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伦威尔驿动的心![]() 六本好书:麦琪·弗格森(Maggie Fergusson)把自己沉浸在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的最新小说内,同时杰基·凯(Jackie Kay)的作品也让她瞥到现实的一角。 INTELLIGENT LIFE杂志,2012年七/八月刊 小说 《死尸示众》,希拉里·曼特尔著(第四权出版社,精装版,已上市) 希拉里·曼特尔赢得布克奖的著作《狼厅》是一本当代经典,这么说有两个原因。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上那位著名的大反角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注1]其黑色斗篷下还有一颗跳动的心;它也引领读者从五感上体验了都铎王朝统治下的英格兰,而且该体验既不古怪也不做作。作为该书的续集,《死尸示众》同样扣人心弦,且显露出曼特尔的第三种才能:能把读者直接带入剧情之中,同时又让他们感觉到在周边喧闹的回忆暗流。本书覆盖了被克伦威尔以其一贯的狡狯和诡辩陷害的安·波林(Anne Boleyn)处决前几个月内发生的故事。但是在宫廷的勾心斗角表象之外,克伦威尔在私下倍受忧郁和零星的良心问责所困,大主教沃尔西(Wolsey)的遭遇让他尤其烦恼。曼特尔的文笔映射出克伦威尔不断转变的心情:在他布局陷害王后时词藻华丽官腔,而在他和自己妻子及女儿们哀悼时则用语富有诗意。这本小说需要读者把身心完全投入其中品味,千万不要读得太急了。 《莱昂内尔·阿斯波》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著(凯普出版社,精装版,已上市) 在这部残忍的黑色喜剧中,艾米斯对当代英国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批判。本书检视了当代英国的学校、媒体、年龄歧视、对名人和财富的着迷,以及不愿接受现实的情绪。莱昂内尔·阿斯波(Lionel Asbo)是一个粗野笨拙的罪犯,有点像是比尔·塞克斯(Bill Sikes)[注2]和《小不列颠》[注3]中的讽刺形象的混合体。当他中了1亿3999万9999.5英镑的彩票后,他用这笔钱过起了名人杂志《Hello》[注4]里的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并不断仗势欺负自己未老先衰的母亲和藏着一个黑暗道德秘密的侄子德斯·沛普丹(Des Pepperdine)。在有些地方这部讽刺作品会逐渐演变成一场闹剧,令人有点不适,但是书中也不乏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特写时刻,而且艾米斯的文笔读起来非常舒服。形容词、副词和各种描述就好像阿斯波那头喂以辣椒酱的斗牛犬一样被紧紧地栓住,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被释放出来。 《牛奶的颜色》,内尔·雷尚著(无花果树出版社,精装版,已上市) 正如小说中那位幼小的15岁叙事者一样,这本精美小说篇幅虽不长,却蕴含着和其大小不符的水准。玛丽(Mary)出生在19世纪早期的一个贫困英格兰乡村里,身为一个乡下姑娘,她在当地的牧师家里工作时学会了基本的识字。全书节奏紧凑,文中没有大写字母,很少使用标点,恰如出自一个孩子之手。这本辞世之书解释了为什么玛丽学习识字的课程最终会要了她的性命。玛丽在书中的声音令人信服,且充满魅力。她是一个精力充沛且言辞鲁莽的女孩,身上带着一种活力,让男人们既被其吸引,又渴望和她分离。玛丽对于节奏缓慢的农业流年有着一种土生土长的热爱,对于人性也有一种直觉性的洞察力。随着她的故事慢慢走向毁灭性的结局,读者不仅会和她,也会和她那残忍但却可怜的虐待者产生一种共鸣。 短篇小说集 《现实,现实》,杰基·凯著(斗牛士出版社,精装版,已上市) 这本杰出的短篇小说集中的很多故事都以第一人称叙述,把格拉斯哥方言和活泼的胖妞幽默(有几个故事和体重及节食有关)结合起来。但是隐藏在这些故事深处的是一种孤独感,以及那些“刚刚丧失亲人,或是被恋人抛弃”的角色为了和孤独作斗争所采取的一些怪异、悲伤的方法。书中一位妇女“在家度假”[注5]时会假装自己是《厨艺大师》节目的参赛者,在防盗摄像头前面烹饪食物——“那个镜头就好像是世界在注视着她的眼镜一样”。另一位妇女则在一间对人极不友善的老人院内拖延度日,把希望都寄托在一位看上去还算善良正常的看护范德妮(Vadnie)身上。