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ECO中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ECO中文网 门户 优秀译文推荐 特别报告 查看内容

[2012.12.22] 地狱:业火永劫

2012-12-28 13:00| 发布者: migmig| 查看: 39354| 评论: 31|原作者: 敛刃

摘要: 几百年来,地狱一直是人类想象中最为可怕的地方,同样也是最为荒诞的所在
【导读】无死便无生,无恶便无善,无地狱便无天堂

地狱

业火永劫

几百年来,地狱一直是人类想象中最为可怕的地方,同样也是最为荒诞的所在

Dec 22nd 2012 | from the print edition

070 Christmas specials - Hell.mp3

Hell_Into_everlasting_fire.jpg

对很多西方人来说,地狱只不过是中世纪的遗风,与浸水椅架和巫术一起销声匿迹了。地狱应当已经消失了——柏拉图表示要删除荷马作品里所有和来世痛苦相关的描写,因为这对人类品德有害;地狱应当已经消失了——伽利略称就连白发老妪也不相信什么地狱;地狱应当已经消失了——塞内卡认为地狱纯属无稽之谈,只有乳臭未干的小毛头才会当真。

地狱如今变得不痛不痒了。在人们的口头禅里,地狱仅仅是一句咒骂的话,而不是一个地点。所有肮脏污秽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地狱:夏天的伦敦地铁、曼哈顿下城最糟糕的地区、销售旺季的百货商店、出版业聚会等等。从哲学角度来说,让-保罗•萨特推崇“他人即地狱”的理念。从神学角度来说,即使是罗马天主教教廷现在都把地狱定义为被上帝之爱遗弃后的流亡之所。魔鬼、干草叉、硫磺云、恸哭的灵魂……这些全部被人们抛到脑后,就像被关在阁楼上的疯姑妈一样。



不过请等一等。对世界上的很多人来说,地狱仍然存在;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地图上的一个地点。美国南部各地的广告牌上写着:“地狱是真实存在的”——和附近的镇子一样看得见摸得着。让地狱成为一种抽象概念既令人欣慰也令人满意,但这种做法行不通。宗教的兴旺有赖于恐惧和希望:没有了恐惧,恶行便得不到制裁,神职人员的权威也就得不到多少尊重。救世军创始人卜威廉写道:“必须让地狱火在人们面前闪耀,否则他们就没有动力。”而如果没有对地狱进行详述和定义,人们就不会对它感到恐惧。印度教、穆斯林教和佛教中都仍然保留了地狱的概念,那些虔诚的教徒也都相信地狱的存在。原教旨主义基督徒也是如此。近几十年来他们专门研究“地狱之家”:一些“恶魔”领着战战兢兢的美国青少年,带他们观看闪光灯下斗殴者、自杀者和吸毒者的模拟场景——这和人们想象的中世纪地狱如出一辙。

地狱也出现在了网络“天主教百科全书”里。天主教教廷或许还在犹豫不决;但百科全书的编纂者态度坚定:只有“无神论者和享乐主义者”才不相信有地狱。百科全书里的地狱仍然符合圣依纳爵•罗耀拉在第五部“神操”里的描述——新加入耶稣会的会士一如既往地祷告“被诅咒者所遭受的痛苦,吾等感同身受”:触火焰、听哀鸣、嗅硫磺、尝泪水。19世纪末,在都柏林的科隆钩伍德学院,还是少年的詹姆斯•乔伊斯两腿瑟瑟发抖,饱尝了天主教所描述的地狱之恐怖:

永远被烈焰吞噬、被虫豸啃食、被刑具鞭笞,永远无法从这些痛苦中解脱;永远被良知谴责、被回忆激怒……永远诅咒辱骂那些对猎物的惨状幸灾乐祸的残忍恶魔,永远看不到神佑之灵的华服;永远在火焰深渊里对着上帝呼喊,请求祂能将这可怕的痛苦中暂缓,哪怕只有短短一瞬间;永远得不到哪怕只有一瞬间的宽恕……

