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恐懼症 症狀正在緩解 反”同志“的態度正在學校圈內迅速地悄悄散去 Mar 3rd 2012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人們不再因為同性戀者才10歲而驚嚇地眨眼了 對於10幾歲的同性戀青少年來說,生活通常都是萬念俱灰的。來自報紙,政府或者同性戀權利組織的報導顯示:因為身份是同性戀而慘遭他人施暴的事情還是屢見不鮮。一個逐步擴大的網絡視頻集錦(主要來源還是美國)- 取名為”會更好的“,正安撫著年輕的同性戀們並告知他們日子將會在畢業以後得到改善。然而,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情況的確在朝著好的方向發生著巨大的轉變。 布魯內爾大學的社會學家馬克. 麥科馬克花了1年時間和三所學校的16-18歲學生相處在一起-這三所學校分別是普通綜合類高中,由勞動階級家庭出身的孩子組成的技術學院,以及一所教會學校。他的新書《同性戀恐懼的消退》就描述了男性學生-同性戀者或者直男(非同性戀)之間的曖昧情愫,這些男生也知道他們不再需要為了被同齡人接受爾假裝是運動健將了。他見過一個雙性戀男孩哈里,每天都化著妝,戴著女士絲巾來學校,但他確不擔心會因此慘遭毒打。 麥科馬克先生說,他那個時期的學校,沒有人敢“出櫃” (他也正是在90年末到2000年初期間,一直掩蓋著自己真實的性取向。)他又說,惡毒的反同性戀語言都是司空見慣的事。那些和他畢業於同一時期的學生都反應了同一個事實,那就是-大家對同性戀態度的轉變也只是發生在近期的事。不可否認的是,仍然有學生用“同性戀”這個詞來表達不滿-但是他們也只是侷限於用在類似功課這樣的煩心事上,很少有人把這個詞用在挖苦人上面。對於這些同性戀男孩來說,“同性戀恐懼”和“種族歧視”一樣讓人感到羞恥。 麥科馬克先生相信,媒體超乎尋常地關注那些受傷害同性戀學生也是進步的一種體現。他說:“20年前每日郵報是根本不可能出現類似話題的報導。” 那些備受騷擾學生的父母也因為恥辱而難以啟齒。但是麥科馬克同樣也很積極地反駁一種看法,那就是同性戀學生的生活注定是生不如死的。他論到:“大家這樣喋喋不休地談同性戀孩子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危險,正是錯誤並且適得其反的。這樣的行為甚至會讓很多人繼續藏身於櫃中(繼續隱瞞自己的真實性取向)。 露斯.亨特來自一個叫Stonewall的慈善團體,她回憶到中學時期做為女同志所受到的煎熬時,說道:“15年前一切都是另外一番景象。” 就單去年一年,人們對待年輕男性的態度就發生著微眇地震動。艾里克斯最近即將畢業,做為雙性戀的他回憶說,自己沒有怎麼受到來自社會的壓力,但是他的很多同性戀朋友還是很難得到父母的理解。 民調同樣顯示,人們對同性戀的態度正在發生迅速的轉變。英國社會態度調查顯示-對同性戀的看法從最先開始的粗暴,到80年中期的強硬-這個時期也是愛滋病恐慌的年代。從那個時期開始,否定態度正在發生轉變。年輕人比父母那代更開明。雖然在美國,對同性戀的態度也在轉變,但是英國人似乎比美國人更願意接受同性戀這個事情。 麥科馬克先生把這樣的態度轉變歸功到兩件事情上。第一,越來越多同性戀藝人,政客還有電視角色的出現,讓這個詞越來越見怪不怪了。第二,網絡讓那些生活在城市以外孤獨的心能夠跨越地域的局限找到歸宿。社交網站的出現也鼓勵大家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性取向。YouTube也有許多關於變性者自白以及男生們向母親吐露心聲的視頻。 公眾的觀念肯定是比政策轉變得要快。也僅僅是在2003年政府才推翻了“禁止任何認可同性戀行為的教學”法規。2010年政府通過的平等法案,才是禁止任何性質的歧視。 但是,少數人仍然留有保守的態度。蘭開郡的一所天主教學校的學生最近就收到性教育的宣傳單-題為” 純爺們兒-怎樣教你成為讓上帝滿意的純爺們兒“。這樣的宣傳單通常都列有很多金玉良言,比如說“安全的性行為都是無稽之談”,” 同性戀行為都是污七八糟的,就跟異性戀之間(河蟹河蟹)。“ 對於這樣的評論,年輕人通常的回應都是:愛雜雜地。 補充:Come out of the closet 出櫃,通常用來表示同性戀公開自己同性身份。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4 16:35 , Processed in 0.07372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