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英阿战争 忘却的教训 一次毫无必要的战争、鲜血淋漓的占领、声誉扫地的撤退 Jan 26th 2013 |From the print edition 书名:《王者归来——1839-1842年阿富汗之战》 作者:William Dalrymple 出版社:Bloomsbury 页数:608页 价格:24.99 英镑 Knopf出版社将于今年四月份在美国出版,价格30美元 Amazon.com, Amazon.co.uk 有售 1842年的冬天,寒风凛冽。约700名欧洲士兵、3800名印度兵和14000名文职人员逃离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自1839年,英国占领了阿富汗;而此时,英国已无法继续维持对阿富汗的占领。一周后,在阿富汗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Jalalabad) ,从一处由英国人控制的要塞看去,只见那一队人马中唯一的幸存者跌跌撞撞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名骑着一匹疲劳地随时就要瘫倒在地的马匹的孤单士兵,成了人们对于第一次英阿战争挥之不去的印象。这一景象被伊丽莎白-巴特勒于1879定格在了一幅名为“一支军队的残兵败将(Remnants of an Army)【1】”的画卷上(如图),这张图可以说十分惨淡。 这是一场“一开始就毫无意义的战争”,而且也是一场永远也不该发生的战争。整整一个世纪后,新加坡陷落【2】。而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在新加坡陷落之前英军最惨烈的一次失败。英国历史学家William Dalrymple在《王者归来(Return of a King)》这一大手笔的史书中记叙了英国早期在阿富汗的这次不幸遭遇。在这一段历史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英帝国的过度自信、政治无能和官僚主义思想僵化导致的错误判断。当前,随着最近的一支占领军正协商撤离阿富汗的事宜,此书就更显得合乎时宜了。 20世纪早期,阿富汗还无足轻重。阿富汗虽然有着中亚第一大市场,可却穷得可怜,其统治者常常只是傀儡而已。但阿富汗却也是军队入侵印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通道。英国由于害怕俄国会袭击其最珍贵的属地,便打算守住喀布尔。 如果仅仅是和阿富汗领导人多斯特•穆罕默德(Dost Mohammad)签订一份条约,事情会简单许多。然而,英国却支持了被罢黜的国王舒亚•沙阿(Shah Shuja),他在印度流亡了三十多年。这样一来,“大博弈【3】”拉开了序幕,英俄两国对阿富汗展开了一场毫无意义的势力争夺,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却是伦敦市内倚在扶手椅上夸夸其谈的辩论家们。 战争伊始,人们对战争信心满怀。被赋予响亮名号的“印度河之师”缓缓地向阿富汗进发,队伍由58000人、30000匹骆驼(其中300匹只驼着酒)和一群猎狐犬(为了捕猎)组成。军队相对轻松地占领了喀布尔,并将舒亚重新扶上了宝座,对此人们无甚异议。但很快,这次异教徒的占领便遭到了人们的排斥。人们很快便视舒亚为侵略军手中的傀儡。一名当地的酋长问英国人:“你们已率领军队进入了阿富汗,可你们怎么才能把它带出阿富汗呢?”,这个问题放到今天仍很难回答。 英国深深陷入了对阿富汗的占领:军官的家眷纷纷赶来并试着让自己活得舒舒服服的,有时这意味着把一架三角钢琴或一只宠物猫、一只长尾鹦鹉和五名侍女带入阿富汗。但士兵们几乎没做什么好事来提高形象,反而干涉宗教事务、营造出繁荣的嫖妓市场、促成了通货膨胀。阿富汗人变得不安起来,一年内起义便开始爆发了。 接下来是一系列的战术错误。英国想当然地认为对阿富汗的征服已经结束,因此撤走了军队的大部分,以准备对中国发起酝酿已久的的鸦片战争。阿富汗人越来越不满,而英国却对与此相关的报道不管不顾,对于防卫喀布尔的新行动也一毛不拔。当英国减少对防守阿富汗至关重要的补给路段的部队的拨款后,矛盾一触即发,阿富汗军兵纷纷揭竿而起。接下来发生的大部分血战是以 “圣战”为宗教名义进行的——这在阿富汗语中是一个“相对的创新”,因为之前的“圣战”主要是发生在穆斯林之间的。最终,战争又回到了开始时的局面,多斯特•穆罕默德在喀布尔又重新掌权了。 那场战争耗费了1500万英镑,这在今天相当于500亿英镑(约合800亿美元),四万人殒命、五万头骆驼死亡、至少有一只猫也没能活着回来。这与当今的争端相比还算是少的了,因为现在美国每年要在阿富汗耗掉超过1000亿美元。 《王者归来》证明Dalrymple的确是一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一个能把历史写得引人入胜的作家。但该作品最出色的成就则是把那场近两百年前的战争说得像是刚刚发生的似的,这种新鲜感让人十分不安。正是这种感觉让这次阅读成为了一次阴森可怖的经历。无法维持占领期间的资金供给、官方和大众对战争的兴趣越来越少、需要转移资源——这一切导致了第一次英阿战争的失败,当前对阿富汗的占领也不是没有这些问题。在保卫国家的竞赛之中,英国驻德黑兰大使相信“不与我们站在一起的人就是我们的敌人”。