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ECO中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ECO中文网 门户 优秀译文推荐 科技 查看内容

[2012.06.02] 金星凌日

2012-6-1 15:49| 发布者: migmig| 查看: 9904| 评论: 7|原作者: 悠悠万事97

摘要: 6月5日与6日将出现罕见的天文现象:金星凌日。
【导读】罕见的天文现象——金星凌日——将于今年6月5-6日发生

金星凌日

百年之庆

Jun 2nd 2012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金星凌日.jpg
6月5日与6日将出现罕见的天文现象:金星凌日。凌日是小型的日食,即行星在行进过程中遮挡了它围绕着旋转的恒星。观察者距其较近时可以看到日面阴影在移动;较远时可检测恒星光度的暗淡。在那些比太阳更为遥远的恒星周围也可有行星旋转,可借恒星光度的暗淡发现它们。金星凌日也曾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通过在不同地点所测的凌日起始时刻,可以计算行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和太阳系的大小。人们高度评价这一工作,因此1769年法国政府曾指示本国军队,不得妨碍它们的英军竞争者的探险。上次金星凌日发生于2004年(如图),下次将于2117年发生。

【背景资料】天文学家观测“金星凌日”的奇闻趣事

  历史将在6月8日再一次重复。金星将于6月8日穿越太阳,这就是天文学上极上罕见的“金星凌日”现象,届时世界许多地方的天文爱好者都可以看到这一天文奇观,届时,金星就会成为在太阳表面慢慢移动 的一个小黑点,慢慢移动 。由于这种天文奇观近122年没有出现,可谓百年不遇,因此每个人一生差不多也只能见到一次。

  宝贵的机会怎能错过

  “金星凌日”现象的出现规律通常是8年、121.5年,8年、105.5年,以此循环。此外,天文学中把相隔时间最短的两次“金星凌日”现象分为一组。因此,预计本组下一次“金星凌日”现象将于2012年出现,如果本组在6月份出现,那么下一组就会在105.5年后在12月份出现,以此循环。

  人们从地球上只有可能看到水星和金星穿越太阳。在天文学史上,天文学家一直就对这两种天文奇观十分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从地球表面不同地方进行观察,它们出现的时间也稍有不同。通过比较金星到太阳、水星到太阳的距离,就可以预测地球的直径。“金星凌日”现象出现时,太阳、地球和金星会在一条直线,从而使天文学家可以计算出金星和太阳距离之间的不同。由于金星的体积相当大,天文学家经常利用这一点来研究许多天文现象。事实上,在18世纪和19世纪,天文学家就利用“金星凌日”现象,然后根据开普勒的第三定律去测量太阳系的“绝对大小”。在当时这种数值少有人知。

  因准确预测彗星出现周期而享誉世界的埃德蒙•哈雷爵士是世界上首位意识到“金星凌日”现象有可能被用于测量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日地距离)的天文学家。今天,这种测量方法已被其他方法所替代,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水星或金星在移进或移出太阳时都要求精确,而在两个多世纪前,这种准确性是难以获得的。

  自1882年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金星凌日”的方法以及所有决定天文单位的老方法都已落伍。科学家使用星际太空船尤其是覆盖近日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中任一颗轨道靠太阳最近的行星)的雷达对“金星凌日”现象进行追踪,最终取得了天文学家长期追求的准确性。事实上,“金星凌日”现在只不过被当作一次观测稀有而珍贵的天文现象的机会而已。尽管如此,细致的探索仍能给科学家带来惊人的发现,比如通过观察1761年和1769年两次“金星凌日”现象,天文学家就获得了测算日地距离(称为一个天文单位)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观测路上多磨难

  开普勒预测出1631年12月6日“金星凌日”现象,但不幸的是,由于大风和暴风雨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看不见太阳,更别提观测“金星凌日”了。

  当时还少有人知的英国天文学家耶利米•霍洛克斯通过仔细研究开普勒的图表,预测出1639年12月4日将再次出现“金星凌日”的天文奇观。霍洛克斯也为这次观测活动做好了准备,他甚至在“金星凌日”前一天还在仔细研究太阳,担心自己的推断出现问题。1639年12月4日(星期日),天空中蒙着一层薄薄的云彩,霍洛克斯从太阳升起到中午1点,一直守候在望远镜旁,只是偶尔被“最重要的事情”——在教堂做礼拜打断了一下。

  几个小时后,霍洛克斯又回来观测,这时他发现金星的轮廓正好位于圆圆的太阳上。遗憾的是,非常重要的一刻——金星进入太阳时,他没有看到。美国天文学家西蒙•纽科姆(1835-1909)在谈到当时那种情况时指出:“科学界为此望眼欲穿了一个世纪,并且还有理由再等待一个世纪。”

