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抢救 着眼未来 精明企业家从待拆战后建筑中发掘珍宝 Apr 7th 2012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上个世纪70年代正是英国室内设计产业的低潮时期。任何稍识时务的建筑商都清楚应当如何处理乔治时代的壁炉或是旧式红木厚板门。那些壁炉散发着霉腐气息,也许只有年登耄耋的老祖父愿意挨近它们喷云吐雾。它们全被扔进了垃圾车。一扇旧式红木门要以硬木重新包钉,重塑现代整洁的外观,才能免遭沦为垃圾的厄运。 恰逢其时,一批独具远见的人开始“营救”旧式建筑和工艺品,为它们掸去久积的灰尘,随后卖给热衷此道者。一种新的家庭手工业——“建筑抢救”应运而生,当时其热点集中于伦敦市北的卡姆登区和英格兰西部的巴斯市。Anthony Reeve 供职于成立于1979年的“伦敦建筑抢救和供应公司”(LASSCO)。他说,那些热衷者整天“从街头废品堆里翻腾出旧门之类的物,再转手卖到街尾”。 经历一个时代的演变,这个行当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不断翻新的大众品味,欧洲关于废物回收的新规定,最重要的是,诸如伦敦这样的大城市永不停歇的发展浪潮,各方因素共同作用,正在重塑着这个行业。购房者和建筑商日趋精明,再不会把乔治时代或维多利亚时代的装饰物视同废品。恰恰相反,目前英国各地正在拆除大量战后建筑,从这些建筑中发掘并抢救宝物,已经发展成为“建筑抢救”行业中最富趣味最具势头的一支。 在行外人看来,现代主义风格的公共建筑、野兽主义风格的市政厅以及简朴单调的市区写字楼等实在没有多少可取之处。但是在LASSCO或Retrouvius那些糅合企业家和审美家于一身的专业人士眼中,腐朽呆板之中亦可发掘神奇珍宝。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使用优质硬木、厚重石块和定制装饰物已成为建筑师们奉行的惯例。 足够的耐心和细密的调查不可或缺。Retrouvius的Adam Hills 已持续数年跟进西斯罗机场2号航站楼的拆除项目。他和机场管理人员联系密切,时刻关注该机场的地板的命运。这些地板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其材质是富含化石的石灰石,十分罕见。这些石材来自德比郡一个石场,目前被一个公爵购作地产,已经关闭。2010年,拆迁施工队终于动工,Hills先生手下的石匠们也加入其中,严格监视吊起200吨石材的全过程。出售这些石材用了一年半时间,其中有几块从哪儿来回哪儿去,被卖给了那个公爵。 整个“建筑抢救”行业起源于这样的想法,美好的事物最终会成为废品,哪怕它们曾经闪烁帝国光辉。据供职于行业情报机构Salvo 的Thornton Kay称,他说在1840到1940年间,英国进口了多于世界出口总量一半的原木,其中包括几百年树龄的原始林木,以建造公共建筑。如今这些建筑正在被拆除。 LASSCO的Reeve先生指出,生态可持续性方面的新关注正大力驱动着该行业的成长。富有创见的设计师以起用旧有材料为荣,不会着急联系现代石料供应商。曾经欧盟意图减少垃圾填满的规定给再利用旧有材料造成了政策压力。但是回收再生,与再次使用截然相反,常常是极大的浪费,可能意味着要把上好的木材粉碎制成木屑球以供燃烧。 最近欧盟新出台的政策在“废品等级”中将材料回收再利用置于回收再生之上,将会对各个建筑工地产生影响。这一政策有利于“建筑抢救”行业。尽管回收再利用很容易形成产业规模,“抢救”行业还需要具备鉴赏家的别具只眼。同时由于相关卫生和安全规定,指派工人前往繁忙的工地工作也变得愈发困难。 拆迁公司和“建筑抢救”商们其实拥有共同利益。拆迁队在拆除建筑时可以顺带回收金属和其他有价值的物件。出售这些物品所得的利润正好可以支付雇佣拆迁队的费用。理想情况下,“建筑抢救”公司需要时间来锁定必将被拆除的建筑,并且要赶在拆迁队施工之前。就在带领客户去看他的石材和红木样本的前一天,Hills先生接到Essex一家拆迁公司的电话,说他们正要拆除一个市政厅近2000平方米的罗德西亚柚木地板。那些包揽大工程的建筑师和开发商都可以给“建筑抢救”公司带来大单。不过,他们经常以为“建筑抢救”商们不过比收破烂的稍强一点。 建筑历史学家David Heathcote预计,假以时日,那些最出色的现代主义建筑必将需要修整,届时建筑师们就必须与“建筑抢救”公司套近乎了。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奉行“上帝存于细节”的现代主义信条,建筑师们为庞大建筑工程设计一次性物品还十分常见。野兽派则在消防栓等技术装备的装饰上花费了许多心思。几十年之后的今天,想为这些设计和物件寻觅替代品,要么花费巨资重新制作,要么就求助于“建筑营救“商。总之,Heathcote先生认为,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抢救产业在未来将会不断扩张。 但是该产业不会无限期扩张下去。上个世纪80年代,建筑行业已摸到窍门,使用薄如脆饼的镶板和百搭易用的纤薄地板。等到如今那些光鲜亮丽的商业摩天大楼到了被拆迁的年限时,即便最精明的建筑抢救公司也不会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在伦敦这样日夜不息地大都市中,嘈杂的建筑工地随处可见,但是所建之物都存之短暂,不会世代流传。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0-10 06:03 , Processed in 0.92527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