闻,对她略有耳闻,但是也仅限于“张纯如跟南京大屠杀有关系”这么一点点印象。

    Bless~~~

    历史的记录者总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

缅怀张女士~~

跟版主学英文
我有几个地方跟lz的看法有点不一样,其实都是些小问题,^_^ 个人语言习惯可能稍微有点差别  

(1)
在对中日关系造成破坏的诸多问题中,最难处理的一件发生在近70年前。

如果把前后两句话结合起来看的话,是不是就成了:最难处理的一件“问题”发生在近70年前?

“一件”和“问题”搭配似乎有点不妥当哦~

是否可以考虑改为:在造成中日两国关系困局的众多问题中,最难以处理的发生在近70年前。

(2)
中国方面说有超过30万平民被杀,8万名女性被强奸。

哈哈 如果是我 我会稍微改一下

中国方面说有超过30万平民被杀,8万名女性遭到强奸。

(3)
is central to a wider debate about history teaching in Japanese schools.

在日本学校历史教学争论中居于核心位置。

wider一词没译?

“居于核心地位”感觉改为“是争论的焦点”更符合语境..

(4)
the atrocity was played down
lz原译:南京“事件”的残暴性被淡化了

我觉得这里的atrocity指的是“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暴行”而不是“南京事件的残暴性”,后者在表达和语义上似乎也不够贴切~~

(5)
因此日本被看成受害国而非侵略者

“本来是侵略者的日本反而被当成了受害者”如何?意味稍微有点点差别 ^_^

(6)
To deny the Chinese version of Nanking, therefore, is to continue to gang up on China and to stifle its account of history.
lz原译:因此,日本人结成一伙攻击中国、竭力掩盖中国历史记载,以否认中国版的南京“事件”。

这里我同意Lilacknot的意见,gang up可能涉及到上一句提到的扶植日本的美国,也就是“美国与日本一起矢口否认”
另外“中国版的南京事件”这种表达似乎不够贴切~~
可否考虑“中国方面对于南京事件的描述”
额,“描述”一词似乎也不够妥当~~
lz可以再考虑下 ^_^

(7)
maelstrom of nationalist pride and pain
lz原译:关乎民族尊严和苦痛的漩涡

“关乎民族苦痛”?
“关乎尊严”说得通,感觉“关乎痛苦”或者“关乎苦痛”稍微有点别扭哦~

(8)
journalism
lz原译:新闻写作

额,不是太了解,但是感觉原文中的journalism更像是一个专业的名称,如“新闻学”。
lz的译文“新闻写作”更像是一门课程的名称

(9)
before the Japanese arrived
lz原译:在日本人赶到南京之前

个人觉得这里的“赶到”不妥~中文语境中,一般都是“消防队赶到出事地点救火”或者“八路军及时赶到村子接

走了百姓”,似乎不会出现“日军赶到南京烧杀抢掠”这种情况~~

是否可以理解为“在日军进攻南京之前”

(10)
But it was sufficiently terrible for Miss Chang to spend a day “walking around in a state of shock”
lz原译:不过这足以让张纯如在一天的时间里“踱来踱去,震惊不已”

“足以让她...”感觉思维稍微有点英语化~~

前后是否可以处理成因果关系呢?

试译:张纯如一整天里都是“踱来踱去,震惊不已”,因为祖父母跟他说的那些事情实在是太可怕了。

(11)
talking to survivors
lz原译:与大屠杀幸存者谈话

是否可以理解为“走访幸存者”?因为幸存者数量应该不会太少,“走访”的话还可以表现出她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到处“奔波”寻找幸存者~~

(12)
发生过拷问和杀戮的地方

“有人被拷问、杀害的地方”?

(13)
The Japanese killed so many men that they found it quicker to bayonet them as they stood in a line, rather than behead them.
lz原译:日本人杀人多了,发现将人排成一排进行刺杀要比砍头更有效率。

个人倾向于将quicker直接译为“更快”,因为“更有效率”稍微有点褒义~~

试译:日本人杀人杀多了,他们发现将人排成一排用刺刀刺杀比砍头更快。

(14)
As the grim stories accumulated, Miss Chang lost weight and broke down. She went on, defying exhaustion.
lz原译:张纯如不断收集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实,其体重却开始下降、身体变得衰弱。但她不畏疲倦,一如既往。

前后两个分句应该是因果关系,lz的“却”让句子的意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啊~~

试译:随着她收集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实越来越多,张纯如的体重开始下降、身体变得衰弱。

从后面的
“Again, the stories were affecting her: she had been taken to hospital,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也可以看出。

(15)
当她关于南京的书问世后

是否有必要表述成“当她写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问世后”呢?

(16)
she became a celebrity, leaving audiences astonished that this pretty, smiling girl could tell such tales of horror
lz原译:她成了名人。一个微笑着的美丽女孩竟能讲这样一个恐怖的故事,读者们无不表示震惊。

“讲这样一个恐怖的故事”我觉得可以稍微处理一下~~

试译:她成了名人。一个始终面带微笑的美丽女孩儿在书中描述了那么多恐怖的场景,读者们无不表示震惊。

(17)
Her book, several said, was too polemical
lz原译:许多人说她的书容易引发争论

我觉得这里的意思应该是:“她书中的内容抨击的意味太浓了”

(18)
Her reliance on oral history, especially the fading memories of Chinese witnesses, was unwise.
lz原译:说她依靠口述历史——尤其是中国见证者日渐衰退的记忆——并不明智。

试译:说她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主要来自中国幸存者不断淡去的记忆及人们的口口相传,她以此作为写书的依据并不明智。

(19)
had no idea of the actual numbers killed
lz原译:对被杀的确切数字也不清楚

“被杀的确切数字”感觉稍微有点点搭配上的问题~~

“也不知道受害者的确切数字”?

(20)
which were higher even than those claimed in China.
lz原译:因为这些数字甚至比中国声称的还高。

不知道“声称”用在这里是不是十分合适

可否改为“公布”或者“给出”?额,个人觉得这两个词也不太合适~~
(21)
张纯如对这种挑剔无法容忍。

“张纯如无法容忍外界对细节的百般挑剔。”?

(22)
无数生灵涂炭

印象中“生灵涂炭”前面似乎没有出现过形容词

(23)
这些故事再一次影响了她

“故事”一词值得商榷~~

“书中记录的那些事情”?

(24)
to publish the diaries of Minnie Vautrin
lz原译:出版《明妮·魏特琳日记》

原文的意思是“要把Minnie Vautrin的日记出版”,具体以什么方式不好说,不一定是一本名叫《明妮·魏特琳日记》的书啊,如果是一本书并且叫这个书名的话,“diaries”第一个字母应该会大写的吧?


向斑竹致敬 ^_^
引用 contrary 2011-12-14 22:37
To deny the Chinese version of Nanking, therefore, is to continue to gang up on China and to stifle its account of history.
因此,日本人结成一伙攻击中国、竭力掩盖中国历史记载,以否认中国版的南京“事件”。

突然发现,这句MIG兄是不是倒过来理解了?To deny the Chinese version of Nanking才是整句的主语啊, to continue to gang up on China and to stifle its account of history.才是宾语

因此,否认中国版的南京历史,就是继续结伙攻击中国及掩盖中国的历史。
引用 migmig 2011-12-14 22:41
contrary 发表于 2011-12-14 22:37
To deny the Chinese version of Nanking, therefore, is to continue to gang up on China and to stifle ...

查看全部评论(34)

QQ|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GMT+8, 2024-11-24 22:34 , Processed in 0.07333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