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制造商 起步未久 什么时候中国能够推出一款广受欢迎的汽车品牌? May 5th 2012 | BEIJING AND TIANJIN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距离北京3小时车程的天津是长城汽车的新组装厂所在地。横跨厂房外墙的一幅横幅上写着这家公司的座右铭:“与日俱进。”厂房内到处都是以“丰田生产模式的精神”激励工人的标语牌。这里看上去机器比人多:中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已不再便宜了。一排排硕大的机器人焊工让跟他们在一起的人类焊工看上去小得可怜;它们在金属笼子里,看上去好像怕它们逃跑似的。它们干活时毫无顾忌地发出嘎啦嘎啦的响声。 长城汽车的老家在天津西面的河北省,在那里已有三座工厂,年产汽车50万辆;而天津的这座工厂完全建成投产时的最高年产量为100万辆。中国去年的汽车销售量为1850万辆,稳居全球之首,远远超过位居第二的美国(1310万辆)。跟在中国的其他本国和外国的汽车生产厂家一样,长城汽车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国内汽车市场还会继续扩大上面。由于国家刺激政策的推动,2010年的销售量比2009年剧增32%。在该政策结束后,去年的销售量增长只有可怜的2.5%。但人们期待今年的销售量或许会递增5-10%。 长城汽车在中国十大汽车制造商中屈居末席(见图表1),但它生产的皮卡和休闲越野车(SUV)已经出口到了澳大利亚、意大利和几个相对贫穷的国家。它生产的骏马牌双排皮卡刚刚成为在英国销售的首批中国品牌汽车,但比它将与之竞争的日本类似皮卡便宜好几千英镑;英国《汽车杂志》(Autocar magazine)认为,这种车总的来说比其竞争者好得多。 如同日本和韩国在使自己成为汽车生产国时发生的情况一样,中国汽车也必须忍受别人对它们的设计、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嘲笑与排斥。这种情况现在似乎正在改变;中国车主长期以来将拥有外国车作为地位象征(当前中国时政最为热传的流言之一是一位中国衙内开宝石捷超速被罚款的故事。),但他们的态度也在转变。 权威人士在本周闭幕的北京汽车博览会上的一致意见是:与它们在此前各届博览会展出的仿制西方汽车的粗劣产品相比,中国最新的汽车品牌车已有长足进步。一位身穿皮夹克、脚踏运动鞋的青年男子正在长城汽车的展台上细看一辆休闲越野车。他说他父亲已经有了一辆奥迪A6(一种德国产大型轿车),但让他来找一辆家用轻便车。看来中国品牌现在值得一看了。 外国品牌车在中国销售的轿车和轻型卡车中超过一半(见图表2),其中大多是由中国国内的中外合资企业生产的。这些企业中有中国厂家参股,但由外国合伙人提供技术与设计。长城汽车没有外国合伙人,这种情况在中国汽车制造商中很少见。 也跟大多数中国汽车制造商不同的是,长城汽车基本上是民营企业,因此无法享受政府和国营银行对国企的优惠。但没有这样的拐棍却让他们更加努力。长城汽车副总裁邢文林说他们分别用了5年与10年时间在澳大利亚和英国建立了销售网。 一成一败 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中国的轿车年产量不到3000辆,只能勉强满足政治阶层精英人士在宴会间穿梭的需要。1989年中国只出口了6辆汽车,现在它的汽车工业雇用数以百万计的员工。有些中国的一流厂家——包括上汽集团、吉利汽车、奇瑞汽车、江淮汽车和长城汽车——正开始在国外推出品牌,打入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的速度尤为迅捷。去年他们差不多出口了90万辆轿车。 所以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成功,对吧?但与中国政府的宏图大志相比,成功还微不足道。正如戈雷格•安德森(Greg Anderson)在他的新书《指定的驾驶员:中国是如何计划统治全球汽车产业的》中指出的:中国政府计划人员曾希望,他们能在2010年以前像美国和日本那样拥有“三到四个具有全球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公司”,而且这些公司有自己的成功品牌与技术。但该书注意到,迄今为止,“甚至最具创新精神的中国独立汽车制造商还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仿制、压低成本与公关,才能给人以创新的表象。” 日本与韩国当年禁止外国公司进入它们的国内市场,让消费者只能看到本国汽车的存在,以此使汽车制造业起步。中国则允许外国汽车制造商进入,但条件是他们必须与本国汽车制造商合伙经营。