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选举 普京政权:旧梦重温 在首次参选总统十二年之后,弗拉基米尔•普京即将再度登上总统宝座。只是这一次,他所面对的是一个更难掌控的国家。 Mar 3rd 2012 | CHEREPOVETS, MOSCOW AND VOLOGDA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为了此次选举,普京可谓倾尽全力。他曾引用马丁•路德•金的名言—“我有一个梦想”,之后又借用莱蒙托夫的诗歌《博罗迪诺》中的诗句—“追随革命兄弟的步伐,我们愿为莫斯科献身!”—不久,他的口号又应景地变为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的名句—“战斗尚未结束,胜利终属人民!”在争取民众的支持这方面,普京颇费苦心:面对选民,他声嘶力竭,神情激动。近十万来自俄罗斯各地的民众在他的演说下群情激昂,倍受鼓舞。 其实在起初,面向公众为竞选造势并不是普京——这位前克格勃特工、俄国前总统及现任总理一贯的风格。与此相比,他还是更倾向于关起门执政。在重要场合以精心设计好的形象面对公众和媒体才更符合他的作风。所以,当普京九月在莫斯科宣布他将会与俄国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交换职位,并于3月4日大选后重返克里姆林宫执政时,他的表现还是颇为低调的。 由于一开始选举结果早已预定,所以对普京而言并没有太多进行宣传的必要。然而,随后涌现出了大批群众游行,反对普京的换位举动,并对十二月议会选举的票数舞弊提出抗议。这使得普京别无选择,只得亮出不惧战斗的底牌。他声称俄国正面临着威胁。以此来号召其支持者进行一场抗击内敌外患的决战。 当然,俄国并没有面临威胁,普京及其执政模式处于险境倒是不假。这一点可以从他沦为一系列笑柄的事实中看出。潜水探得古希腊陶罐(事先安排)这种政治噱头遭到了嘲讽,而大选一周前,国家电视台对暗杀普京未遂这一事件的报道也招致了怀疑派的讥嘲。反对普京的游行队伍中,人们穿着五颜六色,颇具节日气氛。不少明星慕名而来公开加入反普队伍,而人群中也有暗地参加的政府官员夫人们。 在普京的竞选宣传没多久后,“国家公敌”们包围了克里姆林宫。一个下雪的周日下午,近20000名莫斯科市民挽手沿着16公里长的环路游行,其佩戴的白色丝带已然成为了抗议运动的标志。汽车司机鸣笛以示支持。他们无言的抗议便是对普京政权的最有力反驳。正如新议员弗亚查斯拉夫•波兹格拉夫所言:我们所经历的是一场民众观念的温和革命。 旧日难寻 抗议对于总统大选的结果没有丝毫影响。普京的得票率高达40%以上,这其中不排除有内部教唆操纵选票以夺得第一轮胜利的可能。不过这点成绩仍与他2000年第一次当选总统时的大获全胜不可同日而语。那时的普京还是希望与变革的象征。在当时历经动乱,民心涣散,百废待兴的俄国乐于将领导重任交付于他。一位名叫柳德米拉•戈赛娃的25岁女子当时欣喜地告诉笔者:“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俄国,前途是光明的,不会再由无能者领导这个国家” 事实上,戈赛娃以及她所在的公司—Severstal,一家位于俄国西北部的钢铁厂,在普京的领导下确实绩效不错。这家工厂安装了崭新的机器设备,还引入了西方企业的管理方式。戈赛娃问道:“在这个国家里,我有一个十岁的儿子,一份不错的收入,一辆车以及一栋房子,我对自己所达到的生活水平很满意,有什么理由不投他(普京)一票呢?” 她力挺普京—这位克里姆林宫苦心树立并包装起的人物—出于两个原因:一、担心失去已有的好处。二、无从选择一位令人信服的候选者。 国家舆论将整个九十年代丑化为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十年—事实上,这十年曾为俄国经济增长以及普京个人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俄国东正教公开支持普京,将九十年代比作拿破仑入侵(仍未逃离博罗迪诺战役的影响)、希特勒侵略以及俄国内战的时代。普京的整套竞选理念即为:如果他未能当选,俄国将重新陷入上述混乱局面。 与此同时,克里姆林宫也在提防着所有潜在的敌人。