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ECO中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ECO中文网 门户 优秀译文推荐 精粹 查看内容

[2005.12.20]利率与情感

2012-5-26 22:26| 发布者: migmig| 查看: 19333| 评论: 32|原作者: dqzxf

摘要: 在20世纪初的文学作品中,书中人物如何谋生?
简•奥斯丁小说中的个人理财

利率与情感

在20世纪初的文学作品中,书中人物如何谋生?

Dec 20th 2005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2005年12月20日,《经济学人》打印版

“一年有一万镑的收入,可能还要多!阔得简直像个皇亲国戚。”班纳特夫人闻听女儿伊丽莎白与达西订婚的消息后,其狂喜之情溢于言表。就像简•奥斯丁的其他小说一样,《傲慢与偏见》描述的是性与金钱。但奥斯丁在小说中对性与金钱的描述与现今的鸡仔文学截然不同。在她的小说中,男女主角们连手都不碰一下,更不用说接吻了。他们的财产与收入状况在求爱过程中的重要性毫不逊于他们的个人品味与外貌长相。

奥斯丁小姐绝非贪图钱财的势利小人,她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典型女孩而已。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有关财富的问题理应成为讨论的热门话题。在19世纪,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寡主要是以他拥有多少土地来衡量;而在20世纪,变成了他拥有多少金钱。奥斯丁小姐1796年开始写作《傲慢与偏见》,1817年在写作《桑底顿》时撒手人间。在那个年代,提到地产与金钱(或如她同时代人们的叫法,将用于投资购买公债的钱称之为“基金”),人们就会认为不够儒雅,让人感到不快。在这种观念转变的动态平衡*之中,打下了大英帝国商业繁荣的基础,也为奥斯丁小姐的小说提供了大量幽默而富有戏剧性的素材。


嬁菡女士是桑底顿这个地方的元老级人物,她道出了当时的社会秩序*:

至于继承了大笔财富的女人那可是难得一见!自打桑底顿成了公共领地后,我们这个地方还不曾有过这样的女人,甚至继承了部分家产的女继承人也不曾出现过。这个小镇上迁来的人口是一家接一家,但据我所知,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家庭拥有房地产、土地或公债。拥有公债也许能算上是拥有一种收入,但绝对算不上拥有不动产。教士、从伦敦城中来的律师、领取半薪的退役军官和继承了亡夫遗产的寡妇们也许会拥有房地产。但这样一些人又会为本地带来什么好处呢?

小说的作者通过嬁菡女士的话贬斥了社会地位与自己类似的人们,显得既幽默又辛酸。作为一个牧师的女儿,奥斯丁小姐的后半生依靠亲属生活。她深知财富是生活的唯一真正保障。

但财富从何而来呢?答案是英国商业财产的不断增长与政府收入的持续下降。从1720年的南海泡沫事件*到19世纪40年代的修建铁路大热潮,实际上参与投资的只有政府债券。1801年伦敦证券交易所成立时,参与交易的有价证券只有政府债券。直到1822年,境况依然如此。靠运气与巧妙的运作,英国政府设法为19世纪不断爆发的战争募集到了数字惊人的战争经费。这些举措不仅没有损害英国的商业,而且充分挖掘出了英国的商业资源,使英国能够应对新的挑战。

这种资金运作的关键是建立了保证投资者利益的政府发行债券机制。当威廉与玛丽在1688年重新建立新教徒的君主制时*,议会既想募集足够的资金以支撑王室的运作,又想获取对这笔支出的控制权。而发行政府债券就能一举两得。议会批准的税收总额刚好能够支付一定数额的政府债券利息——议会批准的第一项税收法案征收的税额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然后议会又批准逐渐增加一点税额,以偿付债券本金。王室从这笔“基金”中借款非常容易,但要超过基金的总额限制就很难了。通过这个办法,英国政府债务空前稳定。1715~1770年间,法国政府五次食言没有偿还欠债;但英国连一分钱的利息都没有拖欠过。

