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 德国央行,请注意倾听 如果欧元区死里逃生,德国必须忍受较高的通货膨胀 May 5th 2012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在应对欧元危机时,金斯•魏德曼并非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接下来的几年里,他无疑将是最为受人关注的人物之一。本周,他迎来了自己自担任德国央行行长的一周年纪念日。欧元区外围经济体何时恢复以及如何恢复经济增长将决定欧元区的未来。再笼统地说,就是这些外围经济体渡过危机的能力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魏德曼以及他所领导的德国央行是否愿意让德国承受较高的通货膨胀。 要求一位举足轻重的银行家接受较高的通货膨胀如同要求一位红衣主教容忍更多的罪恶。在德国,情况更是如此。物价稳定的重要性深深植入到这个国家的国民神经中。大多数时候,德国人的直觉是正确的。容忍较高的通货膨胀毫无疑问是危险的。再次收缩钱袋子定是困难重重。但是德国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必将要接受充满些许的泡沫物价。无论是从整个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计算来看,还是从该货币联盟的再平衡增长机制来看,都要求德国接受较高的通货膨胀。如果德国央行拒绝接受,单一货币很可能分崩离析。 我们可以做一些数学计算。整体上说,目前欧元区通货膨胀率维持在2.6%,德国是2.1%。平均来看,整个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远远高于欧洲央行所设定的通货膨胀率接近低于2%的目标。但是,通货膨胀的后果许多还是暂时性的,作为许多国家实施财政紧缩计划中的一部分,较高的石油价格以及提高的增值税所带来的影响远非如此。如果将这些一次性措施清除,那么欧元区潜在的物价压力就会有所降低,并且可能会逐渐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到2013年,欧元区达到1.5%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会远远低于欧洲央行设定的目标。 欧元区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将会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欧元区外围经济体所实施的反通货膨胀政策。这些国家所实施的财政紧缩和紧缩信贷政策将会降低工资和物价。由于这些经济体加起来占到整个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左右,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只有这一单一货币范围内的健康经济体,特别是德国,接受相对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欧洲央行才能实现它所设定的整体通货膨胀率2%的目标。 较高的德国通货膨胀同时还将有助于外围经济体重新恢复其竞争力,其债务危机也不再恶化。大幅提升欧洲外围国家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就是生产力的较快增长,但是相对成本的转移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德国的物价一年上升3%,并且外围国家的物价保持不变,那么像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这些国家的成本相对于德国就会提高。如果德国的通货膨胀率较低的话,那么外围国家可能要话数年时间,彻底地调整通货紧缩。从政治角度说,那无疑是玩火自焚,而如果加重了这些国家债务负担,会使这些国家的财政问题更加雪上加霜,欧元区的厄运更是难见天日。 为了避免这种结果,欧洲央行应该降低利率,放松货币条件,并且如果有必要的话,印制钞票,购买债券,即使德国物价涨幅超过2%。而非打压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德国央行应该扮演一个适当角色,对这种结果持欢迎态度。魏德曼应该支持欧洲央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然后集中精力降低国内较高的通货膨胀带来的后果。 他有两个工具实现这些目标:威望的讲坛和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例如要求各大银行提高资本或针对抵押贷款采取紧缩政策。与许多其他国家一样,德国也正在制定措施,以允许其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打压信贷和资产泡沫。 应对危机 眼下,魏德曼应该专注于名望讲坛这个工具。必须要坚定立场,确保德国央行能够维持物价稳定,并且一定要明确表示,针对欧元区整体上的物价稳定,会采取相关措施。几年的滞涨后,较高的工资是一个好景象——他应该基于这个角度考虑德国的通货膨胀。并且他必须要击破那些有关资产泡沫的杞人忧天的谈论。毫无疑问,德国房地产价格已有所回升,但是相对于收入和租金,房价已经贬值了20%左右,很难再算是泡沫。 市场没有泡沫是魏德曼没有过早动用宏观审慎工具的另一个原因。由于没有明显的金融资产被过度利用,所以没有必要严格约束德国各大银行,特别是由于针对其的任何限制,比如快速降低向外围国家贷款,都将会使欧元区的形势更加难以解决。如果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未来几年依旧宽松,德国在某种程度上必定会担心出现泡沫。但是那样的担心还非常遥远。处于核心地带的银行家应该在危机到来前就已万事俱备。而不是等到危机到来时,还没做什么准备。 |
终极奔跑者 发表于 2012-5-9 21:29
The IMF expects overall euro-zone inflation of only 1.5% in 2013, quite a bit below the ECB’s targe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4 19:23 , Processed in 0.07691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