此地狱并非阴间。大多数文化中都有阴间的概念——埃及人称之为“阴司阿门提”;犹太人称之为“示阿勒冥府”。另一些文化称阴间为“炼狱”——亡魂聚集在此受到审判,并净化自身以转世投胎或是升入天堂。大约在公元前十五世纪,埃及人开始编纂《亡者之书》,书中介绍了阴间的船、河、灵魂试炼以及衡量灵魂行为的天平:希腊人和基督教先后借鉴了这些概念。在这块晦暗、迷宫一般的土地上,尽管魂魄往往要徘徊很久,但这种逗留并不是没有尽头的;仍在阳世的人可以祈祷、行善,从而让亲友早日安息。对很多亡者来说,在阴间的时光纵然冗长乏味,但比阳世生活差不了太多。

地狱却并非如此。地狱是受诅咒者的折磨之所。他们被生吞活剥、开膛破肚或是钉在柱子上,遭受无数年月甚至是永恒的痛苦。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没有人能为受诅咒者求情。他们永远无法离开地狱(一些信仰灵魂转世的文化除外)。最古老的地狱为印度文化中的阎魔殿,其中各司设有沸水壶、铁棘刺,可以听到“恐怖的尖叫”,亡魂会在此徘徊千万年;而佛教文化中的地狱则会对死者进行特殊的折磨,剐他们的心脏、把刺猬塞进他们的颅骨。在这种种痛苦结束以后,得到净化的灵魂会变成蛇虫等物重返阳世,再次进入轮回。在穆斯林教和琐罗亚斯德教中,灵魂最终都会回到阳世。琐罗亚斯德教文化里,每年最后五天为转生日。

西方的地狱源于一种更为严苛的传统,是对触犯众神的罪人的永恒惩戒。这些罪人往往是巨灵。在广袤无垠的地狱里,有希腊神话里违抗宙斯的泰坦——普罗米修斯坦塔洛斯西西弗斯等;也有在犹太教和基督教共有的传说里对抗上帝的恶天使,如比尔泽布摩洛克阿什脱雷思彼列。弥尔顿写道,这些恶天使“倒立着,全身火焰,从天上摔下去”【注1】,一直摔到火湖之中。下界与凡人女子有染的天使最终也和违逆天神的星辰一起下了地狱。

那么,地狱也许仍然只接纳桀骜不驯的超凡者。但人类永远渴望着污秽的报复;无可避免,这块一流的痛苦滋生地很快成了放逐凡人的理想场所。在但丁笔下,几乎菲埃索莱皮斯托亚的所有人都下了地狱。

地狱的“民主化”似乎是从犹太教开始的。以赛亚以西结认为,好人和坏人死后都会下“示阿勒冥府”,这似乎有悖公理。坏人应该受到更严苛的惩罚,理所当然。上帝应该让他们罪有应得——尤其是因为坏人在世的时候往往通过作恶来享乐,而像约伯那样的好人却饱尝苦难、遍体生疮。艾赛尼派则更为极端,在地狱中加入了永恒、风暴和地牢等概念。人类总是以自身的形象来刻画上帝;同样,来世的概念也反映了人类自身的平等观;于是地狱最后变得非常恐怖可怕。

直堕黄泉


希腊地理学家保萨尼亚斯写道:从地理角度来说,地狱“远在阴间之下,正如阴间远在阳世之下”。生者和死者被迫远远隔开,邪恶的生者和死者尤为如此。在维吉尔《埃涅阿斯纪》里,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曾经很艰难地到阴间一游,见到了恋人蒂朵和父亲的阴魂。但他只瞥了一眼塔尔塔罗斯,看到高崖下面有一座被火焰洪流包围的城堡。仅仅这么一瞥,他就受到了惊吓,呆在原地动弹不得。普鲁塔克《道德小品》中写道,一名叫提马克斯的年轻人从近处看了一眼,看到了一个狂风呼号的大裂口,邪恶的灵魂上下跳跃,就像闪烁的星星一样。八世纪的比德所看到的几乎和提马克斯一模一样:很多火球从深渊里不断涌出,灵魂的火花在火球里闪耀。