最为幸运的是出现了南海泡沫事件。为使发行的公债更加廉价,英国政府偶然发现,将债券发行与特许贸易权捆绑在一起是一个好办法。通过这个办法,政府可以一毛不拔,但却能让投资者掏腰包,以非常低的利率购买国债。在1693年,政府债券的现行利率是14%。而到了1698年,政府说服东印度公司以8%的利率购买了一千万英镑的政府债券。其得到的回报是延长了特许贸易权。这样的交易条件当然对政府各大臣们非常具有吸引力了。1711年,英国政府又向南海公司举债一千万英镑,交换条件是,南海公司对西(班牙)属南美拥有独家贸易权。到了1719年,南海公司提出买断英国全部国债经营权的计划。英国政府批准了这项申请。



但南海公司的高管们既贪婪又昏庸无能,这对后代英国人而言真是一件幸事。他们马上开始商议如何提高自己的股份收益。他们采取的方法是夸大南海公司的贸易与国债经营权的估值。这个方法使商业网站型的投机泡沫迅猛膨胀起来。泡沫破裂后,英国政府放弃了由一家公司买断国债经营权的做法。政府采用的新方法是发行面向更大范围购买对象的新国债。

英国政府最初试探性地采用了发行年金债券与发行彩票的方法,但效果总的来说令人失望。因而政府又推出了“汤鼎氏养老金制”。这是一种多人共同购买的一组年金债券,但由少数几个最后的生存者分享收益。尽管这种债券如同个别彩票的发行那样,经常使用贿赂的方式来推销,但起初并没有多少人购买。

英国政府的自慰

1751年,亨利•佩勒姆的辉格党政府从以往发行政府债券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推出了一种世纪债券:年息为3%基金债券。这是一种每一百英镑票面价值能获得3%年息的债券;而这种债券又成了以往发行的一系列债券的偿还基金,因而得名。这种债券没有约定还本到期日。从理论上讲,购买者可以永远获得3%的年息。

在1751年,通过这个基金偿还的政府债务只有七千万英镑多一点;而到了1801年,这个数字攀升到了4.5亿英镑。在这期间,政府发行了3.15亿英镑的公积金债券。由于这种债券要支付的年息很低,因而诺斯勋爵*对之青睐有加。他声称较低利率的债券更好一些,因为“加在老百姓身上的负担是要偿还利息,而不是偿还本金。”据说诺斯勋爵批准发行了一系列票面价值60英镑左右,年息为5%的基金债券。他认为以票面价值出售,贴现率为3%债券的价值比贴现率为5%债券的价值更高一些,但其理由尚不明了。

然而,当小威廉•皮特*在美国独立战争与拿破仑战争结束的这段时间内试图削减政府债务时,他发现了贴现债券的不利之处。从理论上讲,政府可以100英镑的票面价格收回基金债券,从债券收回溢价中受益。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却是让债券持有人发了一笔横财:几乎让他们的本金及利息翻了一番。皮特转而发行一种偿债基金。用政府的年度税收从市场上购回贴现债券。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偿债基金的机制继续运作,只是方式益发古怪了。当这一系列战争结束时,英国政府为偿债基金所借款项全都来自于购买偿债基金的同一个市场。而且自欺欺人地认为,将利息所得重新投资于偿债基金发行的债券上,就能获得足够偿还国家全部债务的复利。

简•奥斯丁时代的金融市场很简单,这一点毫无疑问。但当时的金融市场已经非常健全。对于可交换的付息有价证券而言,这个市场是无法取代的,而且为大众所需。商人们将闲置的现金用于购买这些基金。没有这些基金,闲置的金钱就无法生息。通过购买基金生息,英国的商人们获得了盈利,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贸易竟争能力。一些地主将土地卖掉来购置基金;然后又将购置基金获得的利润用于购买土地。通过这种土地与基金间的反复运作,他们寻求获取更大的回报。而其他一些人则将基金视为在没有可种植土地的情况下保持财富的一种新方式。

