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美国大选还有不到一周就要分出胜负,而《经济学人》支持奥巴马连任 本报对美国大选的立场 抉择 美国可以做得比奥巴马更好;可惜,罗姆尼并不符合这个条件 Nov 3rd 2012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005 Leaders - Our American endorsement.mp3 四年前,《经济学人》满怀热情地支持巴拉克•奥巴马入主白宫。千千万万的美国选民也是如此。下周,美国人将步履沉重地走向投票站,远不像当年那样满怀希望了。我们这家总部设在伦敦的报纸也将如此(至少在精神上是这样)。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熬过了一次消极得令人沮丧的竞选,如今眼前的这个抉择比四年前它所面临的要艰难许多。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奥巴马的竞选活动太糟糕了。他曾经代表着希望,走中间路线;如今却早在第一场共和党初选前就对米特•罗姆尼展开了狂轰滥炸,在支持率方面“再创新低”。但选举是要去选出某个人来治理国家的。而这个抉择取决于两个问题:一、奥巴马这个总统表现如何,特别是在经济和外交政策这两个主要方面?二、美国真的可以指望摇摆不定的罗姆尼能做的更好吗?在此基础上,奥巴马这位民主党人勉强值得再度当选。 换子疑云【注1】 奥巴马在第一个任期内有得有失。在经济方面,对奥巴马有利的最具说服力的理由仅仅是他没有让经济继续直线下滑。在他接任总统时,美国的经济状况正在日益恶化:各银行和汽车制造商深陷泥潭,失业人数以每月80万人的速度上升。作为回应,奥巴马采取了果敢的刺激方案:对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进行了纾困,让各银行接受了一次切合实际的压力测试并迫使它们筹募资本(因此这些银行的现状比欧洲各银行要好得多)——他的这种回应帮助美国避免了一次大萧条。在经济增长缓慢、工作岗位稀缺的时候,这并不是十分有力的说辞,但至少能从历史角度为奥巴马赢得一些赞誉,而这的确也是我们的观点。 总的来说,还有两个因素对奥巴马有利。其一是外交政策(在这方面他接手的也是一个烂摊子)。奥巴马重新调整了乔治•布什“反恐战争”的重心,把矛头更直接地指向了恐怖分子:他组织击毙了奥萨马•本•拉登、增加了无人机空袭的次数(可能做得有些随性了,见另文)并命令美军从伊朗和阿富汗撤兵(在本报看来,两次撤军行动都操之过急了)。美国外交颤巍巍地从美中关系起步,把“轴心”必要地转向了亚洲。相比之下,在巴以冲突和美俄关系“重启”方面,奥巴马不是做的过火,就是做的不够。伊朗的核武器研究仍在缓慢进行中,令人担忧。 所有这些问题都在意料之中,但阿拉伯之春却在意料之外。在这方面,奥巴马可以预测到埃及和利比亚暴君的倒台;可他并未推动形势的发展,反而在事后才采取行动——在当前的叙利亚大屠杀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明显。和处理冷战末期局势的老布什相比,冷淡、行事不羁的奥巴马算不得什么外交大师;然而,如果和小布什相提并论的话,他就称得上是一位可靠的外交家了。 另一项勉强可称为成就的政策就是医疗改革。像美国这么富裕的国家竟然有4000万公民没有享受到医疗保险——即使在对大政府无爱的本报看来,这也是丑事一桩。“奥巴马医改”将改善这一状况;但该体制存在另一个缺陷,而奥巴马几乎没有去弥补它。这个缺陷就是医改那负担不起的庞大开支。他被迫将太多的权力让渡给了国会里的左派民主党人。奥巴马医改和华尔街那繁琐的多德-弗兰克改革一样,产生了形同乱麻的繁文缛节——并把问题统统推给了商界。 本报对于奥巴马的疑虑就源自于此。几十年以来,美国没有哪一届政府的商业眼光如此之差。以前的一些民主党人——尤其是比尔•克林顿——曾经提高过税收,但还是理解资本主义的。奥巴马身边的很多人都似乎有一种抨击商业的老习惯。