但丁和弥尔顿为人们提供了关于地狱的主要文本来源,至少基督教地狱源自于此。按照但丁的描述,地狱的形状如同一个倒过来的漏斗,被岩石嶙峋的斜坡分为好几层,每一层都比上一层更深、更窄。佛教地狱与之类似。但地狱里存在很多阴司。印度教地狱里有二十一间主阴司,还有十万间小阴司,通常是为亵渎宗教者而设。僧伽罗佛教地狱里有一百三十六间阴司,而缅甸佛教地狱的阴司多达四万零四十间,每间对应一项具体的罪行——连多管闲事、贩卖鸡肉和糖米共食都包括在内。在多数宗教里,严格意义上的阴间入口处有各种各样的试炼,将受诅咒者和算不上大恶的灵魂区分开来。这种试炼永远是强制性的:耶稣描述道,它就像农夫从田地里拔去杂草那样快。然后灵魂直落千丈,坠入地狱业火。

阴间虽然并非乐土,却是忏悔洗罪之地。地狱则是绝望荒寂之所。炼狱基于严厉之爱而建立【注2】;而地狱则是上帝无尽复仇的深渊。地狱存在很多矛盾之处,也就由此开始。从二世纪的俄利根到二十世纪的珀西•蒂阿默(试图安慰那些在法兰德斯战壕里即将迎来死亡的人们),有多名作家指出:上帝是爱凡人的。那么,上帝竟然会让自己的造物饱尝痛苦,而且丝毫不给救赎的希望,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不只是痛苦,为罪人精心设计的折磨也受到了质疑:贪吃者在秽物里翻滚,挥霍者被恶犬撕碎,背叛者被冰封——用但丁的话来说,就是“可怕的正义裁判”【注3】。亚历山大•蒲柏将永恒的折磨称为“刹那之罪”。佛勒革同河(注:希腊语中意为“火焰之河”)、科库托斯河(意为“恸哭之河”)、阿刻戎河(意为“愁苦之河”)与斯提克斯河(意为“憎恨之河”)是地狱里的四条冥河,由人类的泪水流淌而成。这些冥河流淌得越来越快,因为盛怒的上帝根本不会留意它们。最糟糕的是,地狱显然早已存在;唯利是图的可怜人类尚未创生时,就已经有地狱了。

现代圣经学者竭尽所能,想要改善上帝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他们指出,耶稣本人,甚至是暴躁易怒的老圣保罗《新约圣经》里也并未提到“地狱”或是“天罚”。其中所用的希腊语仅仅表示“审判”和“谴责”,而且只是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并非万劫不复。耶稣回想起无情农夫的火堆,也表示人类应该原谅犯下过失的兄弟——不只是原谅七次,而是“七十倍于七次”。保罗称上帝会宽恕所有人。“地狱派人士”反驳道,耶稣确实想要用永恒业火灼烧凡人;上帝爱护其造物的方式和人类不同;而且,上帝非但有无限之爱,也有熊熊燃烧的无限审判——两者都是无条件的。

地狱以如此恐怖的复仇为基础,应当是个灼热的所在:和创造地狱的上帝怒火一样灼热。在大多数文化里,地狱的名字意味着“深渊”或是“隐蔽之地”,而这里很快成了业火之渊。耶稣提过犹太教里的欣嫩子谷,那只不过是耶路撒冷城外闷燃的垃圾场,罪犯的尸体被抛到那里焚烧。然而,埃及文化里的地狱是一个炽热的深渊,不仅焚烧人的尸体,还有“火吏”和“食肠者”将尸体劈成碎片。而印度文化和佛教里的地狱都会把罪人塞进沸腾的大锅;或是把他们放在烤架上,被众多恶魔涂油炙烤(这样更能感受高温)。

冰火交加

根据火山可知,这样的高温可能来自地心;因此地狱必定在那里,而地表有一些硫磺池和漏孔,指示地狱入口的所在(埃涅阿斯曾经去过的那不勒斯附近就有漏孔)。但这也不见得。托拜厄斯•斯文顿在1714年出版的《地狱特性和位置调查》里写道,地狱在人们所能想象的最热的地方——太阳上面。在他看来,地狱和至高天(或者说天堂)之间的距离是最远的。而威廉•惠斯顿在1696年指出,地狱在一颗彗星上,这颗彗星“从太阳附近的炎热领域升起,飞向土星上方的寒冷领域,长长的彗尾高高翘起,冒着浓烟”。