几则故事之后,我们读到不上班时的范德妮,在威利斯登道墓地内的一块墓碑前沉思,为一个假象出来的丈夫哀悼悲伤。杰基·凯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更痛苦,幻想还是现实? 回忆录 《我脑中的人》,皮科·耶尔(Pico Iyer)著(布鲁姆斯伯里出版社,精装版,已上市) 格拉汉姆·格里尼(Graham Greene)[注6]曾动笔写过一本题为《110个机场》的传记。皮科·耶尔是一位在英格兰和加利福利亚长大,现在在日本生活的印度人,他一生有很多时间花在了机场里。他8岁时全家搬到了圣塔芭芭拉,他却选择继续在牛津市上学,在两国之间来回穿梭“通勤”,据他说“我一直都很喜欢独处。”他还是青少年时就觉得自己和格里尼有复杂的相似之处。和格里尼一样焦躁不安,他现在做为一名旅游作者来回于世界各地。这本不同寻常的回忆录可说是一本“反自传”,是作者为了纪念两位父亲而写的。其中一位是他富有魅力的亲生父亲,另一位则是他的“精神之父”格里尼,他阅读格里尼的书有一种读自己的“私人日记”的感觉。本书不但引人入胜,可读性很强,同时在让读者了解格里尼这一点上可以比得上任何还未出版的传记。 历史 《给我捎个信》,奥兰多·菲格斯(Orlando Figes)著(艾伦莱恩出版社,精装版,已上市) 作为菲格斯新书背景资料的古拉格劳改营[注7]信件来自于现在所知的最大一批此类档案。本书讲述了两个莫斯科科学家丝薇塔(Sveta)和莱夫(Lev)的故事。这两人在1935年求学时相识,在分离长达14年的时间内一直保存着互相之间的挚爱。他们面临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苦难——莱夫的信中描述了冬天寒带地区的气温降到零下47摄氏度,丝薇塔则和忧郁症进行着艰难的斗争。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坚决的爱可说是难能可贵。但更非凡的是莱夫在劳改营内的伙伴们的勇气。他们帮助莱夫将信件偷运出营地,还不止一次把丝薇塔偷运进来。在这则中心故事周围,菲格斯编织了一副斯大林治下俄罗斯栩栩如生的画卷,而且在感人的最后一章内作者在丝薇塔和莱夫过世前不久亲自见到了这两位主人公,当时他们已是90多岁的爷爷奶奶了。 笔麦琪·弗格森是《Intelligent Life》杂志的文学编辑,英国皇家文学院理事。 译者注: 1 - Thomas Cromwell,托马斯·克伦威尔,都铎王朝亨利八世治下的大臣,在英格兰宗教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支持英格兰脱离罗马教宗的控制。一般认为其阴险狡猾,擅于玩弄权术,为了取悦亨利八世安排了其和第一任妻子离婚,迎娶了安王后(下文的大主教沃尔西就是因为没做好这件事而失宠),之后又由于安王后和其政见不合而设局陷害,最后处死安。 2 - Bill Sikes,狄更斯名著《雾都孤儿》中的角色,生性凉薄恶毒,野蛮暴力,是狄更斯笔下最邪恶的角色之一。 3 - Little Britan,英国著名电台、电视喜剧,片中夸张刻画了英国人性格中的一些劣性,极尽讽刺。 4 - Hello 英国周刊,主要收集名人花边新闻,展现了一些社会名人的生活方式。 5 - Staycation,Stay和Vacation结合的新词,指放假不出外旅游,呆在家里或家附近放松的一种方式。在2007-2010金融危机期间因为大家钱包缩水而在美国变得流行,2009年传入英国。Staycation并不是宅在家中,而是在家附近寻找类似出游的放松方式,包括参加本地活动,游览自己城市的风景点等。 6 - Graham Greene,英国作家、剧作家、文学评论家。其作品探讨现代世界模棱两可的道德和政治问题,雅俗共赏。 7 - Gulag,苏联劳改系统内的政府机构,原为“苏联劳动改造营总管理局”的缩写,一般读作“古拉格”,专职收押劳改犯,包括政治犯,法外判决盛行,被视为是苏联时代政治压迫的主要工具。始于1930年,终于1960年。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根据自身经历所写的《古拉格群岛》一书第一次将这个词引入西方。 |
jll_8002 发表于 2012-6-28 05:15
1) 《死尸示众》,希拉里·曼特尔著
But away from the public chessboard he’s troubled by melancholy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5-4-3 11:12 , Processed in 0.494899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