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上的网球 杀球大热 Feb 22nd 2012, 23:40 by I.M. 温布尔顿的球迷可以期待今年夏天的双重享受了。一年一度的世界最著名网球赛事达到高峰之后仅仅三周,球员们会再次回到温布尔顿的草地球场上,争夺奥运会冠军的称号。奥运冠军带来的声望仍然不如温布尔顿冠军。但是现在网球奥运冠军受到的尊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高。世界男网排名前四的选手都把2012年奥运会看作是今年的重头戏。 奥运会是打破了几个不利因素才受到网球选手们关注的。首先,奥运金牌获得者只能拿到少量的750分。该分数用于决定球员排名。温布尔顿,或是其它三项和温布尔顿并列为“大满贯”的最重要网球锦标赛的赢家可以得到2000分。即使相对不起眼的二级赛事,例如马德里公开赛的赢家也能得到1000分。今时今日的球员都很重视排名。排名前列的希望能获得世界第一这个荣耀。排名较低的则希望避免在排名榜上下滑得太厉害,不然在锦标赛中就会抽到较强的对手。 更重要的是,尽管在最早的几届现代奥运会里都有网球项目,包括1896年雅典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但网球几乎没有什么奥运传统。1928年,网球违反了奥运会不得有职业运动员参加的规则,大致说来,这就是指那些非业余的靠体育维生的运动员不得参加奥运会。在无法就业余和职业运动员的定义和网球界达到共识之后,奥委会把网球从比赛项目中剔除了。一直到1988年,大部份体育项目都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后,网球才重回奥运会。现在的球员本来很有可能对奥运会毫无兴趣,这和那些长久以来奥运会上的胜利代表了最高荣耀的体育项目不同。 从某种角度看,网球和足球有相似之处。职业足球也在奥运会之外欣欣向荣。虽然奥运会仍然规定足球国奥队不得有超过三名年龄在23岁以上的球员,但是职业球员现在是可以参加奥运会的。尽管如此,奥运足球仍然没能在球员和观众里激起多大热情。除了为各自的俱乐部出力,今年大多数足球球员的注意力主要摆在欧锦赛和2014年世界杯的外围赛。奥运足球门票刚开始出售时反响并不剧烈。同时球会教练把奥运会看成自己球员的额外负担。英国最受欢迎的球会阿森纳的主教阿尔赛纳·温格去年十月提出奥运会甚至都不能算是一项正式足球锦标赛,该言论被广泛转载。 网球中缺少像是足球世界杯或者欧锦赛这样的赛事,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人们对奥运网球的热情。毫无疑问,历史悠久的大满贯其重要性是不可比拟的。虽然本国球员表现出色会激起国民的自豪感,但这些比赛的胜利基本是个人的,而非国家的。这些比赛对球员排名来说比奥运会重要多了,而球员排名的真谛就在于超越其他个人选手,包括你自己的同胞向更高名次前进。这些比赛并不会让参赛者有国家归属感。 戴维斯杯是一项国家之间的网球比赛,它本应起到这个作用。但是除了网球狂热分子,很少人会追看戴维斯杯。它莫名其妙的规则和虎头蛇尾的赛程要付很大的责任:整个赛事跨越一年中的9个月,而且大多数国家都会以循环赛形式交手,只有少数几个一级国家进行淘汰赛来争夺冠军。角逐大满贯的球员抱怨戴维斯杯在本来就忙乱的赛季中是个额外的负担。因为这个原因,英国排名第一的球员安迪·穆雷之前宣布他将不参加这个月初的英国对斯洛伐克的戴维斯杯比赛。对于该比赛声望更大的一记打击来自现任奥运男单冠军,拉菲尔·纳达尔(上图)。他在12月的戴维斯杯决赛西班牙战胜阿根廷之后宣布他在2012年不会代表西班牙参赛戴维斯杯。拿足球来打个比方,这就好比西班牙刚拿下世界杯后,正值壮年、才华横溢的中场安德雷斯·伊涅斯塔宣布退出西班牙国家队。那简直不可想象。 对于纳达尔和他的劲敌们来说,奥运会现在是比戴维斯杯更好的一个为国效力的机会。和戴维斯杯不同,奥运会不会持续整个赛季,干涉其它比赛,损耗球员身体。对于观众来说,这是项偶尔举办的乐事,不会有没完没了的拖沓。它的淘汰赛制和大满贯相似(虽然除了决赛用的都是三盘两胜制,而不是五盘三胜制),而且一般观众观赏到奥运网球的机会比戴维斯杯大多了。 奥运会也提供了在为国效力的同时争夺个人荣耀的机会。随着球员争相创下新的记录这一点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纳达尔和瑞士球手罗杰·费德勒的成功让历史上赢得过所有四项大满贯(称为“职业大满贯”)的球员数目增加到七人。但是其中只有纳达尔和2006年退役的美国球手安德雷·阿加西曾拿下过包括奥运金牌在内的“金满贯”。对于费德勒,这一点肯定是很难接受的。 今年,比赛地点进一步扩大了比赛的盛况。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没有其它任何运动项目会在这么神圣的场地上进行(大多数其它项目使用的都是主办方新建的设施)。这一定会提高这项赛事的形象。此外,一些传统条规的打破,例如允许球员身穿国家队服而不是传统的温布尔顿白球服上场将会给比赛提供更多的吸引力。人们对奥运网球的兴趣从未超过人们对温布尔顿的兴趣。但是今年两者的差距可能会缩小很多。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1 22:20 , Processed in 0.06896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