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水 水深火热 Jul 24th 2012, 11:39 by The Economist | BEIJING ![]() 作为一个首都城市来说,北京既不临海,也并非依傍主要大河而建,这点很不寻常,也许可以说在全世界的首都城市中都是独一无二的。但近年来北京却屡犯水灾。去年6月夏季暴雨席卷全城,陈旧的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北京街道被大水淹没,平时欣欣向荣的首都陷入瘫痪状态。7月21日,北京再次被暴雨袭击,这次的暴雨比去年的更具破坏性。根据官方报告,这是1951年有数据记录以来北京遭遇的最强降雨。 目前官方数字显示暴雨已经造成37人死亡。这引起了民间的各种质疑,那些花在像是摩天大楼或是奥运公园这类引人注目的“面子工程”上的钱当初也许更应花在基础设施和抗灾设施上。 对北京来说,缺水是更为常见的一个问题。北京坐落于戈壁沙漠的边缘,深受干旱威胁,几世纪以来中央规划官员最关心的头号问题一直是如何向北京运水,而不是如何把水排走。13世纪科学家兼水利专家郭守敬为北京设计了由湖泊、堰坝和运河组成的水利网络,至今受到人们推崇。这些水路不仅为忽必烈和其后人的宫殿提供了用水,也让帝国南部的船只可以沿河为皇上运送贡品,为首都百姓运送粮食。 排水的任务则留给了那些开放式阴沟、泄洪道和沟渠。这些设施在降雨时都不是特别有效。在过去1000年里,北京遭遇过140次严重洪灾。1626年和1890年的大水灾情特别严重。这两次大水都发生在历史朝代末期,腐败、渎职和管理不当降低了政府维护公共设施的能力。 现在北京的排水系统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是根据苏联设计建造的。该排水系统依赖管道,而不是水沟来排走多余降水。在20世纪里,规划官员逐渐填堵了北京的沟渠、护城河以及水道,北京居民被迫要依靠这一老朽陈旧的中苏合作工程来避免街道被雨水淹没。 这套设施很明显已经不够用了。这次当大雨降下时,北京的居民开始自发行动,让受灾者进入到自己家里或是单位里避难,利用互联网和微博引导志愿者。市民用自家车为几千名被困在北京机场的旅客提供免费接人服务。在网上流传有很多感人的照片,照片里展示了普通人跳入公路上的大水中去救那些被上升的水位困在车内的驾驶员。 中国一位社会评论者李承鹏在自己的博客内赞扬了志愿救灾工作人员的英勇事迹,同时也斥责官员之前做得不够。“当初想不到给这座城上粉补妆安戴美瞳之余,还得修好下水道。他们只知道开足正面宣传的水笼头,不知道民意是最重要的下水道。”他的帖子之后被删除。 中国政府强调这次特大风暴的“历史性”,试图把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政府的灾后清理工作上。但是许多北京人对此深表怀疑。在《中国数字时代》翻译的一篇微博内,一名用户挖苦道:“在我这短短的一生中,百年一遇的日全食遇到了两次,五百年一遇的洪水遇到十次,千年一遇的地震遇到两次,唯独五年一次的大选还没遇到。”该帖子很快就被网上审查员删除。 虽然北京市中心的生活很快恢复了正常,在北京市外沿有的地方受灾还很严重。很多北京人相信死者人数要大大超过官方所报的37人,政府在水灾中的角色很有可能会引来更多的批评。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5-4-15 18:33 , Processed in 0.3679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