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 Middle East and Africa - The Middle East.mp3 巴以和谈 以色列在向美国喝倒彩? 虽然中期选举失利,但奥巴马将继续寻求圣地的和平。只是,形势依然严峻。 当听到共和党人即将接管美国国会大权时,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的第一反应大概是畅快地舒了口气,因为他最要好的美国朋友都来自共和党。在耶路撒冷,人们普遍认为巴拉克•奥巴马对以色列缺乏最基本的同情心,而他的前任则不然。以方的一些鹰派人物可能在想,这下美国总统可得从千疮百孔的以色列走人了。至于巴勒斯坦人和他们的阿拉伯盟友,则普遍对奥巴马的离开感到不安,因为他可能从此将注意力转向别处,尤其是美国国内形势上。换句话说,缔结和平条约的前景本就黯淡无光,现在似乎更加渺茫了。 不过,尽管外交氛围低迷,这种额外的担忧是没有确凿证据的。九月,巴以双方重启直接和谈,但仅仅持续了一个月便又陷入停滞状态。在十个月的冻结期过后,内塔尼亚胡拒绝停止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建设,而那里正是巴勒斯坦某省的核心地带。巴方声称,只要定居点建设还在进行,他们就不会回到谈判桌上。 虽然尽早缔结长期和约的可能性依然很小,僵局还是可以打破的。之所以会有这种保守的乐观主义情绪,主要是因为耶路撒冷有许多老练的观察家,他们希望内塔尼亚胡能够像以前一样,继续冻结定居点建设,但不包括东耶路撒冷的边缘地区。问题在于,东耶路撒冷被巴勒斯坦视作未来的首都,这一争议又至少要持续数月。 这或许会使以色列联合政府中的某些人暴跳如雷。如果内塔尼亚胡今后在边界或耶路撒冷分治问题上妥协,其政府很可能崩溃。与此同时,他在联合政府中的左翼伙伴、国防部长埃胡德•巴拉克也面临着压力,巴拉克是工党领袖,他的同僚们声称,如果年末还未能重启巴以和谈,工党也应该退出联合政府。“我已经在空气中闻到大选的味道了。”一位部长在预测明年的选举时说道。对于奥巴马这一方来说,他们一直以来都希望齐皮• 利夫尼领导的中间派前进党能够加入联合政府,并使其在重组后更加温和,在对待右翼时不那么软弱。 无论如何,且不论奥巴马与新国会的关系,美国的调解人仍在寻找打破僵局的办法。在边界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如果双方同意1967年以前的分界线,通过交换土地的方式令巴勒斯坦有相同面积的领土,同时在以色列强制占领区保留几个最大的定居点,这样一来,关于冻结定居计划的争议或可平息,谈判者也可以进入最终议题的讨论。 眼下的另一个难题是,内塔尼亚胡坚持巴勒斯坦人应承认以色列是一个犹太国家,或许这是延长冻结计划的条件。巴勒斯坦人反对这么做,在他们看来,这是对难民“回归权”的一种否定,虽然他们知道最终能返回故土的只有象征性的一小部分人,而所谓的“故土”已经被划为以色列的领土了。另让巴勒斯坦人担忧的是,这种认可可能会使他们在以色列生活的阿拉伯裔同胞沦为二等公民。尽管如此,其他国家的调解人仍然信心十足,认为肯定能找到一种方法,既涵盖以色列的犹太国家性质,又重视保障其境内非犹太裔公民的权利。 相比之下,巴勒斯坦的领导人马哈茂德•阿巴斯已经严阵以待,他们意识到,除非内塔尼亚胡和联合政府中的右翼成员决裂,否则谈判将一直搁置。巴勒斯坦开始加大力度促使联合国承认1967年的分界线所规定的领土,虽然那里仍在以色列的军事占领之下。一些欧洲国家也有意提升它在联合国的地位,即由观察国变为正式成员国。以色列政府有相当理由笃定地认为美国肯定会反对这种趋势,但让国内一些人心神不定的是,这个想法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总之,奥巴马是否会重整旗鼓来处理中东问题尚无定论。他没有理由不来,说他因为所谓的对以色列没有同情心而丢掉了国内许多选票也不是确凿的。但正如谣传的那样,倘若备受巴方尊敬的奥巴马首席谈判代表乔治•米切尔因和谈失败而辞职,从而让取代他的丹尼斯•罗斯发挥主要作用的话,巴勒斯坦人将会更加沮丧,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后者较偏袒以色列。如果僵局一直持续,会有越来越多的呼声要求奥巴马根据其具体和平计划对以色列进行制裁,而且可能还是在以色列境内。 真正的难题不是奥巴马,而是内塔尼亚胡。从过去的记录来看,他并不愿意为缔结合约作出妥协。但无论是美方、巴方甚至是以方的谈判人员,都觉得他难以捉摸。从以色列目前表现出的力量与姿态,没人确定他是否真心想要持久的和平,并给巴勒斯坦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他留有余地,灵活善变,像个机会主义者。一些长期非议他的人认为,像之前的鹰派人物一样,内塔尼亚胡早晚会在中东和平历史进程上写下一笔,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然而,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迹象。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2 08:04 , Processed in 0.07985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