  当时只有一个人亲眼目睹了那次穿越:霍洛克斯的朋友威廉•克拉布特里。但由于克拉布特里当时完全沉醉在看到“金星凌日”奇观的惊讶中,结果失去了往日的沉着,在日落之前只画了几副草图。霍洛克斯和克拉布特里本来计划见上一面,比较他们的观测结果,然而不幸的是在计划见面日的前一天,霍洛克斯突然故去,当时只有23岁,而克拉布特里也在3年后去世。

  天文学家在地球的120个地点对1761年6月6月发生的"金星凌日"奇观进行了观测。天文学家查尔斯•梅森(1730-1787)和他的助手、勘测员耶利米•狄克逊(1733-1779)原计划去遥远的苏门答腊(位于印尼)观测那次奇观。但刚乘船离开英国的朴次茅斯,他们的船只便被法国军舰的炮火击中,船体严重受损,船上有11人丧生。梅森因此决定放弃苏门答腊之行,但这遭到英国政府的猛烈批评,英国政府敦促他再次前往苏门答腊。

  在这种情况下,梅森和狄克逊只好于1761年2月再次扬帆启程。2个月后,他们到达了南非的好望角。在得知法国军队已经占领苏门答腊的消息后,梅森和狄克逊决定就从好望角观测“金星凌日”。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梅森和狄克逊从南半球观测的那次“金星凌日”奇观竟是在南半球进行的唯一一次成功的观测。2年后,梅森和狄克逊与宾夕法尼亚和马里兰的地主签订协议,帮助他们解决两省之间的交界争端,而他们帮助划分两省交界的那条线在1766年成为举世闻名的“梅森-狄克逊线”。

  金蒂尔的观测奇遇

  法国人莱•金蒂尔在1761年的那次“金星凌日”发生的前一年便离开了法国,前往印度的旁迪切利,他在大海上遇到了暴风雨,好不容易活了下来。不久,他又患了痢疾。可是,即将抵达旁迪切利的时候,又听说这座城市已经落入英国人之手(当时正是英法七年战争的高峰时期)。由于金蒂尔是法国人,所以,他被禁止在印度登陆,只好在摇摇晃晃的甲板上观测“金星凌日”。这样的观测效果可想而知。

  最终,他在非洲的毛里求斯岛登陆。由于他太喜欢天文学了,所以金蒂尔决定将家安在毛里求斯,度过未来的8年生活,目的就是要等到将于1769年发生的那次“金星凌日”。在等待期间,金蒂尔并没有虚度光阴,他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研究了印度洋的地理和历史。最后,他决定从吕宋(今天的菲律宾)观测“金星凌日”,然而,他接到他的资助方——巴黎科学院的指令,要求他回到旁迪切利进行观测。

  6月是旁迪切利天气最好的季节,然而,在“金星凌日”那天,一块可恶的云彩遮住了太阳,金蒂尔又一次错失了观测良机。更糟糕的是,他事后听说,那天吕宋的天气晴朗得不能再晴朗了!旁迪切利沮丧到极点,他决定返回巴黎。回程两样麻烦不断,他遇到两交船难,好在他还是活着回到了法国。差点把他气疯了的是,他的后人竟然以为死在路上了,正在家里忙着分他的家产呢!

  詹姆士•库克船长(1728-1779)被许多誉为“最伟大的大洋探险家”,他在塔希提岛帕皮提东北部一个叫维纳斯角的黑色沙滩上观测到了1769年出现的那次“金星凌日”。英国方面之所以让他完成这项重大使命,是因为他的地理知识相当丰富,能够找到最佳的观测地点。在海上航行中,他打开了他的第二封密函,要他去寻找一块神秘的土地,这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澳大利亚。

  天文学家伤感的预言

  接下来的一次“金星凌日”发生在1874年12月9日,1882年12月6日又发生一次。只要是天文学家能到达的地球上的地点,都对这两次“金星凌日”进行了观测。

  一支美国远征队从南非对1882年的“金星凌日”进行了观测。西蒙•纽科姆在惠灵顿的郊外进行了观测,当时的天气非常适合观测。他在后来写的回忆录中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我们离开那里时,留下了两根铁柱子,我们对太阳进行观测,仪器就架在这两根柱子上。和我们过去使用它们时一样,柱子的下半截深深地埋进土里。到2004年‘金星凌日'发生时,它们是否仍在原地,我不知道,但我仍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这样一个伤感的愿望:当下一次凌日到来时,这种现象可以在同样的地点观测到,那两根柱子仍然可能用来固定观测仪器。”

  美国海上天文台台长威廉•哈克尼斯(1837-1903)在1882年凌日现象发现之前写了这样一些预测性的话语:“在21世纪之前,在2004年那个鲜花盛开的6月到来之前,不会再出现‘金星凌日'了。上一次凌日发生时,知识界正从昏睡中苏醒过来,促生了我们现在的先进科技的宏大的科学活动刚刚开始。下一次凌日现象发生时,科学将发展到什么样子?只有上帝知道。甚至连我们的孩子的孩子也活不到那个天文日,参与‘金星凌日'的观测了。”