但地狱之火并非凡火——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首先,它不需要燃料;其次,它不会把焚烧之物燃尽。尽管地狱火可以熔化星辰和山峰,但它并不会将被受诅咒者吞噬,因为一旦吞噬了他们,也就结束了他们的折磨。地狱火只是肆虐着,灼烧着。然而,地狱的始作俑者也意识到人们可能会对持续不断的高温习以为常,所以轮流用厚厚的冰雪和火焰折磨他们。在佛教地狱的十四层到十六层,严寒会让罪人的皮肤慢慢地“像睡莲一样”脱落,而后褪去。在但丁笔下,地狱的中心是一块坚冰,撒旦被禁锢在冰块里,颈部以下全部被冻结。而在地狱第九圈的科库托斯湖,背叛者脸上的泪水也已经凝结成冰。严寒和高温能够以某种方式在地狱里共存——在众多令人担忧的神学悖论之外,这又是一条科学悖论。

时间是另一条悖论。地狱的折磨让中世纪的人们了解了什么是无限,以及怎样去抓住无限。即使有些文化中的地狱并非永无止尽,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佛教的师父让弟子展开想象:一辆马车上载有二十袋芝麻籽。每过一百年,就有一小粒芝麻籽掉下来;而直到整辆马车的芝麻籽掉光之后,他们仍然身在第一重地狱,前方还有数千重地狱在等着他们。有人也让年轻的詹姆斯•乔伊斯想象过一座由砂粒堆成的大山。这座山上下一百万英里、左右一百万英里、前后也有一百万英里;每过一百万年,就有一只小鸟叼走一颗砂粒;而直到整座山被移走之后,永恒的时光里尚未流逝一个瞬间。

地狱本身就位于时间的边缘,似乎泰然自若,和时间格格不入。弥尔顿和赫西俄德认为,所有的“始”和“终”就在地狱之门外面争执不休,而“日”和“夜”也在那里相交。但丁曾经到地狱一游,由维吉尔作向导。他记录下了地狱的朝夕晨昏(不过是仅仅凭借星星判断的,因为地狱里看不到太阳)。但丁本人在地上投射出了阴影,让他身边的鬼魂惊讶不已。而这一点又令人感到疑惑了。虽然人们都认为地狱是绝对黑暗的,但既然有地狱之火,这里就绝不可能是一片漆黑;仅仅是尖叫声和腐臭味已经让地狱足够逼真了。弥尔顿用优美的词句写道:“却不发光,只是灰蒙蒙的一片”【注4】;而比德在地狱看到了“黑焰”:光线很微弱,只够让罪人看到恶魔的眼睛、牙齿和刑具,看他们想要如何处置自己。

赤裸的灵魂


丢掉钥匙吧

恶魔如何处置罪人?这个问题恰恰也充满了矛盾。人类死亡之后,留下的显然只有在地下慢慢腐朽的尸体。即使是最难以忍受的痛苦也无法再影响到它了。那么,地狱的种种灼烧和鞭笞似乎全然没有意义。但所有文化中的地狱信徒通常认为,人类在躯壳之外有一个赤裸的灵魂,这个灵魂羞怯而脆弱,就像褪去了甲壳的昆虫。灵魂完全暴露在外,这显然让地狱更加恐怖了。而柏拉图称,正是因为灵魂不灭,永恒的痛苦才成为可能(基督教也支持这一观点)。到了17世纪,笛卡尔宣称灵魂具有非物质性,因此不会感受到生理上的痛苦——直到此时,地狱才丧失了强大的影响力。祭司和传教士在工业化的欧洲逐渐失势;再加上笛卡尔的这一言论,地狱之火终于不再那么猛烈了。