从投机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活跃的市场。早期的政府债券没有约定还本期限,这样就确保了任何利率的变化都能完全体现债券的资本价值。债券利率的变化接着又反映了总的外交形势,特别是军事形势。当大英帝国赢得了一场战争的时候,投资者们就会预期政府将停止发行新的债券,他们就会通过偿债基金购买以前发行的债券,债券的利率就会下降,债券的资本价值就会上升。当英国军队打了一场败仗时,投资者们就会预期政府将发行新的债券,就会出现与前述相反的利率变化。如果利率交替出现这两种变化,人们就无从获得明了的信息:没有人知道战场的形势到底如何。

一名官员带着伪造的官方报告从朴次茅斯匆匆赶往伦敦,宣称已经攻陷了巴黎,大败了拿破仑的军队。就在政府债券的一片上涨声中,他的同伙此时就在咖啡馆内抛出手中的债券,净赚了约一万英镑。即使获取了完全可靠的信息,早期市场的反映也并非总是如一个今日的交易者所想象的那样。从理论上讲,各种债券的价格变化趋势应该是围绕一个总的市场利率而趋同。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皇家交易保险公司的威廉•福尔曼就指出:“不同债券的现行价格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显然,这表明在有钱人中,能够洞悉市场变化的人不多。”投资者也总是担心政府也许会负债过重,因而造成不可避免的市场崩溃。

绝望者与信心满满之人,贪婪者与那些只是懒于耕作的农夫们都汇集到皇家交易所附近的咖啡馆里进行交易。托马斯•摩帝马在他的《皆为掮客,又名交易港导游》一书中描述了这种场面:
“这里熙熙攘攘,传播着各种消息,争吵声不绝于耳。有各种债券价格的报价声,有点名之声,有喊着买进卖出的声音,等等,等等。混乱不堪的景象昼夜不断。

当咖啡馆中的债券交易向所有人开放后,债券经纪人和银行家开始大量涌现。他们为那些不愿亲自到这些人声嘈杂的场所来进行交易的人们提供服务。简•奥斯丁最喜欢的哥哥亨利也开始创办了他自己的银行。当这个生意失败后,他又返回到家庭事务中,成了一名牧师。1801年,伦敦证券交易所成立了。规定只有交易所的会员才可以参与交易,目的是为了规范交易市场的秩序。交易所特别禁止那些在交易中的食言者获取会员资格。

在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尾声中,英国政府的负债总额达到了7.45亿英镑。这种状况不但没有带来巨大灾难和国家破产的局面,政府债务的增加反而提升了更多人参与债券投资的渴望。当英国政府停止发行新债券,并通过偿债基金回购以往发行的债券时,投资者们在19世纪20年代先是转而购买外国政府债券,然后是购买新兴的资本密集型公司的股份,如引领了19世纪工业化进程的铁路公司的股份。保守地说,这两种市场的风险都极高。投资者们购买的外国政府债券中,甚至有一种完全虚构的国家——博雅斯*的政府债券,而大多数新兴风险企业也都破产了。

但那时的债券市场容量已经具有相当规模,足以消化掉这些损害。而且债券市场还在不断壮大,支持了从那时开始的经济繁荣。尽管存有争议,但此时的债券市场仍有不足。正如简•奥斯丁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一书中所言:“世上堪充佳配的丽人虽不缺乏,但可惜的是广有家资的男人却不多见。”


注释1:shifting balance theory 动态平衡理论:
赖特(S.Wright)于19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个进化理论,指处于适应平衡状态的群体,个别亚群体在随机遗传漂变的作用下可以跨越适应性低谷而达到新的适应性平衡状态,新平衡下的亚群体通过个体扩散而使其他亚群体也平移到新的平衡状态。这个过程最终可使一个物种的所有群体平移到新的适应平衡状态。

注释2:Social order 社会秩序
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道德规范、法律规章,表示动态有序平衡的社会状态,是社会学范畴。