  所以,当这几天你看到金星快速沉入夕阳的余辉,一定要记住将于6月8发生的“金星凌日”。一旦错过了这次机会,那么,下一次发生这一天文奇观的时间是2012年6月5-6日。如果又错过了,对不起,你今生今世估计不可能再有机会了,因为再度发生“金星凌日”将是105年以后的事了。

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echo.chan 2012-6-1 16:12
发现一件事,如果不看你的科技文,表示很难欣赏到你的译文

Transits are mini-eclipses, in which a planet passes in front of its parent star.
凌日是小型的日食,即行星在行进过程中遮挡了它围绕着旋转的恒星
不够精确,或者说“遮挡了一部分”,或者说“行星在运行中经过它围绕着旋转的恒星前方”

日面,怕有和我一样的科技白痴,会疑惑为什么不翻译为“太阳表面”,顺手贴上
->筑龙百科
中文词条名:日面 英文词条名:solar disk;sun’s disk 在地表观测到的太阳光亮圆形外观,平均视角直径为31′59.3〃

This creates a visible shadow if you are close enough, and a perceptible dip in the star’s light if you are not.
观察者距其较近时可以看到日面阴影在移动;较远时可检测恒星光度的暗淡
对比的意思翻译出来吧?足够近,可以观察到日面有阴影,不够近的话则只能看到太阳的光线明暗不一

不知道广州的空气能不能看到这一奇观。
想起去年12月份的月全食,据说南沙空气清晰度高,特地跑了两个小时过去朋友家,几个人在寒风里哆嗦着看着月亮一点点被吃掉,一边嘟囔着没天文望远镜的孩纸太可怜。
引用 悠悠万事97 2012-6-1 17:52
echo.chan 发表于 2012-6-1 16:12
发现一件事,如果不看你的科技文,表示很难欣赏到你的译文

Transits are mini-eclipses, in whi ...

Transits are mini-eclipses, in which a planet passes in front of its parent star.
凌日是小型的日食,即行星在行进过程中遮挡了它围绕着旋转的恒星
不够精确,或者说“遮挡了一部分”,或者说“行星在运行中经过它围绕着旋转的恒星前方”
拟用“部分遮挡”

日面,怕有和我一样的科技白痴,会疑惑为什么不翻译为“太阳表面”,顺手贴上
->筑龙百科
中文词条名:日面 英文词条名:solar disk;sun’s disk 在地表观测到的太阳光亮圆形外观,平均视角直径为31′59.3〃
或加注

This creates a visible shadow if you are close enough, and a perceptible dip in the star’s light if you are not.
观察者距其较近时可以看到日面阴影在移动;较远时可检测恒星光度的暗淡
对比的意思翻译出来吧?足够近,可以观察到日面有阴影,不够近的话则只能看到太阳的光线明暗不一
“较近”与“较远”不就是对比吗?还有,这里应该不只包括太阳,还有其他恒星与它们自己的行星。
引用 contrary 2012-6-1 22:15
我一进来就往下拉,发现怎么只有中文?。。。原来又是一段文!

and a perceptible dip in the star’s light if you are not.
较远时可检测恒星光度的暗淡。
较远时可检测到恒星光度下降。

Such dips are one way of detecting planets going round stars more distant than the sun.
在那些比太阳更为遥远的恒星周围也可有行星旋转,可借恒星光度的暗淡发现它们。
通过恒星光度下降,可发现绕比太阳更遥远的恒星旋转的行星。

Measuring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a transit from different places
通过在不同地点所测的凌日起始时刻
应是“测得的起止时刻”
引用 NBeveryday 2012-6-5 22:48
Rite of passage 译为“百年之庆”有些不妥,最好译为“人生洗礼”,Rite of passage 指的是 对人生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仪式,如受戒礼,割礼,(宗)洗礼等,其中"洗礼"这个词在中文被引申得更广,对应Rite of passage很合适
引用 NBeveryday 2012-6-6 00:10
在“Venus’s transits were once scientifically important,”之后说的是科学意义,金星凌日是非常罕见的,(这次也是本世纪最后一次金星凌日),对观测者本身有很大的人生意义(所以用ROP形容),作者也没有必要去特意去讨论这种意义,不过这确实是文章出发点无疑。
引用 NBeveryday 2012-6-6 11:38
·······我指的就是其对今天的观测者观赏者的重大意义·····
引用 Maggie吴 2012-6-11 14:33
很可惜没有早起去看啊,对普及科学知识还是很好滴

查看全部评论(7)

QQ|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GMT+8, 2025-1-5 12:25 , Processed in 0.07372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