尽管他任用了一些适当的人选来担任内阁职位——比如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教育部长阿恩•邓肯和财政部长蒂姆•盖特纳——但白宫本身似乎往往保守狭隘且左倾。奥巴马在很多方面的失败当然可以顺势推卸给在国会中阻扰总统的共和党,但他本人也有责任。令人遗憾的是,奥巴马几乎没有花什么时间去笼络那些和自己政见不同的人:他在执政期间打了104场高尔夫球,只有一场是和一名共和党国会议员一起打的。 最重要的是,奥巴马似乎还没有做好准备去解决下一任总统面临的主要国内问题:美国不能继续同时采取小政府式征税和大政府式开支了。奥巴马就任总统时,曾经承诺要结束美国在财政改革方面“长久以来都不敢做出艰难决定”的现状——可后来很快就退缩了(他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处理移民问题时也是如此)。两党联立的鲍尔斯-辛普森赤字委员会是奥巴马一手创建的——可耻的是,他对该委员会的提议也是充耳不闻。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奥巴马未能列出自己对于接下来的四年有什么可信的计划。实际上,他在整个竞选过程中都在抨击罗姆尼,所针对的往往是后者的财富和他在商业方面取得的成功。 “千面罗姆尼”让人困惑不已 奥巴马的不足之处为一位务实的共和党人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如果这位共和党人还能够平衡收支、改革政府就再好不过了。在首场总统辩论中,这样一位候选人曾经短暂地在电视屏幕上出现过。如果罗姆尼保持那种面貌,本报会把票投给他;本报也同样会支持用党派合作方式来管理偏向民主党的马萨诸塞州(甚至为奥巴马医改蓝图铺平了道路)的那位罗姆尼。问题在于这个人千变万化、阴晴不定,很多时候无法让人放心。 就拿外交政策来举例吧。在总统辩论中,罗姆尼几乎在每个议题上都和奥巴马紧紧保持一致。但在其他方面,他反复地采取了一种更具攻击性的态度。在某些情况下,比如针对叙利亚和俄罗斯(见另文),本报欢迎美国总统采取更坚定的立场。但罗姆尼似乎急于轰炸伊朗、对以色列不加鉴别地支持,而且他认为“巴勒斯坦人不想得到和平”——这一观点大错特错了。如果他当选总统,会在就任的第一天就采取这种攻击性态度,并发誓把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届时这将成为对中国新领导层的无意义挑衅,并且很有可能演化为一场贸易大战。 再来看看削减赤字和美国政府改革这些问题。在这些方面罗姆尼的表现得要好一些。总体上来说,他信奉小政府主义(本报也有此倾向);他将会简化种种繁文缛节,而他的竞选搭档保罗•瑞安也敢于去提出美国所亟需的津贴改革。 然而在财政方面,罗姆尼采取的态度远远谈不上稳健。他想要以大幅减税为起点(这将不成比例地偏袒富裕群体),同时极大地提高国防开支。这些措施总计将在美国持续十年的赤字账单上再添上70000亿美元的债务。罗姆尼想要通过堵住财政漏洞和拼命削减扶贫项目开支两种手段来平衡收支。前者是个好主意,可罗姆尼并未指明他将会堵住哪些漏洞;后者将进一步加剧不平等现象,不是个好主意。尽管奥巴马和鲍尔斯-辛普森委员会走的并不算近,但至少他明确表示所有长期方案都将同时包括津贴改革和增税。而罗姆尼仍然停留在“幻想世界”里,认为通过削减开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这位共和党人甚至反对将削减开支和增税保持在10:1的比例。支持商业固然重要,但采取正确宏观经济方针的重要性要高出许多。 罗姆尼那些较为理智的支持者为他的财政政策辩解,称其为“必要的废话”,试图劝说那些参加共和党初选投票的狂热份子:这些支持者坚称,总是出尔反尔的罗姆尼往往是语出无心的。他当然明白在目前的状况下没有人会傻到真正地把国防开支提高到 GDP 的4%(按计划,这笔经费将下降到不足3%的 GDP)。即使“罗姆尼总统” 降低了税率,他也必然会去达成某种提高总体税收收入的协议。 你们最好信任他 “罗氏经济学”在实际层面可能比理论层面更为精打细算,然而即使人们接受这一点,罗姆尼会来个什么样的彻底大逆转也几乎是无法想象的。在政治家当选总统以后,他们往往会履行很多在竞选时许下的承诺。