注释3:光荣革命
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了全国范围的内战,在交战双方妥协的条件下,1660年查理二世建立了复辟王朝。1685年,詹姆斯二世继位,意图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统治,另外由于王位继承等原因,遭到了英国各个阶层的一致反对。在反对恢复天主教问题上走到一起来的各派代表在1688年共同作出决定,废黜詹姆斯二世,迎立他新教徒的女儿玛丽和其夫荷兰执政威廉为英国女王和国王。1688年11月威廉率军登陆英国,詹姆斯二世出逃法国,1689年2月威廉即英国王位,是为威廉三世。这就是1688年革命。这场革命没有流血即获得成功,因此历史上称之为“光荣革命”。革命后,英国议会颁布包括《权利法案》在内的一系列法案巩固了革命的成果。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此后,新教成为英国国教,王权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英国初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走上近代国家宪政之路。

注释4: Lord North 诺斯勋爵(1732-1792)。英王乔治三世的宠臣,1770年至1782年出任大不列颠王国首相,是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人物。

注释5:William Pitt the Youger,小威廉•皮特。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政治家,两度出任英国首相。他是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第一次担任首相时为24岁。同时他也是英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首相之一,两任首相任期加起来将近19年,仅次于第一位英国首相罗伯特•沃波尔(Robert Walpole)。

注释6:格雷格尔•麦格雷格尔(Gregor MacGregor),苏格兰军人、冒险家、殖民者。曾为南美独立战争而奋斗。他还是一名机敏的骗子。
1820年回到英格兰后,他声称自己是博雅斯(Poyais),一个虚构的国家的主人、并精心打造了一本旅游指南。书上描绘了岛上的环境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他的精彩骗术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和殖民者前往这个岛国,一群群人受骗上当。甚至最后,他还制订了一部宪法,并将自己定为这个共和国的主人。因欺诈罪被审判后,这位骗子还在向欧洲贵族们销售这个虚无国家的土地。
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kevinchen4me 2012-5-26 22:40
楼主真大神,比我那个翻译得好多了!!!膜拜
引用 yannanchen 2012-5-26 23:33
19th century---20世纪?我觉得是19世纪
at the turn of 19th century---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我觉得是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
本文提到的两个具体年代 1796年, 1817年, 前者属于18世纪, 后者属于19世纪。区区两个实例, 就足以证明。
引用 yannanchen 2012-5-27 00:01
Mrs Bennet's reaction to her daughter Elizabeth's engagement to Mr Darcy is telling

tell·ing (tlng)
adj.
1. Having force and producing a striking effect.
2. Revealing previously unknown information.
引用 yannanchen 2012-5-27 00:10
chick-litterateurs
专事描写单身年轻女子的作家
引用 yannanchen 2012-5-27 00:14
Landed wealth, which dominated the 18th century, was being supplanted by monied wealth, which came to dominate the 19th
18世纪占支配地位的土地资产,正在被行将于19世纪占支配地位的金融资产所取代。

引用 yannanchen 2012-5-27 00:16
Miss Austen's peers
不一定是同时代的人(contemporary), 而是同地位的人
引用 yannanchen 2012-5-27 00:25
land and money (or “funds” as Miss Austen's peers called their investments) stood in rough and uncomfortable equality. In this shifting balance lay the foundations both of the Anglo-Saxon world's commercial prosperity and much of the drama and humour of Miss Austen's books
land and money stood in rough and uncomfortable equality.
这句话说的是:其时金融资产还未取代土地资产的支配地位, 两者势均力敌, 这个平衡是暂时的因此是“不自在的”, 这个平衡充满着争斗因此是“艰难的”
不自在又艰难的平衡,又称shifting balance (随时会破坏的,随时会失衡的)平衡。
引用 yannanchen 2012-5-27 00:46
it is not one in an hundred of them that have any real property, landed or funded—an income perhaps, but no property.

