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芝浩专栏 越走越近,但却越离越远 访问美国的卡梅伦发现,两个盟国同时向心与离心 Mar 17th 2012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奥巴马政府本周在一天内两度向卡梅伦政府示好。3月13日,威廉姆•黑格(William Hague)成了访问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的第一位英国外相——这个谍报机关如此敏感,以至于它的存在本身就曾是个秘密。这是说明关系何等密切的进一步标志哦,骄傲的英国官员们悄悄地说。 然后,间谍为政治表演让路:对美国进行三天正式访问的卡梅伦成了第一个与奥巴马共乘空军一号的外国领导人,“那可是世界上最酷的飞机哦”—— 兴奋得上气不接下气的英国国内报道如是说。卡梅伦获此殊荣,是因为总统大人向他的英国客人表达了可贵的男子情谊,盛情邀请他当晚一同前往俄亥俄州,观看一场校际篮球赛。比赛休息期间,体育馆内的电视采访给出了一个明显问题的答案,即:谁是这次刻意制造的媒体曝光机会的受益人?奥巴马向“伟大的俄亥俄州”(这是一个摇摆大州,时当总统大选前数月)致敬,并告诉美国观众,外国来宾只关注沿海地区的情况过于普遍,但“美国大陆的中心地带才真正代表了美国风情。”卡梅伦则借采访之机,邀请美利坚人前往伦敦观看奥运会。简言之,两位领导人都兴高采烈地利用了对方。 从这两场同日发生的双重款待中可以引出各不相同的教训。不妨从那些间谍与小玩意说起。为了努力与布什与布莱尔时代鲜血凝成的亲密关系保持距离,奥巴马和卡梅伦曾在开始时期略微有些疏远,但此后两国政府加强了关系。从外交政策到减少赤字等许多方面,两国政府的实际关系都比表象、或传统观点认为合适的程度更为亲密。让黑格在超级绝密单位中转一圈,这就是对此众望所归的官方赞扬。 如此温馨关系绝非一日之功。在利比亚起义初期,美国政府似乎担心会被野心看来超出其能力的欧洲盟友拖入另一次惊悸之旅。美欧之间至今仍有分歧。由于不存在制止叙利亚屠杀的明确计划,卡梅伦表达了他个人对此感到的沮丧。奥巴马则要冷静些。在一次白宫记者招待会上,他强调了在“极端复杂的情况下”通盘考虑每一个行动的必要性。 私下里首相大人会甘心情愿地用理智的合理行动巩固这一关系。有人曾听他说过,两国共同进退的“伊拉克模式”已经被“利比亚模式”取代。按照英国官员们的解释,这一模式实际上是自由干涉主义的实用主义版本;而作为其基础的世界观是:诸盟友承认他们无法包揽一切;要在干涉时尽力与地区伙伴合作,并顺应有关国家的文化特性。 在经济方面,英国的紧缩和美国的刺激之间表面存在的理念鸿沟更多是口头上的而非实际上的。尽管英国财相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口口声声说的是经费削减及其切肤之痛,但他的预算中还是有大约8%的赤字:这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尽管他永远也不会这么说。也有头面人物称,美国的花费热情只怕也多有夸张。美国国会投票批准延长失业救济,这居然也可以算作财政刺激。无论紧缩或不是,英国的失业救济从来不受影响。 但从那项几乎不加掩饰的俄亥俄飞行竞选可以得出一个不同的教训。这让两位领导人步入了国内政治的风险雷区,在这方面,两国间的距离似乎很少有遥远的时候。在美国,英国保守党领袖有可能会被人称为欧洲世俗社会主义者。尽管代顿(Dayton)的篮球迷们并不都知道,但卡梅伦终究还是在通过提高税务与削减花销来减低英国赤字。他支持同性婚姻,也让对免费的广泛卫生保健的支持成了人道同情的标志。 许多英国保守党人会投奥巴马的票 在他逗留华盛顿的两天中,卡梅伦没有会见任何意图染指总统宝座的共和党人。一位保守党高官否认今天的保守党跟民主党更近乎,但却对美英两国的保守主义现在有很大区别这一点表示赞同。他觉得,由茶党运动发起的有关政府规模的“争论很有趣”,但现在争论之激烈超出了英国人能够理解的水平,这很令人压抑。他认为在竞选人中,米特•罗姆尼(Mitt Romney)“与推行财政紧缩政策的英国保守党人的距离并非遥不可及”,但看上去却因此与他在自己党内的基本群众相处不佳。至于里克•桑托伦(Rick Santorum),大多数保守党人认为他那种激烈的、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观点“不可理喻”。 换言之,两国精英阶层的靠近程度与草根阶层的疏远程度有的一拼。对此的解释:这是民主制度造成的;更准确地说,是该制度的机制如国会、脱口秀节目和基本体系造成的;它们在把平头百姓的声音转达给决策者方面异乎寻常地直接。据说常有高层美国人士对他们的英国同阶官员叹息,说如果美国能够借用英国宪法一年,他们就能解决税收制度和预算方面的问题。 但人们也无法全然罔顾英国舆论。就拿阿富汗战争来说吧,它一直向这次访问撒下阴影,并有造成卡梅伦和奥巴马这两条好汉的高档次关系紧张的潜能。两位领导人都曾在白宫被问及从阿富汗撤军的步伐这一问题。此战历经十年,美英国人皆已“厌倦”;然则两国必以负责之态度结束其使命——奥巴马对曰。 其实英国人的观点与此不同。作为小伙计,他们对如何结束阿富汗战争没多少话语权。这种“英国没多少能水”的感觉在乔治•布什主政白宫的时候很有毒性。英国选民远为偏爱奥巴马,因为他似乎是不很情愿地接下了在阿富汗的责任。大部分人都喜欢谈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但人们不会为此不惜任何代价。 ============== 有《端秋处》一曲助兴: 又倚栏杆, 独处春园。 原承想绿满轻衫红满楼, 谁料到盈盈秋水又望穿。 多少事, 昨夜间。 都说是风送玉人来, 帘随金光展; 没指望雨透银纱冷, 露渗锦衾寒。 哎呀呀, 只把那黄莺儿打起, 望镜中, 一层层蛾眉锁春山。 又曰: 十年征尘今若何? 阿国退兵苦战多。 可怜横死皆百姓, 冤魂成阵谒阎罗。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4 11:40 , Processed in 0.08521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