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自由与安全 世界上最致命的生物恐怖主义者 大自然比任何人渣更喜欢生物武器。人类最好的防卫是对之进行更多的研究,而不是相反 Apr 28th 2012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有些事情是最高机密。比如,因为公众有兴趣就该公布原子弹的设计图纸,这就没什么道理。然而,具有造成大规模破坏潜力的科学信息或许也能阻止这种破坏,这时如何决定就没那么容易判断。 就拿禽流感来说吧。自2003年以来至少有330人死于该症。这一人数听上去并不多,但该症确诊患者只有570例,死亡率高达60%。死亡人数仅限于此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只有直接与病鸟(通常是鸡)接触的人才会感染病毒、罹患此症。对所有其他人来说很幸运的是,这种病不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但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分别在美国与荷兰的两个科学家团队去年研究了这一课题。他们将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略作调整,产生了一种可通过空气在雪貂之间传播的新品种。而在这一类研究中,雪貂是人类的良好替代品。 这些科学家是出于纯科学目的进行这一研究的。他们联合使用了多种基因突变方式,最后生成了那些令雪貂致死的病毒;但这些方式全都是自然界中已有的。它们很有可能天然产生,造成流行病。这两个科学家团队预期会发生这种基因重组,强调了其风险;这就让疫苗研究专家有了先手之利,可以考虑如何对症下药,预防新的病毒品种。而且,由于他们指出了造成新品种的突变方式,这就会推动病毒监控工作,而此前人们对之时常有些漫不经心。 或者不如说:当他们获准发表研究成果时会有这些好处。但他们未获批准。美国与荷兰政府都觉得发生这种威胁的可能性不大;从他们的观点出发,两国政府看到了另一种威胁。他们担心有些坏人可能会重复这一实验来制造生物武器。因此,去年12月他们禁止这两个团队发表披露具体技术细节的论文。 流感的威胁是实在的。曾在1918-19年间肆虐的所谓西班牙流感传染了5亿人,五分之一的罹患者丧生。后来的流感大流行虽说没有这么严重,但每次都让人类社会元气大伤。而恐怖主义的威胁也是实在的。尽管过去100年并未发生过生物战,但许多国家曾就这一想法进行过试验。某些恐怖主义组织并非在政治上有什么特别的不满,而是笼统地憎恨西方;人们担心他们可能会纯粹出于仇恨而引发病毒传染病,造成对人类无法控制的残害。那么究竟谁正确?是那些想要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的科学家,还是那些想要阻止他们的政府? 就这一特例来说,或许那些研究人员是正确的。而且当局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这实在是他们的光荣。在世界顶级病毒学家、学术杂志编辑、安全专家、伦理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参与下,经过几个月的认真审议,美国政府4月20日转变了原来的立场(见另文)。在本期《经济学人》付印时,荷兰政府正在重新考虑他们的立场。 这样做的原因是:作为生物恐怖主义者,人类的水平远逊于自然。虽然美国安全部门通常会过于谨慎,但他们似乎也认同生物恐怖袭击可能性很低这种观点。研制生物武器需要有熟练的科学家,使用最先进的装置。即便如此,能否成功也很难预料,因此是难于控制的。某种致命的微生物可能在被制成武器之前就反噬它们的制造者。具有高超科学能力的奥姆真理教曾在1993年考虑过利用炭疽发动袭击;但他们两年后在东京地铁站发动最猖狂的袭击、造成13人丧生时选择的是神经毒气;基地组织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认准的是飞机。 与此相反,自然在这方面极有特长。从黑死病 [注] 到西班牙流感到艾滋病,细菌与病毒以恐怖主义者与独裁者梦寐以求的规模杀人。人们越是堵住科学家的嘴巴或是藏起他们的数据,他们就越是难以找到对付传染病的方法;这也可能会赶走年轻有为的科学家,让他们转而投入不那么困扰人类的平淡领域。 自然诞生的杀手 这就是说,当前自然的威胁大于人为威胁。美国当局敢于承认这一点确实很勇敢。如果真有生物恐怖暴行发生,他们肯定会受到追究。反之,因为“自然的行为” 是“上帝的意志”,所以人们更容易接受;过去人们就是如此。 但这一个事例强调了一个刚开始受人关注的问题。原子弹是物理学之子。神经毒气是化学之子。这是两门古老的、成熟的科学。生物技术是新的科学,人们尚不清楚它的潜力与极限。美国政府这次做出了正确决定。人们希望荷兰政府也会很快仿效美国。但包括政治家和科学家在内的每一个人都理应密切关注一项迅速改变的技术,以及风险平衡的任何变动。 [注] 这里的黑死病指14世纪中期发生在欧洲的鼠疫,估计当时欧洲约三分之一的人口丧生,总数达2500万人。 |
yannanchen 发表于 2012-4-29 08:41
SOME things are best kept secret有些事情是最高机密???
有些事情最好保密。 这里的best 是副词, 最有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5-1-5 12:27 , Processed in 0.08206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