这里的landed or funded 是后置定语, 相当于 landed real property, or funded real property。 只有两样财产, 不是三样。
an income perhaps, but no property 也许仅仅有收入, 但是没有财产。
收入不同于财产。
Clergymen maybe, or lawyers from town, or half-pay officers, 这些人靠的是收入。
or widows with only a jointure. 这种寡妇, 如果根据遗嘱, 不能支配本金, 只能取用利息, 靠的也不是财产, 而是利息收入。
引用 dqzxf 2012-5-27 05:03
yannanchen 发表于 2012-5-27 00:10
chick-litterateurs
专事描写单身年轻女子的作家

 “鸡仔文学”:在英美出版界,有一个专门的流派,称作“鸡仔文学”(chick lit)。英美俚语将年轻女郎统称为“小鸡”。所谓“鸡仔文学”,即是由女性为女性撰写的世情小说的总称。自《BJ单身日记》与《欲望城市》掀起全球风暴以来。英美畅销书市为前所未有的粉红潮流所席卷。鸡仔文学大行其道,也不过是近十年间的事情。将其称作是“世纪末现象”并不为过。1998年英国美女作家海伦·菲尔丁(Helen Fielding)的《BJ单身日记》的热销,为此英伦风暴掀开了头幕。紧接着,次年在美国纽约,梅莉莎·班克(Melissa Bank)的小说《少女渔猎手》便问鼎畅销榜。一系列“美女作家”的连环出世,形成了英美流行文化界的新现象,即粉红潮流。由“鸡仔文学”(chick lit) 到“鸡仔戏”(chick flicks),仅是出版媒介顺其自然地扩张罢了。这些以英美式“布波(布尔乔亚和波希米亚)”文化为主,女性视角为辅,不同的类型语调的都市女性文学,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侵袭入不同语言载体之中,逐渐形成了一股大气候。   这些故事,当然保留着英式独身日志式俏皮话与荒谬场景的情节轮廓。但是它又形成了一种多流派的阵容,譬如在其旗帜下又涌现出了悬念式、言情式鸡仔小说,甚至还有为中老年妇女推出的“母鸡文学” (hen lit)和为基督徒出版的的教徒鸡仔文学(Christian chick lit)。   英式鸡仔文学的掌门人,譬如伊莎贝尔·伍尔芙,加卡罗·马特修斯,莉莎·朱厄尔,温迪·霍顿,安娜·迈克尔斯特都是精力旺盛的一帮,几乎年年有新作问世,譬如马特修斯刚刚推出了新作《有你无你》(With or Without You),霍顿前不久推出了《巴思的太太们》(Wives of Bath)。   近年来“职场八卦”与“异族妞”的鸡仔文学体开始盛行。前种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康奈尔毕业的劳伦·维斯贝格尔。此人曾为时尚杂志《Vogue》美国版的总编安娜·温特的私人助理。后来她撰写了《穿Prada的女魔头》(译林出版社有中译本),讲了一些时尚界的八卦。此书让她一举成名。今年的维斯贝格尔开始走“白领日志”路线,推出了一本叫作《成圈成套》(Everybody Worth Knowing)的小说,书中充斥曼哈顿上层社会的夜生活场景。“异族妞”的代表人物特丽·麦克米伦也不是省油的灯。她早在1992年就推出了畅销小说《待到梦醒时分》(Waiting to Exhale),此书开启了异族女性小说的风尚,并被改编成电影。近日她有出版了世情小说《中断一切》(the Interruption of Everything),又是一本讲述现代美国黑人家庭生活的力作。另外一位要提及的“异族妞”是拉丁裔的美国作家阿莉莎·罗德里格斯。此人长期任《洛杉矶时报》拉丁音乐的乐评,2003年推出了处女作《下流姑娘俱乐部》(Dirty Girls Social Club)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今年又有新作《与郎共舞》(Playing With Boys)问世,走得依旧是拉丁都市女郎故事的路线。   今年夏天,在鸡仔文学领域的新气象是美式悬念小说振兴。近些日子相继有一批名目相似的小说被推广于世。它们糅合了“异族妞”与“情节剧”等的种种特质,配以黑色片式的题目。譬如克拉·戴维斯的异族奇幻故事《Sex, Murder and A Double Latte》与托莉·凯琳顿的混合《我的巨型希腊婚礼》《逃跑新娘》《纽约重案组》为一体的《Sofie Metropolis》。有一本九月杀青的新书颇有为鸡仔文学正名的味道。此书名为《与傲慢与偏见调情》(Flirting with Pride and Prejudice),编者为新进鸡仔派作家珍妮弗·克茹丝。此书收集了数位畅销女作家对奥斯丁小说《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并将奥斯丁比作是鸡仔派始祖。文辞颇具煽动性,是本妙趣高过学术性的书。值得奥斯丁爱好者抓来看看。
——摘自百度百科
引用 dqzxf 2012-5-27 05:34
yannanchen 发表于 2012-5-27 00:14
Landed wealth, which dominated the 18th century, was being supplanted by monied wealth, which came t ...

