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乐器最好? 大问题:一个交响乐团内会有14到15种乐器,而大多数摇滚乐团都有3到4种乐器。但到底哪种才是乐器之王?理查德·莫里森为这场辩论拉开序幕…… INTELLIGENT LIFE杂志,2012年五六月刊 我曾经问过著名小提琴家安娜-苏菲·穆特,到底是什么让她选择了提琴。她回答道:“我不知道,是它选择了我。”对天才来说确实如此。在大约三岁左右,他们和某种乐器产生一种似乎超越常理的共鸣。就好像他们的一切——脾性、智力、体格、教养——都在把他们朝一个方向推动,使其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该乐器。一般来说,一位小提琴或钢琴神童从零开始到可以演奏协奏曲只需要两年。 但这是一百万人中仅有一人的例子。那像我们这样的其他人呢?是什么吸引着我们去演奏某种特定乐器,或是特别喜爱聆听某种乐器呢?为什么中国有4千万孩子在学钢琴这种和东方文化几乎没有联系的欧洲乐器呢?为什么在西方流行音乐中吉他独占鳌头呢?为什么作曲家用大提琴来表达自己最悲伤的思绪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局限于音乐。它们触碰到了个性、志向、表达、历史和政治,以及荣格所谓的集体无意识等概念的核心。科学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我们把安逸的笛声描述为“抚慰人心”,我们实际上是在赞美该声音振动正弦波的纯粹。同样的,小号那“振奋人心”或是“欢乐鼓动”的音色代表了其参差不齐的谐波组。 不管怎样,这些特点到底是否一定会传达快乐或者呼吁人行动呢?你如何解读某种声音取决于声音的环境,以及你自己的所知。在马勒所写的交响乐或是声乐套曲里,小号短曲通常象征着死亡、哀伤或是悲剧,但你只有在了解对马勒(他悲惨的童年是在军营边度过的)来说,军号让他想起小时候死去的八个兄弟姐妹之后,你才能领会这种象征意义。 乐器的种类数量之多进一步把问题复杂化。人类开始制造乐器的历史早得出奇(现存最早的笛子可以追朔到6万7千年前),而且自那之后就从未停止过。最近我去听过的一些演奏会上有六弦电子小提琴以及手碟(瑞士发明的一种钢鼓,音色带着诱人的魅惑感)的大师。这两种乐器在20年前还未问世。 有勇气的话你可以看一看《新格罗夫乐器辞典》(1985年版),里面有1万2千个词条。然后你可以考虑再看看该书接下来的一版,词条数激增到了2万。这么看来,摆弄14到15种乐器的标准交响乐团开始显得非常有限,像是超市里的奶酪柜台。 这2万种乐器中的大多数都是一些普遍代表型乐器的地方变种。几乎所有的文明都具有自己的笛、鼓、拨弦和拉弦乐器族。不同文化的乐器间调音、制造和演奏的方式有巨大的差异。但它们最大的不同之处却是体现在各自所执行的社会功能上。许多乐器,特别是在东方文化里,扮演着宗教角色。另外一些乐器则和精英技艺联系起来,一代代师徒相承,以行业秘密的方式传递下去。 有时同一种乐器在不同的文化或时代内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西方艺术音乐里,小提琴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们(巴赫、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寄托自身最深邃思绪的工具。但是在美国、爱尔兰和东欧的民间文化里,小提琴的狂野曲调召唤着人们前来聚会狂欢。 同样的,在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独裁政体内,铜管乐团的演奏声带着险恶的意味,其声音和军事力量以及政治压迫相联系。但在英国,铜管乐队的短号和次中音号则是受压迫工人阶级的荣耀勋章。矿工和纺织工在14个小时的值班之后,就是用这些乐器来发泄怒火的。今天,虽然很多矿场和纺织厂都已消失,这种联系依然保留了下来。 今天最引人入胜的问题在于某种乐器的受欢迎程度如何反映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美国和西欧,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学习吉他,这背后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吉他最著名的演奏者不仅仅是出色的音乐家,也作为艺人、民谣歌手、个人主义者、叛逆者或是民族英雄而享有偶像地位。吉他也可以跨越多重音乐风格,相较之下例如双簧管就没有那么广泛的应用。吉他也是比较容易学习的乐器,至少如果你只需要三根弦满足自己的音乐冲动那它并不难掌握。而且一把好吉他的价格只是一把好小提琴价格的十分之一。 但是在远东地区,一位有上进心的母亲最有可能塞给自己还在学步的孩子的乐器却是小提琴或钢琴。为什么?恰恰是因为这两种乐器不每天花上几小时严格的反复练习,坚持几年是无法真正学会的。这种程度的自律对于今天大多数西方儿童那不停换台的注意广度来说似乎已是遥不可及。但是这一态度中难道没有什么象征意义吗?通过立志成为世界一流的西方乐器演奏家,这些亚洲人难道不是在透露自己及自己国家更广泛野心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吗? 说到底,挑选最佳乐器就好像挑选最佳做爱体位。没有所谓“最好”。这都取决于谁是演奏者,他们受到了什么启发。我曾有被大号感动落泪的经历,当时的演奏者是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少年,他通过这团杂乱的银色铜管表达出了自己用语言所无法传达的心声。路易斯·麦克尼斯的诗歌《雪》里提到世界“比我們所想象还要荒谬杂乱,无可矫正的繁复”。没有什么能比人类找到理由来发明的2万种乐器更好地表达这种荒谬和繁复。我们应该珍惜所有的这些乐器。是的,就算是一个仅仅没有风笛的世界也是一个更糟的世界。 理查德·莫里森是《泰晤士报》的首席音乐评论家。他过去曾在父亲的铜管乐队内吹奏长号,他的儿子是一个庞克乐团的吉他手 这么说来,什么是最好的乐器呢?你也来投一票吧。 文首照片:巴勃罗·毕加索1921年作品《三个乐师》(Scala档案/毕加索继承公司/伦敦设计及艺术版权协会 2012年)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4 01:10 , Processed in 0.19575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