普京的三名对手分别是:俄国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打着爱国旗号的政坛小丑日里诺夫斯基及“公正俄罗斯党(起初克里姆林宫为亲普京的统俄党而伪造的反对党)”的领导人米罗诺夫,他们这些年一直在竞选中处于下风。唯一的一张新面孔是自由派的商业大亨普罗霍洛夫。事实上,他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不过由于支持率不被看好而被允许参选。 盛情不在 担忧以及缺乏选择可能会给普京参选提供有利条件,但这些理由无法隐藏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以及不同地区人们的不满情绪。对于那些境遇不如戈赛娃,尚记得苏联时代的人们而言,九十年代已经渐行渐远了。投票数据显示普京的支持者中减少最快的是那些年龄超过55岁的贫困人口,这些人认为普京没能兑现诺言,他们也早已厌倦了等待,腐败官僚阶级公然炫富更加深了他们的不公正感。表示对普京表示不再信任的人数上升到40%,人们告诉民意测验者俄罗斯正停滞不前。来自一家名为Levada的社会研究调查所的列夫•古德科夫说道:“在民众眼里,普京政权正逐步失去其合理性”、“他的当选只会雪上加霜”。 沃洛格达州(俄国一少数民族区域,切列波韦茨港所在地)的前州长波兹格列夫承认统俄党在去年竞选活动中遭遇了民意危机。“当时我正在与一些选民见面,然而突然间我意识到我所说的内容其实无关紧要——人们根本不理会你,他们不反驳我的话——他们选择无视。”沃洛格达选区有别于莫斯科,选举操纵并不严重——统俄党仅取得30%选票。 尽管普京已经同统俄党拉远了距离,但是现在人们对于他许下的承诺以及做出的讲话也同样漠不关心.问题不在于普京所讲的内容,而在于讲话人是他的事实。人们已经已对他心生厌倦。从更根本上说,人们已经无法忍受他执政时期的那套个人化方式。腐败已经不是问题,日益严重的个人专政才是问题所在。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要求建立立法机构。他们需要确信一人专政是行不通的。而这恰恰是普京所无法提供的,因而两者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 来自战略研究中心的米凯尔•德米杰夫早已预料到了如今政党与人民的疏离。他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中产阶级已经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崛起了。起初他们是这个国家的消费者,如今他们的身份是俄罗斯公民。 普京第一次掌权的时候,俄国的选民在收入层面以及政治诉求上相对单一。如战略研究中心的结果显示,中产阶级占当时人口的15%。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发展之初,苏联经济的崩溃使中产阶级遭受了第一次重创,之后1998年的金融危机又一次将其挫败。普京提出的建立强大的家长统治式的国家,这一承诺吸引了这个阶层进而整个国家的人民。他们投票支持他,然而当他摧毁了人们自由梦想的几个仅有的象征——例如私有的俄罗斯独立电视台——并且将小党派挤出议会时,人们便开始对他进行抗议。 走高的油价使得克里姆林宫收入颇丰,借此保持低税收以讨得保守派以及家长作风派欢心,这同时也契合了中产阶级的利益。在新千年之初,中产阶级的腰包满了,队伍也壮大了——其数量占到总人口的近25%以及劳动人口的40%——以上比例在大城市更高。俄国中产阶级有能力在宜家消费,他们到饭店外出就餐,到欧洲享受假期。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期待值开始有所改变。然而,尽管该阶层人数在增加,但其代表席位却丝毫未起变化。 作为消费力量,中产阶级已经习惯了有选择权、受尊重的待遇。但他们也同时更加厌恶同官僚阶层打交道。要想开车还需先贿赂,好不容易开到车,路上还要活受气,遭遇官员的黑色专车闪着警灯横冲直撞,挤兑老百姓。腐败官员巧立名目将合理用地改为“废弃土地”,之后将其秘密倒手给开发商。人们要求设立独立的司法机构,进行产权保护,提高政府机构办事效率的诉求并不是照本宣科,模仿政治学理论,而是他们痛苦的生活使然。 尽管这些问题由来已久,但是呈十位数增长的收入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麻痹了民众。