资本主义是资本为主体的社会制度。而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财富与资产应该有区别。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这种分化,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一方面,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化为资本。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强制地使劳动者同他们的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而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全部过程的基础。其产生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从而既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又给它造成了商品市场。剥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历史在不同国家带有不同的特点,经历不同的阶段。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也标志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形式的变换,即由封建剥削变成资本主义剥削。资本原始积累还包括对殖民地的侵占和掠夺,以及其他利用国家权力的暴力手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权、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为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了道路。
引用 yannanchen 2012-5-27 06:54
The key piece of skill was the mechanism of “funding” that secured interest payments这种资金运作的关键是建立了保证投资者利益的政府发行债券机制。

这里的interest 显然是利息
引用 yannanchen 2012-5-27 07:15
Early flirtations with lotteries and annuities were generally disappointing. So were “tontines”, a sort of group annuity in which many paid into a general pot, and the last few survivors split the income. What did sell, hesitantly at first, were bonds—albeit ones which were often sweetened with “douceurs” like a lottery ticket or two.英国政府最初试探性地采用了发行年金债券与发行彩票的方法,但效果总的来说令人失望。因而政府又推出了“汤鼎氏养老金制”。这是一种多人共同购买的一组年金债券,但由少数几个最后的生存者分享收益。尽管这种债券如同个别彩票的发行那样,经常使用贿赂的方式来推销,但起初并没有多少人购买。
基本上理解错所以翻译错。
So were “tontines=tontines were also disappointing
What did sell were bonds, although they were sold hesitantly at first. 有销路,被接受的只是债券, 尽管一开始购买者也是犹豫观望。
Albeit ones which were often sweetened with douceurs like a lottery ticket or two。
这里的ones = bonds, 虽然这里的债券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债券,因为 为了让债券更有吸引力, 常常在出售时倒贴一两张彩券。
引用 yannanchen 2012-5-27 20:58
本帖最后由 yannanchen 于 2012-5-27 21:02 编辑

The key piece of skill was the mechanism of “funding” that secured interest payments这种资金运作的关键是建立了保证投资者利益的政府发行债券机制。

这里的interest 显然是利息
点评dqzxf  债券投资的利益就是利息呀。  发表于 8 小时前 删除

你这个点评让我哭笑不得啊。
secured interest payments ---- 保证利息支付(这不等于 保证投资者的利益, 等吗?)



引用 yannanchen 2012-5-27 21:41
保证利息的支付 和  保证利益 这是两个不等价的说法,
进一步说 利息的支付 和 利益 也是两个不等价的概念。
无论英文中文, 道理都一样。
引用 yannanchen 2012-5-27 22:13
统一债券,永续(perpetual)债券

Consol (bond)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directed from Consols)
Consol (originally short for consolidated annuities, but can now be taken to mean consolidated stock) is a form of British government bond (gilt), dating originally from the 18th century. The first consols were originally issued in 1751.[1] Consols are one of the rare examples of an actual perpetual bonds: although they may be redeemed by the British government, this is unlikely to happen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In 1752, the 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and Prime Minister Sir Henry Pelham converted all outstanding issues of redeemable government stock into one bond, Consolidated 3.5% Annuiti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upon rate paid on the government debt.

