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效应 i疯现象 对于当代经济和股票市场,一路上扬的苹果股价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Mar 24th 2012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斯蒂夫•乔布斯走了,但是他留下的公司倒是越长越大。今年,苹果的市值涨了接近50%左右,成了美国股市里市值最高的公司,规模超过5,500亿美金。本周,苹果的投资者们正在兴奋地等待公司会如何把它那堆大约1,000个亿美金的现金桩分给他们。(见另文) 在股市里,苹果可以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巨人。在此之前的20多年里,如果以市值来算的话,有三个公司称霸过美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埃克森美孚、通用电气和微软。以苹果做参照的话,前两个公司的规模是大得吓人的。埃克斯美孚有4,860亿的年收入,GE有301,000名员工;相比较下苹果的去年一整年的收入只有1,080亿,劳动力也只有60,000人。 但是,苹果却能创造出美孚和GE的股东想都不敢想的高增长前景。今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额和去年同期相比几乎翻了一倍,而且预测2013年的收入将会是2010年的三倍左右。其实这就是现代公司的一种缩影:实体资本并不多,但是智力资本却非常强。 埃克森美孚的登顶说明了能源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过去的十年中,当亚洲对于能源的需求猛增,从而导致了全球的油价涨了超过原来五倍的时候。GE对资本市场的统领印证了当下现代工业和金融领域的密切联系:集团的总利润当中有近一半是麾下的GE金融服务公司创造的。微软则继续统治着你的电脑桌面。 那么,苹果的登顶,对于经济和股市,到底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它提醒我们,尽管如今以中国为例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信徒,自由的市场依然拥有非常强劲的创新能力。在过去的11年间,苹果抛出了三款打开了全新市场的产品——iPod,iPhone和iPad。这些产品能够满足连消费者自己都没怎么意识到的需求。这种设计是那些坐在北京机关大楼里的人绝对想不出的——他们连做梦都想不到。 其次,苹果的成功印证了因特网的成熟。上世纪90年代后期网络泡沫的特征就是公司都具有很好很强大的新点子,但是盈利能力却很弱小。当10年前泡泡爆掉的时候,大家都认为电话和个人电脑的大众化和日常化会让因特网的边际效益进入彻底无利可图的境地。但是苹果再一次证明了在边际效益中依然可以赚到高额的利润,只要你的产品设计得好,同时能让消费者轻轻松松,走到哪里都能上网。实际上苹果开创了自己的移动电话时代。 最后,苹果的崛起表明,即便是在应该勤俭节约的时候,消费者也依然会购买那些“必须拥有”的小器具。苹果是全球化的大赢家:它不仅仅在亚洲以低成本制造自己的产品,还同时将成品在当地销售(北京的消费者差点因为买不到最新款的iPhone而起义)。一个全球化的精英阶层成员会为他最想要的东西掏腰包——从奢侈品皮箱到上等的苏格兰威士忌。而美国的软实力依然如此强大,完全可以为这些精英提供相匹配的品牌。 幻想期和苹果的高度 不过,如今在浪尖上的苹果,和即将集资上市的社交网络巨子面书公司一起,是不是揭示着股市又将回到上世纪90年代疯狂的日子中去了?现在确实出现了一些危险信号。股票经纪人激烈地讨论着苹果股票的潜在最高价值目标,同时关于股票返销的申明也在提醒股民们苹果有在自己的市值顶峰时回购自己股票的倾向。不过,当科技巨头思科公司在2000年市值超过5,000亿的时候,它的市盈率超过了100;相比较下,现在苹果公司的市盈率仅仅是22倍而已(以2011年的盈利额为参考)。其新发股票的收益率几乎将会和整个股市的收益率一样,显得非常慷慨。就算最后苹果的股价是被高估的,那估计起码也得是个水疱,而不会是空心肥皂泡。 from the print edition | Leaders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4 09:56 , Processed in 0.18439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