从那时起,地理概念上的地狱开始逐渐消失了。地狱的种种恐惧很大程度上和心理因素联系了起来,关乎悔恨、关乎孤独。最为睿智的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得出了这个结论。西塞罗写道,“令我们感到恐惧的,只不过是我们自身的诡计;令我们疯狂的,正是我们自身的邪念。”连托马斯•阿奎那都表示同意。他在《神学大全》(1265-74)里写道:受诅咒者的痛苦大多源于他们得知自己永远无法得到幸福了。地狱意味着希望的终结。反言之,无望即地狱。

弥尔顿也预见到了这一点。他在《失乐园》里描绘的地狱比大多数地狱都要逼真详细:沸腾的海水拍打着黑色的海岸,“衣着华丽的邋遢儿”躺在“可怕的”山上。尽管如此,他笔下的撒旦却不断啃噬着嘴里的可怜虫,令人难忘地说了一句颇具新思潮色彩的话:“吾到之处即地狱;吾自身即地狱”。

心即心之所在,心在心自身中
可使地狱为天堂,可使天堂为地狱
【注5】

1790年前后,威廉•布莱克写道,“地狱隐藏在肉身的欲念之中。”他又道:“不过,我完全不相信有地狱这种东西。”

到那时为止,没有多少人相信地狱的存在了。人们已经不再轻信地狱神学了,甚至在中世纪都是如此。比如,尽管宗教教义和但丁认为所有未受洗礼的人都会自动被送进地狱,但公众认为这不合情理。因此地狱开放了“前厅”,那些高尚的、来自古代世界的教外人士并肩走在葱郁的草地上,很像极乐世界里的景象。地狱第一圈——“灵薄狱”是为未受洗礼的婴儿设立的;而第二圈是殉情者的所在,这里没有痛苦,只有无休无止的渴望。恋人们甚至能彼此在一起,不过他们并不快乐。

公众还认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以后,把《旧约圣经》里的主要角色——亚当夏娃摩西诺亚等人赶出了地狱;赫丘利曾经多次大闹塔尔塔罗斯;而湿婆神在怜悯和怒火的驱使下把一些灵魂带出了阎魔殿。即使是恶名昭著的坏人也可能会暂时获得解脱:某个星期天,造访地狱的圣布兰登看到犹大静静地坐在一块岩石上,没有受到折磨【注6】。阿奎那称,尽管基督只降临了关押正义者的那一层,但“整个地狱都感受到了祂的影响力”,这让受诅咒者的怨恨更加深重(然而,有些天主教神学家认为基督从未降临地狱;所谓的降临只不过是《彼得前书》的误导罢了)。

或许如此吧。但如果一个地方变得太过可怕,连那些信徒都难以忍受,而又无法逃脱,那么它就气数将尽了。地狱被自身的种种矛盾所累,本应早已败落。圣奥古斯丁应当对罪人很宽容;但地狱能继续存在的关键偏偏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将他的话换而言之,“知晓受诅咒者的折磨,也属于天堂极乐的一部分”。锡耶纳的圣贝纳迪诺提出了进一步的观点。他写道,“如果没有上帝审判带来的地狱冥曲”,天堂圣歌就不会如此完美动听。没有黑暗就不会有光明,没有寂静就不会有声音。同样,因为有地狱的永恒恐惧作为对比,天堂的永恒欢乐才得以存在。无地狱,便无天堂。

参见《地狱不完全指南》

from the print edition | Christmas Specials


译者注

本文偏长,涉及宗教、人物、作品较多。大多数背景资料已经在文中添加了链接,不再给出具体译注。

1. “hurld headlong flaming from th’Ethereal Skie” 出自弥尔顿《失乐园》第一卷。原文为
Him the Almighty Power
Hurl'd headlong flaming from th' ethereal sky,
With hideous ruin and combustion, down
To bottomless perdition, there to dwell
In adamantine chains and penal fire,
Who durst defy th' Omnipotent to arms.

