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老人送来了无谓损失? 圣诞节除了浪费资源一无是处? 一直以来,经济学在人们眼中就是一门不靠谱的学问。不过,当真会有经济学家无聊到向圣诞节开火抨击吗?对于那些关注GDP增长此类不可控量的人士而言,西方的圣诞档期消费乍看似乎是一份回馈经济的大礼。毕竟,在节日里,人人都在消费。在美国,经销商年收入的25%以及利润的60%都来源于感恩节至圣诞节期间的消费。然而尽管如此,对于这种消费的本质,经济学家还是有些许担忧。 人们大多数的假日消费都用于置办礼物。从极简的角度看,每份礼物的背后都暗藏着馈赠者对于接受者喜好的猜度。用经济学家的话讲,送礼人者要分析收礼人的偏好—然后选择礼物将其送出。不过这种偏好的分析并不是屡试不爽,事实上,费力不讨巧是常有的事。每年都有人收到难看的领带和无趣的书籍。有时即使收礼人喜欢礼物本身,他们自己消费时出于一定原因也并不会购置该物品。 1993年,一名叫做乔.沃德夫盖尔的耶鲁大学经济学家对于此种不匹配的现象颇感兴趣,试图以金钱的直观角度估算这种不均衡。就此,他撰写了一篇论文,在文学角度也颇有价值。他在节日结束之际为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大致计算你所收到的礼物所花费赠送者的金额。二.除去情感价值因素,假设没有收到这些礼物,你愿意花费多少钱来购买它们?他所得到的结果颇令人“心寒”:收礼者在一般情况下对礼物的估价要远低于实际标价。 以最保守的角度假定,收礼者对礼物的估价为其售价的90%,那么缺失的10%就是经济学中所讲的“无谓损失”。其实,这种资源浪费完全可以在不牺牲所有人利益的情况下得以避免。换句话讲,如果赠送者送出的不是礼物而是现金,收礼者就可以得到真正所需的东西而无需承受另外那部分损失。 远亲的礼物,经济效率最低 事实上,近亲和密友的礼物经济效率最高(即无谓损失最小),而来自远方亲戚的实物礼品则反之。这并不足为奇。赠礼者和收礼者之间年龄差越大,经济效率也越低。祖父母们或许对这一点比较了解:在完全不知晓对方喜好时,最称心如意的礼物便是最灵活变通的礼物——现金,礼品券次之。 归纳结果可知:每10美元中浪费1美元,累积起来就是社会的一笔巨大损失。这表明,在美国,400亿的圣诞礼物消费意味着每年在赠送礼物这一环节就要有40亿的亏损。算上生日、婚礼以及非基督教节日,这个数字还要有所增加。那么,经济学家们是否应当支持叫停送礼?或者至少要敦促人们把现金也作为一个选择? 情感价值 事实上,我们还是有理由不去考虑以上说法的。第一,有时收礼者或许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要知道,许多人们爱不释手的礼物,都是一开始从来没打算购买,然而收到后才发现确实合乎心意。而且,个人喜好也是会改变的。所以,收到一张爵士乐CD时,也许正是送礼者想要鼓励对方欣赏以往排斥的东西。这种动机,加之想要对方能力有所提升的愿望,大概就是父母不理会孩子想要游戏机的请求而转而买书的真正苦心吧。 第二,送礼者可能通过其他途径—比如说旅游或员工优惠—买到礼物。而收礼者有时没听说过这种物品,有时买不到或是要花费更多。第三,一些礼物是人们想要却不主动去买的,如果有人买给他们,就可以不必愧疚尽情享受了。这一点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节日里有那么多人赠送巧克力。 赠送礼物:心意很重要 大多数调查都“有选择忽略”了一个送礼物的有力原因。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送礼是事实上是一个为物品增值的过程,除此之外,礼物对于接受者而言将会更有价值。当然,直觉是最好的证明。礼物的价值不仅仅关乎其价格,送礼物的人和场合也同样重要。 因此,一枚婚戒的价值对于佩戴者而言要远高于珠宝商,一个孩子的陶土手印对疼爱他的祖父母来说也是无价之宝。并且,送礼物这一过程不仅仅增加了礼物对于接受者的价值,赠送者也可以乐在其中。这个过程充满乐趣,换句话说,给予与接受同等快乐 那么,送礼者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一定要对每一个收礼者的喜好做足功课,选择一份情感价值高的礼物。 对此辛苦钻研的经济学家告诉你:送人礼品—有心意才是硬道理。 背景补充: 无谓损失又为社会净损失(deadweight loss),是指由于市场未处于最优运行状态而引起的社会成本, 也就是当偏离竞争均衡时, 所损失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摘自 MBA智库百科)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1 23:07 , Processed in 0.073831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