In 1757, the coupon rate on the stock was reduced to 3%, leaving the stock as Consolidated 3% Annuities. The coupon rate remained at 3% until 1888. In 1888, the 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George Joachim Goschen, converted the existing Consolidated 3% Annuities, along with Reduced 3% Annuities (issued in 1752) and New 3% Annuities (1855), into a new bond, 2¾% Consolidated Stock under the National Debt (Conversion) Act 1888 (Goschen’s Conversion). As part of the terms of the Act, the coupon rate of the stock was reduced to 2½% in 1903, and the stock given a first redemption date of 5 April 1923, after which point the stock could be redeemed at par value by Act of Parliament.

Consols still exist today: in their current form as 2½% Consolidated Stock (1923 or after), they remain a small part of the UK Government’s debt portfolio. As the bond has a low coupon, there is little incentive for the government to redeem it. Unlike most gilts, which pay coupons semi-annually, Consols pay coupons four times a year because of their age. As a result of their uncertain redemption dates, they are typically treated as a perpetual bond.

Given their long history, references to Consols can be found in many places, including literature such as David Copperfield by Charles Dickens, Howards End by E. M. Forster, Vanity Fair by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Of Human Bondage by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and The Forsyte Saga by John Galsworthy and in economics.

引用 yannanchen 2012-5-27 22:17
pulled together the lessons learnt
lessons 未必都是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也算数。 此前英国的公债成功经验不少啊。

les·son (lsn)
n.
1. Something to be learned: lessons from observing nature.
2. a. A period of instruction; a class.
b. An assignment or exercise in which something is to be learned.
c. The act or an instance of instructing; teaching.
3. a. An experience, example, or observation that imparts beneficial new knowledge or wisdom.
b. The knowledge or wisdom so acquired.
4. A rebuke or reprimand.
5. often Lesson A reading from the Bible or other sacred text as part of a religious service
引用 yannanchen 2012-5-27 22:45
consolidated the terms of a variety of previous issues. The consols had no maturity; 而这种债券又成了以往发行的一系列债券的偿还基金,因而得名。这种债券没有约定还本到期日。
这种债券统一了以往数次发行债券的偿付条件,因而得名统一债券。统一债券没有还本到期日。
引用 yannanchen 2012-5-27 22:51

in theory they would keep paying £3 a year forever. 从理论上讲,购买者可以永远获得3%的年息。
严格上说,这不对的。 不是3% 而是3英镑。
永续债券,每年付息 3 英镑, 不还本, 加入市场利息率是3%, 其现值 = 3/0.03= 100英镑。
现值=100英镑, 不等于说购买者一定花100英镑, 市场价格取决于供需均衡。 所以, 购买者个人的年息未必是3%。

引用 yannanchen 2012-5-27 23:51
Lord North particularly liked them because they carried a low nominal interest rate. He argued that lower rates were better because “it was the interest that the people were burdened with the paying of and not the capital.” 这句话跟下面一句很有关系。 要注意。 North 喜欢low nominal interest rate (名义利率低的)债券。因为,老百姓的负担在于偿还利息, 而不是本金。
That said, Lord North issued new consols at £60 or so, to create a 5% interest rate.
That said=although he said  “it was the interest that the people were burdened with the paying of and not the capital.”, 尽管他说过此话, 他反其言而行之, 又发行新债券, 面值60镑, 利率5%, 亦即年息3镑。此年息等于统一债券的年息。(it paid 3% on a £100 par value)
他不是喜欢低利率吗, 为何新债利率是5% 呢?这不是自相矛盾?
因而有最后一句:Why he thought a discounted 3% bond was better value than a 5% bond sold at par is unclear.他为什么觉得贴现率为3%的债券要比以面值销售年率为5%的债券的价值要高, 个中理由不甚清楚。

查看全部评论(32)

QQ|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GMT+8, 2025-1-15 18:06 , Processed in 0.08535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