文中采取1984年朱维之译本的译法:
全能的神把他
打倒,令他倒立着,全身火焰,从天上
摔下去
,这个竟然向全能全力者
挑战的神魔迅速下坠,坠入
无底的地狱深渊,被监禁在
金刚镣铐和永不熄灭的刑火中。

2. 所谓的“tough love”,指“严厉之爱”,即为了帮助有问题的人而严厉对待他们。文中提到,“亡魂聚集在炼狱(Purgatory)受到审判,并净化自身以转世投胎或是升入天堂。”所以作者称炼狱是基于“严厉之爱”而建立。

3. “di giustizia orribil arte”,意大利语,指“可怕的正义裁判”。出自但丁《神曲》原著《地狱篇》第十四首“火雨纷飞的沙地”,黄文捷版译文节选如下:
对故土的情思触动我的心灵,
我把散落在地的枝叶捡起,
奉献给那个这时已沉默不语的人。
这样,我们就来到坑穴的边缘,
从那里,第二大圈就区分于第三大圈,
从那里也可看到如何进行可怕的正义裁判。

4. “No light, but rather darkness visible,” 出自弥尔顿《失乐园》第一卷,原文为
The dismal Situation waste and wilde,
A Dungeon horrible, on all sides round
As one great Furnace flam'd, yet from those flames
No light, but rather darkness visible
Serv'd onely to discover sights of woe,
Regions of sorrow, doleful shades, where peace
And rest can never dwell, hope never comes

1984年朱维之译本译为:
四面八方围着他的是个可怕的地牢,
像一个烈火四射的洪炉,可是火焰
却不发光,只是灰蒙蒙的一片,
可以辨认出那儿苦难的背影,
悲惨的境地和凄楚的黑影。
和平和安息绝不会到来,
希望无所不到,惟独不到这里。

5. 此两处引述出自弥尔顿《失乐园》,具体出处不详。自译如上。

6. 犹大曾是耶稣的十二使徒之一。他为了三十个银元的贿赂背叛耶稣,使耶稣被处死。

6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_易雪_ 2012-12-27 21:40
本帖最后由 _易雪_ 于 2012-12-28 11:50 编辑

火速占座~ @敛刃

70多个链接啊。。。佩服。。为了打印整理了一早上文本。。

1.
It should have disappeared with Plato, who said he wanted to delete every reference to future pain from Homer as damaging to moral character; or with Cicero, who said not even old women believed it; or with Seneca, who thought it a fable only for not-yet-shaving boys.
地狱应当已经消失了——柏拉图表示要删除荷马作品里所有和来世痛苦相关的描写,因为这对人类品德有害;地狱应当已经消失了——伽利略称就连白发老妪也不相信什么地狱;地狱应当已经消失了——塞内卡认为地狱纯属无稽之谈,只有乳臭未干的小毛头才会当真。
(我觉得with的感觉不太明显。一开始想,是不是地狱和这些人一起消失了,后来觉得,应该是在这些人的观点中……)
地狱应当已经在柏拉图的眼中消失了,他表示…… 地狱应当已经在伽利略的眼中消失了,他说…… 地狱应当已经在塞内卡的眼中消失了,他认为……
or ,柏拉图认为,地狱应当已经消失了,他表示……伽利略认为,地狱应当已经消失了,他说……塞内卡认为,狱应当已经消失了,他觉得……

2.
department stores at sales time,
销售旺季的百货商店
是不是打折季

3.
To make it an abstraction is comforting and tidy,
让地狱成为一种抽象概念既令人欣慰也令人满意
(为什么tidy是满意呢?)
把地狱这个概念抽象化,既让人舒心、又简洁。

4.
“[People] must have hell-fire flashed before their faces,”
:“必须让地狱火在人们面前闪耀
必须在人们面前燃起熊熊业火

5.
are shown graphic strobe-lit scenes of
带他们观看……
在频频闪动/一闪一闪的光线下观看

6.
Hell looms just as large in the online “Catholic Encyclopedia
地狱也出现在了网络“天主教百科全书”里
(查了这个百科全书,说是目前有“线上版”)
“天主教百科全书”线上版也隐约出现了不少地狱的信息
引用 Aico 2012-12-27 22:30
好长
引用 zengxinyu 2012-12-28 00:11
强悍
引用 林木木 2012-12-28 08:47
delete every reference to future pain from Homer as damaging
来世痛苦
话说这里讲的都是地狱,所以这个future pain指的是不是死后入地狱的痛苦?