200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让人们稍作清醒,但梅德韦杰夫就任总统又给民众注入一针安定剂。这位新总统平时玩推特(译者注:国外类似于新浪微博的社交平台)也使用iPad,他的前卫吸引了最新锐的中产阶级,他还承诺推进自由化和国家机构改革。与此同时,普京继续保持其在保守派中的人气。西方观察家过去认为梅普二人不和,事实上,两者只是在这出权力制衡大戏中入戏过深而已。 到了2011年夏,梅德韦杰夫无法兑现其一系列政治空头支票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了。而当普京宣布与梅换位时,近四分之一的民众感到自己受了侮辱。当中不少人开始意识到,到2024年,也就是普京所能参选的最后一年,自己恐怕早就年事已高 十二月选举之际,不满民众在阿历克斯•纳弗瓦尼的建议下,拒绝为他所指的“骗子和窃贼党”——统俄党——投票.转而改为其他政党投票。当克里姆林宫在莫斯科站的选举结果中动手脚之后,民众纷纷走上街头抗议。他们不是在捍卫自己投选的党派的利益,而是捍卫自己选举的权利。他们要求得到尊重。当普京无视他们要求“公平竞选”的诉求时,人们的口号便成为了“俄罗斯不欢迎普京”。 前路坎坷 Levada研究中心的一项民选表明,这些人不仅仅是年轻力壮,收入颇丰的中产阶级,他们在不同年龄、收入水平、以及政治倾向上均有分布。不过,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是他们的共同特点:70%的人都有大学学历。 牛津大学的历史文化学家安德烈•佐林认为这其中有一种模式在不断反复,这个模式在共产主义的兴起和衰落中曾有过体现。首先,国家建立起一个教育水平高,且受到欧洲价值观熏陶的阶级,并且帮助其壮大。当该阶级羽翼丰满之后便开始反对并撼动原有统治体系。最终,旧体系坍塌,然而精英阶层的主力也被历史废墟所掩埋。 从国家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走出来的苏联知识阶层就经历了以上变故。如今同样的一代(大多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子女)也在专制国家的夹缝中得以成长起来,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的活动圈子是时髦酒吧、艺术画廊以及光怪陆离的媒体圈。进入新千年的精英阶层避谈政治,沉溺于虚幻的时尚圈和诸如Afisha此类的娱乐杂志中。不过现今,政治已然成为了新时尚。 新锐阶级对俄罗斯大众的品味与喜好不甚了解。但他们却表现出了更广层次的愤怒不满。尽管俄罗斯大城市的抗议活动像是一场充斥着各种奇妙口号和爵士乐爱好者的嘉年华,这种形式也乍看颇具西方特色及其个人主义价值观,但运动背后的强烈不满其实深深植根于广大俄罗斯的土地:体制的不公与欺诈、官僚与群众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都是人所共知的问题。 由此,来自切列波韦茨的沃洛格达州新任州长奥雷格•库夫施宁科夫正努力致力于改变其治理风格。他在管理该地区期间四处走访民众,分配责任与资源,并作出一些颇具象征性的举措,如:为婚礼开放专供国事来访的豪华别墅。他所经营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博得政府在开放、改变的印象。然而库夫施宁科夫州长认为,唯一能够避免全面政治危机的方法就是全方位下放权力。 就在3月5日,选举前一天,又一场抗议爆发了。抗议者有走向激进化的趋势,这也给了克里姆林宫一个更好的机会对其进行压制。普京提前一步指责了抗议者制造麻烦,称其为斗争预热。如果抗议中出现暴力事件,普京就可以以此为机会暂缓下一步的选举,争取时间以肃清活动的领导者。 风中飘扬的丝带 想要应对全国更大范围内的不满将会更加困难。尽管普京掌控媒体的生杀大权,但他却对互联网无可奈何。俄罗斯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其中近70%集中在莫斯科。德米特勒夫说道:“上网已经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干涉互联网自由无异于没收人们的电视机。”