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兰大高等艺术博物馆:比尔崔勒画展 目之所及,流诸笔端 Feb 10th 2012, 11:56 by F.F. | ATLANTA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1928年,时入古稀之年的比尔·崔勒从他的出生地阿拉巴马州的朗兹县种植园移居到了更为繁华的本州首府蒙哥马利市。就在那里,这位奴隶出身、目不识丁又无家可归的人拾起了一支铅笔。也说不上为什么,他就开始了生命中第一次作画。夜晚他就睡在殡仪馆或者鞋铺。每天他都会在蒙哥马利市一个叫“深色小镇”的非裔美国人社区,置身于南方地区的潮湿的高温天气中,搭起遮阳棚,坐着一画就是好几个小时。崔勒这位络腮胡花白、身材佝偻的老者,常常使用随手拿来身边的材料,捕捉人性之中转瞬即逝的人与事——虽然他偏爱于在破碎的硬纸片上作画。 这些作于硬纸板和木头上的天马行空的画像,记录下了争吵的夫妻、街头的传教士和具有神赐能力的家畜,也有人们推杯换盏的场面、路上漫步的情形以及愚蠢无聊时的作态。这些画作使崔勒成为了最富盛名又极具远见卓识的一位民间艺人。他以木炭材质的彩色铅笔跟广告颜料创作,其中的意象轮廓分明、透出极简抽象艺术风格,反映出人类创造力中最基本同时也最成熟的情感——可以一直从法国肖维岩洞中的原始画作延伸到德国表现派艺术电影导演罗伯特·维内与F.W. 穆尔瑙风格质朴的作品。 崔勒画展目前是位于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高等艺术博物馆最大规模的展览主题。这样展览内容广泛、让人为之倾倒,集中展示了本博物馆内崔勒收藏品的33幅作品——其规模为世界之最——还有来源于蒙哥马利美术馆第二大崔勒作品收藏中的的30幅作品。从笔调光怪陆离的炭笔画与铅笔画(一位佝偻着、靠拐杖蹒跚前行的老妇人)到以鲜亮的湛蓝色与棕色的广告颜料绘就的疯狂图景(一个头戴大礼帽、体态局促不安并且捏着拳头挥向空中的男人,比如“斗士”这幅作品),本次比尔崔勒展览是对他本人的作品的一次全方位阐释。 本次展览按照崔勒主要的创作类型可分为三种:人物、动物以及这位艺术家口中的“令人兴奋的事件”,后者常为无缘由但无疑是摄人心魄的正在发生的时刻。其中的一幅作品生动活泼、特色十分鲜明,突出展示了人体从跳台一样的物体上纵身而下的情景,它们那粗犷的蓝色色调倒映在了跳台的阴影处。另一幅作品中,一个男人全身蓝色,极度兴奋地将手挥舞过头顶,同时又很多小的人影掉向或者黏在一个神秘的和红色树状物上(这使整个画面就像一个戏剧舞台)。崔勒的画作激荡着兴奋之情,时而在以上的那些激动场景之中,时而又显现于呲牙咧嘴的空中缠斗和街头夫妻不和的戏剧性情境之中,他在蒙哥马利市的街道上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并用画笔做了记录。 崔勒逝世于1949年,留下了1200幅画作,其中有很多都送给了路人。但他的作品得以流产下来要归功于查尔斯·香农,后者是个白人,毕业于克利夫兰美术学院,1933年他与崔勒在蒙哥马利的街头相遇,发现了他绘画艺术中的非凡之美。高等艺术博物馆的藏品之中大部分崔勒的画作都是在1982从查尔斯香农手中以1万美元购得的。据博物馆民间艺术馆馆长称,由于香农的积极奔走,现在单幅崔勒作品的价格已达22.5万美元。香农逝世于1996年,尽管他常常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这一博物馆不愿为崔勒举办展览,但也提出想购买一部分作品,给出的价格让香农觉得十分无礼)这样的机构拒绝,他生前还是拼尽全力将崔勒的作品从那个南方小镇的偏僻角落中拯救了出来。 “没有查尔斯·香农,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大部分或者说全部的崔勒作品就已经遗失”,蒙哥马利美术馆馆长玛格丽特·林妮·奥斯菲尔德在展览会相关的目录中这样说道。当面对崔勒的一幅感染力极强的作品的时候,我们感觉会像获得了从历史中被遗弃的地方拯救回来的恩宠一般。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4 19:16 , Processed in 0.07370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