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

ECO中文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ECO中文网 门户 优秀译文推荐 美国 查看内容

[2010.12.02] 煤灰到底该落谁家?

2010-12-9 19:06| 发布者: lilywizardry| 查看: 3618| 评论: 2|原作者: michael_xgw

摘要: “环境正义”斗争

021 United States - Pollution and race.mp3

                                          本文由译者 michael_xgw 提供 点击此处阅读双语版

污染与种族

煤灰到底该落谁家?

“环境正义”斗争


你想生活在这附近吗?

阿拉巴马州的黑色带(Black Belt)是一片草原地带,横跨该州的中南部,与佐治亚州和密西西比州接壤。因为这一地区地势低洼平坦,满眼的绿色一望无际,所以从尤宁敦 (Uniontown)往东的郊区公路上看过去,一座大灰堆在一排凋残小树的衬托下格外显眼。

这个灰堆堆是来自田纳西州金斯敦(Kingston)的煤灰。2008年12月22日,田纳西州流域管理局一座煤电厂的洗煤池溃口,向附近一条河流排入9.78亿加仑(3.702亿升)洗煤水,其中的煤灰在沉淀为淤泥之后被运往尤宁敦郊外的一个填埋点—亚罗海德(Arrowhead)。当地一些人觉得煤堆污染了他们的嗅觉和视线,填埋点沿途的许多住户在自家的前花园中树立写有“煤灰污染!”的标牌以示抗议,还有一群本地居民正在州和联邦法院起诉填埋点负责人Phill-Con,声称灰堆的浮尘和气味对他们的健康造成损害。虽然Phill-Con坚持说填埋点的做法完全符合州、地方和联邦的相关法律,但是自此次事故之后,要求加强监管的呼声正日益高涨。一方面,煤灰可用于多种工业用途,比如生产水泥和混凝土以及铺路。企业担心过紧的监管可能会妨碍这类使用;而另一方面,环保组织称煤灰含有大量的有毒金属,会渗透污染地下水。


然而,比煤堆本身更麻烦的是它所处的位置。它所在的佩里县(Perry County)黑人占人口比例的67.5%,近三分之一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相反,事故的发生地罗恩县却相对富裕,人口也以白人为主。就此,阿尔巴马州环境管理部(ADEM)和联邦环境保护署(EPA)辩解说亚罗海德之所以被选中作为填埋点是因为它适合处理煤灰(它在一条铁路线上,这意味煤灰不必走公路运输)。

但是克拉克大西洋大学(Clark Atlanta University)环境正义资源中心主任罗伯特•布拉德(Robert Bullard)不接受这种解释,他认为将废物从一个富裕的以白人为主的县运到另一个更穷的以黑人为主的县反映了一种由来已久的不平等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少数族群社区承担了更多的环境危害。他在2007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一座有毒废物处理厂周围3英里半径内,920万居住人口中有超过半数是黑人、拉丁裔、亚裔或美洲原住民;而在有着不止一处有毒废物收集点的居民社区中,少数族群和穷人的比例总是比较高。

政治人物之前曾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结果寥寥。1994年,当时的总统比尔•克林顿签署了环境正义总统令,该法令以热烈的语气开始(“所有联邦机构均应将实现环境正义作为自己使命的一部分”)却以退让的措辞结束(“本法令……并非意在或实际确立任何权力……可供任何团体在法律上或在衡平法上约束美国政府”)。13年后,当时的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提出《环境正义更新法案》,但在委员会初审阶段即遭扼杀。现在,联邦环境保护署长官丽莎•杰克逊(Lisa Jackson)已向保护署各地办事处签发了环境正义指导原则,保护署东南地区主管Gwen Keyes Fleming最近也会见了布拉德先生和其它环境正义倡导人士。但是之后就没有了下文。

感叹不平等很容易,穷人和少数族群社区当然不应成为社会的垃圾场,但是寻找解决方案却很困难。有毒废物处理点总得建在某处,而购买一片976英亩(亚罗海德的大小)的空地在阿拉巴马州乡下要比在伯明翰的高档街区更容易也更便宜。至于杰克逊女生有关环境正义的煌煌高论,奥巴马政府在未来两年是否真的会为一个强势的环保署给予精力、金钱和政治方面的支持,一切还不得而知。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leonyin 2010-12-10 11:52
,thank you o lot.
引用 michael_xgw 2010-12-10 15:56
to leonyin:无功受谢,谢错人了吧

查看全部评论(2)

QQ|小黑屋|手机版|网站地图|关于我们|ECO中文网 ( 京ICP备06039041号  

GMT+8, 2024-4-26 13:50 , Processed in 1.53482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