普京在选举前许下不少承诺,要想一一实现,在资金上将并非易事。俄罗斯现在需要将油价提升到每桶130美元才能实现其预算平衡。而区区0.3%的资本增长率根本就于事无补。 普京目前没有实力进行改革,也无法维持原有体系,所以他也许会选择“两手抓”。他可能会尝试进行经济自由化,在地区范围内实行选举并允许其他政党参选。不过这些改革很有可能缺乏诚意并且相当低效。 还政于民 抗议活动接下来的计划尚不明确。如果说两个月前的举动是群情激昂的表现,那么也同时体现出了这场运动的局限性。德米特勒夫说道,抗议者对于所有政党组织都全盘不信任,这将不利于他们在正式的政治层面表达自己的诉求。他们乐于组建自己的民间团体,进行公平的选举,参与城市甚至地区性的政治活动。他们尚未准备好将权力托付给各代表——至少现在还没有。专栏作家基里尔•罗科夫是抗议者意见的传达者,他说,民众对于诚信选举这类机构性问题的需要要远远大于对不同政党的需求。 罗科夫认为如果普京打算提前进行议会选举(他也许感到别无选择),可能会加剧与精英阶层的对立化,并使后者推出新党派以及新代表人物。除非崇尚自由的中产阶级可以联合起来——这在过去十年间未能完成——否则得胜者可能会是某个左倾民粹主义者,比如一个爱国主义式的俄国查韦斯。新任命的副首相德米特里•罗戈辛也许可以胜任候选人一职。不同于城市中产阶级,他的选民绝对乐意让他掌权,并且罗戈辛可以依靠共产党、爱国主义者、以及军工界的支持。 前财政部长阿里克谢•库德林支持进行提前选举,他说道,民主道路上骤然左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恶果。他自己意欲得到自由派中产阶级的选票,并打算与普罗霍洛夫联手,后者早已建立起一个政党。普罗霍洛夫选举议程将会由市民决定,既包括莫斯科市民也同时包括该地区民众。比起克里姆林宫的官员来说,人们或许更倾向于选出一个类似于纳瓦尼的官员。尽管纳瓦尼以反腐败的竞选口号及其名族主义而出名,但事实上,他的核心理念是下放权力到地方及自治市。由于这种主张对首都和地方民众都颇具吸引力,因而几乎可以确定其将会成为俄国政治的新潮流。 无论权力下放是否是未来的解决方法,目前这都面临为数众多的风险。纵然政治风云变化多端,也改变不了经济仍然脆弱不堪的事实。北高加索地区爆发的暴力冲突很可能导致城市里出现民族主义风潮以及动乱。普京维持现状的可能性与他能时光倒流回到2000一样为零。无论周日有多少选民是由于惧怕改变而决定支持普京,变革都是毫无疑问注定要发生的。 相关背景补充 博罗迪诺战役(Battle of Borodino),1812年9月7日,在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中,俄法两军在莫斯科以西一百二十四公里的博罗季诺村附近所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战役,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曾有记载。此次战役,是由法军统帅拿破仑麾下的十二万法军和俄军统帅库图佐夫麾下的十万俄军进行一场重要会战,虽然两军都竭尽全力进行了激烈的对抗,但由于俄军战前部署的问题和战中遭受的巨大损失,俄军不得不自行撤离,将莫斯科拱手相让。但法军也付出了惨重,而这种惨重的代价换来的却是一场虚幻的胜利,不久法军迎来了重大的失败。 “NTV”是俄罗斯“独立电视台”的缩写,它是俄全国唯一一家私营股份制电视台,由号称俄“七大寡头”之一的传媒大亨古辛斯基创办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1996年车臣战争中以其激进报道而名噪一时。而古辛斯基是一度对俄最高领导的政治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旗下包括独立电视台、“莫斯科回声”电台、《今日报》、《总结》和《七日》周刊等俄国内主流媒体。不过,古辛斯基下属大桥媒体集团虽为“NTV”的最大股东,却只拥有独立电视台49.5%的股份,该电视台46%的股份属于俄天然气总公司下属媒体集团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1 22:42 , Processed in 0.07796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