法国那位出了名善变的新任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本应该采取实用主义,不去推行75%的最高税率;但眼下他却在全力推进这一方案。本报并未受到法国左派的愚弄;但我们不明白为何美国的右派表现得更加摇摆不定。罗姆尼和奥朗德一样,将得到自己政党的支持,也将长期地取悦他们。 实际上,共和党的极端主义就是罗姆尼最大的障碍。民主党也有顽固不化的极端分子:看看教师工会吧。但共和党成了托尔克马达式的政党【注2】,逼迫各代表去签署永不增税的保证书、去罢免美联储主席、在社会政策方面接受更具南部色彩的态度。如果罗姆尼当选总统,新的保守派最高法院法官们将试图推翻罗诉韦德案【注3】,将堕胎政策决定权重新交回各州手中。移民和同性恋者的权利也将受到威胁(奥巴马执政期间,移民受到的待遇并不好,而同性恋者处境尚可)。本报渴望罗纳德•里根那种更为包容的保守主义——“小政府”意味着国家不干涉公民隐私,也不干涉公民经商。但罗姆尼似乎并未打算复苏这种保守主义。 我们熟悉的这个家伙【注4】 本报迫切希望:无论他们二人谁赢得选举,我们的这种悲观情绪都不会变为现实。一旦罗姆尼入主白宫,他的种种设想将变为现实:他将为了改造美国政府而破坏两党之间的协议,而届时副总统瑞安会对共和党内那些古怪的家伙加以约束。如果奥巴马连任,他可能会吸取过去的教训、整顿白宫、听取怪商人的意见;他为下一任总统留下的政治遗产也会比他自己首个任期所留下的更好。两人都有能力超越自我;但现实令人遗憾——两人的竞选活动和他们原本的计划都是相去甚远。 因此,美国选民在本次大选中面临着让人打不起精神的抉择。《经济学人》的读者当中有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在美国经商的)很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奥巴马再当四年总统的话真是糟透了。很抱歉,本报对此不敢苟同。尽管罗姆尼提出了一些有效率有条理的计划,但他的经济方案和他的大部分言论并不一致。对于一位美国总统来说,这一点不足以令人信服。而尽管奥巴马有着种种缺陷,但他把美国经济从灾难边缘拉了回来,而且他在外交政策方面表现尚可。因此,本报将继续支持我们熟悉的这个家伙,支持奥巴马连任。 from the print edition | Leaders 译者注: 1. The changeling 本意指故事里被仙女偷换后留下的孩童。1980年曾有以此为名的加拿大惊悚电影,2008年有一部同名美国剧情电影。后者的中译名为《换子疑云》(另译“换命谎言”)。在文中是喻指奥巴马。 2. 托尔克马达(Torquemada,1420 – 1498),是西班牙第一位宗教裁判所大法官。他被认为是“中世纪最残暴的教会屠夫”,处死过大量无辜民众。他本人是犹太人,却制造了中世纪著名的排犹灾难,恶名昭于青史。在文中 a party of Torquemadas 是暗指共和党过于极端。 3. 罗诉韦德案(Roe v. Wade)发生在1973年,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于妇女堕胎权以及隐私权的重要案例。对于妇女堕胎的问题,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承认妇女的“堕胎权”,受到宪法隐私权的保护。此外,对于堕胎权的限制应采取“严格审查”标准,并提出“三阶段标准”。 4. The devil we know 为美国作家、前中情局特工罗伯特•拜尔(Robert Baer)于2008年所写的一本书。 |
危行言孙 发表于 2012-11-3 13:21
America could do better than Barack Obama; 美国可以做得比奥巴马更好;
美国可以比现在奥巴马治下的美国 ...
在道德底线方面“再创新低”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3 05:58 , Processed in 0.08757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