(“What the hell are you doing?”)
漏译

引用 cici 2012-12-28 10:30
霸气侧漏无疑啊!楼主好霸道,用了多长时间整完呢?
引用 我是烟囱哥 2012-12-28 16:04
or with Cicero, who said not even old women believed it地狱应当已经消失了——伽利略称就连白发老妪也不相信什么地狱——西塞罗吧?怎么会是伽利略?
引用 游客 2012-12-28 16:45
and those who are devout believe in it. So do fundamentalist Christians.
fundamentalist Christians 有专门的翻译:基要派基督徒。

文中的“穆斯林教”的翻译方法是不对的,宗教的称呼中只有“伊斯兰教”,而“穆斯林”即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也就是“伊斯兰教徒”。
引用 敛刃 2012-12-28 17:05
QQ_7437AD 发表于 2012-12-28 16:45
and those who are devout believe in it. So do fundamentalist Christians.
fundamentalist Christians  ...

原教旨主义或基本教义派,也称“基要主义”、“根本主义”或“基要派”,是指某些宗教群体试图回归其原初的信仰的运动。

第二点待修改
引用 敛刃 2012-12-28 17:08
林木木 发表于 2012-12-28 08:47
delete every reference to future pain from Homer as damaging
来世痛苦
话说这里讲的都是地狱,所以这个 ...

future pain 待修改

(“What the hell are you doing?”)故意无视的。英汉表达存在区别,这句话意译出来就没有“地狱”两个字了,直译出“地狱”两个字就背离了原话意思。
引用 缪豆豆 2012-12-28 17:29
LZ的题目很喜欢,若是给自己翻容易翻成万劫不复,但一个“业火”就能概括出地狱的味道,LZ在细节上处理的细心让豆豆很敬佩。

引用 敛刃 2012-12-28 17:33
_易雪_ 发表于 2012-12-27 21:40
火速占座~ @敛刃

70多个链接啊。。。佩服。。为了打印整理了一早上文本。。

感谢小雪意见

1. disappear with 理解为“在....的观点中”应该是可以的,但我觉得不太全面。文章第一句指出地狱 went out 了,所以应该不止这三个人, many in the West 都持这种观点。翻译时这个 with 不太好处理,所以我用中文里功能比较多的破折号来连接,表示一种解释说明,以这三个人的观点来代表 many in the West

2. 待修改

3. comforting and tidy 或许可以译为“既舒心,又方便”

4. 待修改

5. terrified American teenagers, herded by “demons”, are shown graphic strobe-lit scenes of brawlers, suicides and drug-takers
strobe-lit 这个形容词应该是由 be lit by strobes 转变而来,指这里的场景由 strobe (闪光灯)提供照明

6. 待修改
引用 缪豆豆 2012-12-28 17:53
豆豆对宗教领域几乎没有什么了解,感觉翻得很赞!
有一事想请问LZ,宗教是楼主擅长的领域么?
若是,这么多隐晦的辞藻是怎么积累的?在平时阅读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么?
引用 敛刃 2012-12-28 18:01
缪豆豆 发表于 2012-12-28 17:53
豆豆对宗教领域几乎没有什么了解,感觉翻得很赞!
有一事想请问LZ,宗教是楼主擅长的领域么?
若是,这么多 ...

我本身是“无神论者”,对宗教几乎一无所知。所有的资料(包括作者引用的文学作品词句、一些地名、人名的背景和译法)都是根据谷歌、英文维基、中文维基结合着找到的
这篇文章有些细节处较难表达准确,翻译的时候需要多加斟酌。积累是个力气活,没有捷径,只有多阅读双语的资料、多去翻一些比较难的文章
引用 irini 2012-12-28 19:27
fire翻译成  业火 不好吧
业火是佛教用语    基督教里面的火一般就说“不灭的大火”(马可福音9:43,一说”火狱“)或者“火湖”(启示录 19:20; 20:21)
引用 敛刃 2012-12-28 19:42
irini 发表于 2012-12-28 19:27
fire翻译成  业火 不好吧
业火是佛教用语    基督教里面的火一般就说“不灭的大火”(马可福音9:43,一说” ...

