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战时经济 民主阵营的武库 “年薪1美元”的员工及其成就 May 19th 2012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她的祖国需要她 《铸就自由:美国经济如何赢得了二战》 亚瑟·赫尔曼(Arthur Herman)著,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出版,413页,售价28美元,点击Amazon.com网购。 “除了选美皇后、百万富翁、可笑的记录和好莱坞,美国算个啥?”阿道夫•希特勒1940年这样问。现在回头看,这几乎可以算二战期间人们提出的最愚蠢的问题了。但当时情况看来并非如此。正如赫尔曼在他的这本二战历史著作中告诉读者的那样,当希特勒嘲讽美国最瑰丽的光环时,美国经济刚刚经历了一次二次萧条(不是二次探底)。但这个国家濒死的军工产业却依然能以浩瀚无匹的力量回应了弗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对武器的召唤。 作为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智囊学者,赫尔曼援引的生产统计数字至今仍让人震撼不已。战争准备在仓促间蹒跚起步,但到了1941年,当德国和日本先后入侵俄罗斯与偷袭珍珠港美国海军基地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到1942年年底,美国的战争物资产量已经超过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大轴心国的总和。到1944年,美国每5分钟就能生产一架飞机,每天能让50艘商船下水,每个月能让8艘航母投入战斗。 有人认为这样的胜利是持干涉主义理念的罗斯福政府独裁的结果。赫尔曼是凯恩斯理论的坚定反对者,他对此嗤之以鼻。反之,他时常引用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的自由市场理念支持自己的看法:是逐利的动机促成了美国大规模生产的壮举。 在他书写的历史中,创造经济奇迹的英雄多为移民或中学辍学者,而且经常是移民中的中学辍学者。其中有两位英雄的成就远超侪辈:一位是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高管威廉姆•“大比尔”•纳森(William “Big Bill” Knudsen),他十几岁时曾是哥本哈根一家自行车公司的职员;另一位是亨利•凯泽(Henry Kaiser),他16岁开始工作时是纽约州尤蒂卡市(Utica, New York)一家服装店的游动推销员。纳德森四出猎头,找寻企业创新者,说服他们放弃工薪与额外收入去华盛顿,跟他一样做“年薪1美元的员工”。凯瑟尔则从洛克希德、贝克特尔、克莱斯勒、波音和通用电气(Lockheed, Bechtel-McCone, Chrysler, Boeing and General Electric)这样一些声名显赫的大公司中招募人员,成立了一支万能团队。该团队生产人们需要的一切,从大坝到坦克到舰船到钢铁。两位高管的年薪都是1美元。 大企业光靠自身是无法成功的。它需要小企业的帮助。例如波音的B-29轰炸机的40540种部件大多由1400个分包商提供。美国研究所(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America)鞭策这些企业努力工作。一份题为《您的企业要投入战事》的小册子敦促读者考虑从吸尘器转产防毒面具零件。或者从鞋子转产钢盔内衬。或者从剃须刀转产炮弹起爆管。 对此倍感惊讶的人中包括约瑟夫•斯大林。1943年在德黑兰会见罗斯福和丘吉尔时他曾提议为“美国军工生产”干杯,因为“如果没有它,我们一定已经失败了。”与他同为暴君的希特勒的言辞有多愚蠢,他的言辞就有多睿智。 |
contrary 发表于 2012-5-19 11:41
冒泡 汤兄悄悄地发文 不厚道啊~~
Freedom’s Forge: How American Business Produced Victory in World Wa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4 01:28 , Processed in 0.09370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