21世纪的这场战争那被人遗弃的名字——“无限正义行动”总带着英国在那次灾难性撤退后所派出的“复仇之军”的味道。 但Dalrymple留给了读者一个任务,那就是比较两次发生在阿富汗的战争的相似性——即把敌军分散的队伍当做一个传统的国家,这种做法是徒劳无益的。作者运用了大量未被开发的宝贵资料,如阿富汗史诗、官方宫廷历史还有舒亚的自传,展现了阿富汗军队抵抗“七零八落”的性质——“在不同军官的带领下,不同的战斗小组……在行动时……的协调几乎为零”。 今日,发生在阿富汗的血腥冲突可谓异曲同工,在阿富汗各军奋力反抗外部侵略之时,其效忠的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十分混乱。人们并没有从过去学到什么教训。Dalrymple的这本书及时地提醒了我们:战争伊始人们可以斗志昂扬,但战争最后很可能以耻辱告终。 From the print edition: Books and arts I.词汇: endear 使受喜爱 make for 导致 促成 --->The large print makes for eaasier reading. 大号印刷字体易读。 --->The music makes for 90 minutes of absolute pleasure. 这音乐给人带来90分钟的莫大愉快。 II.注释: 【1】巴特勒夫人(Lady Butler)名作Remnants of an Army就是以第二次英阿战争为题。1878年,英军再次入侵阿富汗,是为第二次英阿战争。 【2】新加坡陷落 1942年2月8日晚上7时,占领了马来亚的日本军队向驻守新加坡西北部的澳大利亚军队发动进攻。七天之后,英军总司令白思华中将于15日晚8时半宣布无条件投降,逾10万名英国、澳大利亚、印度守军沦为阶下囚,新加坡陷落。 【3】“大博弈”(The Great Game) 英国和俄国在以阿富汗为 中心的中亚地区进行了多方面的角逐,有学者又称之为“大博弈”(The Great Game)。 III.背景知识:第一次英阿战争 第一次英阿战争(亦称为奥克兰的蠢事),是英属印度与阿富汗之间的一场战争,在1839年爆发,1842年结束。第一次英阿战争是19世纪英俄在中亚角力的首场大型冲突。这场战争其中一个未受世人重视的事实是,参与战争的英军部队大部分由印度人组成,而英军死伤者也多为印度人。 1837年,英国人虽然已经牢固地控制了印度,但是,英国人开始担心俄国从开伯尔山口和波伦山口入侵印度,扩张其帝国。英国派使节到喀布尔,希望和阿富汗国王多斯特•穆罕默德•汗(Dost Mahommed Khan)结盟,以对抗俄国。当时,锡克帝国刚刚夺去了阿富汗重镇白沙瓦,多斯特•穆罕默德希望得到英国人支持,收复此城,但英国人却拒绝支持他。俄国随后亦派遣了使节到喀布尔,并表示支持多斯特•穆罕默德收复白沙瓦。印度总督乔治•伊登的顾问夸大了此事的影响。[1]1838年,俄国与阿富汗谈判破裂,波斯-俄国联军随即围攻阿富汗西部城市赫拉特。俄国为增长在亚洲的影响力,与波斯结盟,而后者与阿富汗一直有领土争议 - 赫拉特一直在波斯帝国的版图里面,直到1750年阿富汗夺去了赫拉特。奥克兰勋爵的计划是,首先为阿富汗人解围,然后扶植一个亲英的君主,代替多斯特•穆罕默德。英国人后来选定舒亚•沙阿•杜拉尼(Shuja Shah Durrani)为新一任国王。 为得到入侵阿富汗的理由,奥克兰勋爵在1838年10月发表了西姆拉宣言(Simla Manifesto),交代了英军入侵阿富汗的四个理由。宣言表明,为确保印度的安全,英国在印度西部要有一个可靠的盟友。英国入侵阿富汗,只是为了帮助舒亚•沙阿重夺皇位。英国不否认自己入侵阿富汗,但表明此举只是为了帮助阿富汗人建立合法政府,对抗外国干涉与国内乱党。[2]实际上,舒亚•沙阿的统治,完全靠英军镇压乱党维持,收买酋长的资金亦由英国提供,英国之所以入侵阿富汗,是为了在阿富汗建立一个亲英政权,对抗亲俄的波斯,削弱俄国的影响力,使印度免受俄国威胁。[3] IV.推荐相关链接 介绍http://www.absoluteastronomy.com/topics/First_Anglo-Afghan_War 图片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rst_Anglo-Afghan_War 部分图片: British-Indian forces at Kabul Encampment of the Kandahar Army, under General Nott Afghaun foot soldiers in their winter dress, with entrance to the Valley of Urgundeh Scene from the Battle of Gandamak, which was fought on the main road near Jalalaba Interior of the palace of Shauh Shujah Ool Moolk, Late King of Cabul Dost Mahommed, King of Caubul, and his youngest son |
|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
GMT+8, 2024-11-22 18:54 , Processed in 0.09172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