“业火”是中文的表达法,只是出自佛教的《楞严经》而已(而且“业火”二字也是翻译得来),并未被限定为佛教用语,后人(如苏轼)也多处引用,可以泛指地狱焚烧罪人之火,现代意义上也指代经受漫长痛苦的折磨而不得解脱。况且,本文也多处提到佛教地狱。

这种文章题目的翻译不宜死板。“不灭的大火”没有什么美感。
引用 游客 2012-12-28 19:46
misreading of the First Epistle of Peter
对彼得前书的误读,而不是彼得前书的误导。
引用 游客 2012-12-28 19:47
原文是state,翻译为流亡之所不妥,就应该是状态。//Theologically, even the Vatican now defines Hell as a state of exile from the love of God.
引用 李天歌 2012-12-28 20:50
本帖最后由 李天歌 于 2012-12-28 20:52 编辑

地狱应当已经消失了——柏拉图表示要删除荷马作品里所有和死后痛苦相关的描写,因为这对人类品德有害;地狱应当已经消失了——西塞罗称就连白发老妪也不相信什么地狱;地狱应当已经消失了——塞内卡认为地狱纯属无稽之谈,只有乳臭未干的小毛头才会当真。
历史上,圣贤们不断地否定地狱:柏拉图表示要删除荷马作品里所有和死后痛苦相关的描写,因为这对人类品德有害;西塞罗称就连白发老妪也不相信什么地狱;塞内卡认为地狱纯属无稽之谈,只有乳臭未干的小毛头才会当真。因此,它本应该早就不复存在了。
这里我想着增加一些句子来整合相似的成分,因为这些人物有时间的先后,那么就是说地狱应该因为这些人一次次“辟谣”不再被相信,with的效果放在了“不断”和“早就不复存在了”这里面。

TO MANY in the West, Hell is just a medieval relic.
对很多西方人来说,地狱只不过是中世纪的遗风
对很多西方人来说,地狱只不过是中世纪的遗存
行为可以叫遗风,地狱之类叫遗存比较恰当

Hell’s democratisation seems to have begun in Judaism
地狱的“民主化”似乎是从犹太教开始的。
地狱平民化似乎是从犹太教开始的。
民主显然不符合文意,因为地狱开始接受凡人,不只是神

Hell-fire, though it could melt both stars and mountains, did not eat away the damned, for that would have ended their torments
但它并不会将被受诅咒者吞噬,因为一旦吞噬了他们,也就结束了他们的折磨。
但它并不会吞噬被诅咒者,因为一旦吞噬了他们,也就结束了他们的折磨。
原句应该是笔误,多了个“被”字

Time was another. Hell’s torments introduced to the medieval mind the concept of infinity and how it could be grasped.
时间是另一条悖论。地狱的折磨让中世纪的人们了解了什么是无限,以及怎样去抓住无限。
时间是另一条悖论。地狱的折磨让中世纪的人们什么是无限,以及怎样理解无限。
下文是用例子解释无限,所以grasp应该理解成“理解”

让地狱成为一种抽象概念既舒心又方便,但这种做法行不通。
让地狱成为一种抽象概念既省心又方便,但这样就无法发挥地狱应有的惩戒作用。
这一段主要讲人们不会对没有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到恐惧,所以说,仅仅把地狱归为抽象的概念相对简单,不用花费很大的心思去构建具体场景,应该是省心省力的,但是起不到相应的作用,“这样做法行不通”似乎可以理解成将地狱概念化行不通而不是概念化之后没法发挥其作用

这个文章看下去真难,休息下,先回复这么多~~~
引用 Lorry 2012-12-28 22:10
刚来新用户,看的第一篇贴,顶。
这个网站不错

查看全部评论(31)

QQ|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GMT+8, 2024-12-4 01:22 , Processed in 0.09837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