过去的想法是:中国汽车制造商现在应该已经学到了第一流的汽车生产诀窍,因此应该已经到了踢开外国合伙人单干的时刻。 但这种情况并未发生。安德森认为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国有企业领导把他们的工作看成向更高层政治职务进军的踏脚石,而且在大约五年后得到了提升。因此他们的动机是在短期内建立生产基地,而没有着眼于扶持研发,为更长远的成功打下基础。 比以前安全了,但还未臻理想 市场研究公司J。D。Power对中外品牌汽车的机械故障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国产品牌汽车的可靠性还不如外国车,但差距正在缩小。几年前中国曾试图向欧洲出口汽车,但视频网站播放了这些汽车在碰撞测试中的可怕失败,于是市出口企图惨遭碰壁。但去年11月,上汽和吉利的样车在一家欧洲汽车安全中介那里进行的碰撞测试中成绩优异。尽管如此,要改变驾驶员们认为中国车品质低劣的成见绝非一蹴而就之事。 中国的一些大型汽车制造商已经意识到,市场上有大量国外技术与设计天才正在代价而沽,因此花大气力做重复工作毫无意义。上汽购买了英国原来的国有汽车制造商罗孚(Rover)的一部份,并正在利用该公司的设计者来研发有前途的新型车。吉利从福特手中买下了沃尔沃(Volvo);现在他们既能进入广阔的中国市场,又拥有沃尔沃的技术和形象塑造悟性支撑的强大供应链。上汽的新型车则以他们从另一家瑞典高档汽车公司萨布(Saab)(现已破产)购入的技术为基础。 正如日本和韩国汽车制造商曾经做过的那样,中国汽车制造商也在雇用欧洲设计师来让它们的新车与众不同。预测公司HIS环球透视的林海滨认为,他们现在最大的弱点是车型,而不是技术或产品质量。用汽车行业中的行话来说,还没有哪家中国汽车公司研发了自己的“设计语言”,这一点只要想想宝马那种独具一格的外观就清楚了。 中国品牌的汽车固然在进步,但外国品牌的汽车也同样如此。发达世界的汽车制造商正向他们的汽车中引入越来越新颖的导航系统、娱乐设备和安全装置。福特亚太地区总裁韩瑞麒(Joe Hinrichs)认为,拥有智能电话与电脑的中国汽车消费者正在搜天索海,遍寻最佳产品,并一心拥有之。与此同时,全球汽车制造巨头们纷纷采用了可在其上建造品种繁多的各种车辆的标准“平台”;另外考虑到中国日益上涨的工资水平,因此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成本优势正逐步遭到蚕食。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本国市场中占有额一直不足一半,由于上述原因,他们最近在与外国厂商的市场争夺战中节节败退的趋势可能还会继续。 与美国一样,中国的国内汽车市场主要由几大厂商瓜分。但在这些巨头之下还有几十家小些的厂商,它们遭受了新车降价(2004年以来的总降价幅度已达30%)与更为严格的排气量规定——因此需要在技术上大量投资——的打击。最为弱势的厂家被关闭或吞并是合理的。安德森注意到政府已多次开始进行行业整顿。但无论中央与地方的官员都担心由此造成的失业会影响社会安定,因此整顿一直收效甚微。 谁也不知道中国的汽车市场最终会有多大。对饱和年销售量的估计在2500万辆于7500万辆之间。如果连积极进取的道路修建计划都无法压抑持续增长的交通拥塞,对汽车的需求将会减弱。高企不下的进口石油价格可能会迫使政府更进一步限制公众自驾汽车出行;但至今政府以电动汽车代替汽油机汽车的宏伟计划尚未奏效(见另文)。 中国政府实现其称霸世界汽车市场幻梦的那一天似乎为时尚远。但每一年都有更多的中国消费者发现,他们有成为“四轮阶级”的经济实力,而且没有任何东西能遏制他们购买汽车的决心。中国向汽车时代进军的号角才刚刚吹响。 |
nayilus 发表于 2012-5-10 03:48
Autocar magazine reckons it stacks up pretty well against its rivals.
这里不是好得多
而是和竞争者比 ...
contrary 发表于 2012-5-10 22:44
Banks of beefy robot welders, constrained in wire cages as if to stop them escaping, chug away relen ...
juliet_feng 发表于 2012-5-11 16:56
Great Wall only just makes the top-ten list of Chinese carmakers 應該是 不久前才躋身中國十大汽車製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4 03:54 , Processed in 0.08194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